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惯性,能用惯性解释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学习,了解生活经验与推想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客观看待问题,不迷信权威的做事态度。
教材分析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理解惯性的概念。
教 学
方 法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教 具
小车、毛巾、玻璃等
学 法
指 导
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教学过程
导入
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力和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那么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新
授
1、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跨时空论战
在平地上骑自行车,即使不踩踏板,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车最终会停下来。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大家请看16页的插图。
活动:讨论,自行车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讨论结果。给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他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简而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但是伽利略不这样认为,伽利略认为,运动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也会一直运动下去。
孰是孰非,我们以实验来证明。
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推论:如果表面足够光滑,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可见,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一定需要力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太确切。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定律分析:
(实际情况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外力只是一种理想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靠实验检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牛顿第一定律不可靠的原因。首先,牛顿第一定律基于完整地实验和合理的推论。其次,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物体不受外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那么受到外力时,这种状态就会被打破。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
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在生活中的表现:
当公交车刹车时,站在车上的乘客的脚随车一起停止,但是上身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会向前倾。
锤头与杆松开时,可以将锤子的杆砸向地面,与地面接触之后,杆停止运动,但是锤头保持向下运动的状态,就会紧紧套在杆上。
汽车向右转弯时,靠左窗户坐着的乘客由于要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就会紧贴左边的窗户。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都利用了惯性。
实验:鸡蛋落杯,惯性球,打棋子。
弹开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打掉最下面一枚棋子,其余棋子落在原地
试着解释一下实验现象。
打掉纸板时,鸡蛋要保持原来静止的状态,还会留在原地,纸板飞出去,鸡蛋落入杯中。
最下面棋子飞出去之后,其余棋子要保持静止状态,于是落在原地。
作业
P19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