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俄国的改革 课件(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9 23:1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农村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山东省沂水县高桥镇中小学(含幼儿园)在职教职工
调查时间:XX年11月4日——14日
调查人:刘李姚
高桥镇教育概况
高桥镇位于沂水县城北20公里处,全镇现有66个村,人口万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XX年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元。全镇共有国办初级中学1处,完全小学8处,教学点2处,幼儿园4处。其中高桥初中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全县乡镇初中唯一一处),另有两处市级规范化小学, 6处县级规范化小学,1处市级示范化幼儿园。现有在职教职工352人,在校中小学生及幼儿4633人。该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列。
现将我们调研的具体情况据实汇报如下:
一、年龄状况
全镇在职教职工的平均年龄岁,其中小学教职工(含幼儿教师)平均年龄岁,初中教职工平均年龄岁。从年龄上看,全镇教职工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鼎盛时期,这与我们调查前的预测相去甚远。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是该镇实行男55岁,女50岁
内退政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呈现出生物年龄未老,而心理年龄早衰的景象。三是教职工年龄差距较大,全镇45岁以上
           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1)改革的背景:

一、彼得一世改革
(2)目的:向西方学习,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 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社会习俗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 改革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3、彼得一世的对外扩张
1700年-1721年,俄国在与瑞典的战争中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知识拓展 波尔塔瓦会战是俄国沙皇彼得大
帝的军队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的军队于1709年6
月28日(一说7月8日)所发生的一场战争,是大北方
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俄军的决定性胜利终止了瑞
典成为欧洲列强的时代。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这句话成了他(即彼得)一生的座右铭。 ——马克思
波尔塔瓦会战
俄罗斯的对外扩张
15一18世纪俄罗斯疆域的扩张图
彼得一世改革前的俄国形势(16世纪末)
15世纪莫斯科公国统一了俄国;16世纪俄国开始向外扩张,占据了西北利亚;18世纪初期,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建立起地跨欧亚的帝国。
4、营建新都——圣彼得堡:是彼得一世对外战争的产物,也是他西化改革的象征。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市名源自耶稣的弟子圣徒彼得。 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俄罗斯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而更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又恢复原名为圣彼得堡。
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在伊萨基辅大教堂与涅瓦河之间,有"十二月党人"广场 
广场中央矗立着彼得大帝的纪念碑,这就是著名的"青铜骑士"雕像
寓意:彼得大帝骑在腾跃的骏马上,精神坚定。马的后蹄踩着一条毒蛇,象征打败敌人。
   相关史事 彼得一世死后的30多年间,俄国政局动荡不安,贵族争权夺利,沙皇更迭频繁。
  1762年,叶卡捷琳娜通过宫廷政变篡夺王位,称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她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农业,进一步增强了俄国实力。
  她为了取得贵族的支持,极力维护他们的种种特权,将大量国有土地连同农奴赐给贵族。
主要成就:巩固封建农奴制、打开黑海出海口、瓜分波兰
二、废除农奴制
1、改革的原因
(1)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的经济发展。
         农奴制是怎样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问题思考:
        当时,俄国全国人口中农奴占很大比重,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近40%是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农村贫困落后,农奴购买力低,生产率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的经营和扩大。
相关史事:
①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他们没有劳动积极性,生产效率极低。
②农奴生活水平及购买力低,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
        1853年-1856年,俄国同土耳其以及英法在克里木半岛进行战争,俄国战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度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2)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相关史事:
克里米亚战争示意图
农奴制导致克里米亚战争惨败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十二月党人
   19世纪初,俄国参加了对拿破仑的战争,一些青年
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到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回国后,他们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
不满,开始组织秘密团体,宣传民主思想,准备依靠军
队的力量推翻沙皇政府。
1825年12月26日,在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之日,他
们发动了武装起义,但很快被镇压下去。这些人被称为“十二月党人”。沙皇政府对十二月党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很多人被流放到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服苦役。
知识拓展:
(3)思想原因:俄国“十二月党人”宣传西欧民主思想的影响
2、改革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在谈到废除农奴制问题时说:“与其等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从亚历山大二世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问题思考:
3、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1年3月3日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宣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4、改革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贵族宣读“解放”农奴的法令
此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被贵族宣布“解放”的农奴伏在地上亲吻自己主人脚面的场景,它反映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情况。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列宁说“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变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才交清了赎金,现在家里穷的就剩下几面墙可以依靠了!
农奴制废除后的农民:
  (1)进步性: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5、改革的影响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时间(年) 1865年 1890年 1898年
数量(人)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说明了什么?
38.1万
162万
300万
问题思考:
问题思考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实质、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根本目的:
实 质:
性 质:
特 点: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是一场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实力,避免革命发生。
时间 改革者
前提 目的
原因
内容


性质
实质
影响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①根本原因: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保护贵族和地主利益
1861年
措施
作用
  ①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经济上,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农奴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农奴获得份地时支付的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
   ①进步性: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②局限性: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是一场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试从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列表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知识归纳: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性质 影响 相同点
彼得一世改革
亚历山大
二世改革
  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缓慢
  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军事力量,发展经济,推行文化教育,改革社会习俗,没有触动农奴制度
  废除了农奴制,解放了农奴
  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强化了俄国农奴制,增强了国力,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主阶级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
①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
② 改革的对内作用相似,都从不同方面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
③ 改革的对外影响相似,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 实力,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你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这句话?
1、下列各项,哪些与彼得一世改革有关?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里画√。
  向西方学习( ) 加强中央集权( ) 创建新式常备军  ( )
  废除农奴制( ) 推行文化教育( ) 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 )





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是对农奴的又一次掠夺。
1、【2019?山东青岛中考35】学会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关键词“俄国”、“开启近代化进程”相吻合的历史人物是( )
A.彼得一世 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 D.斯大林
2、【2019?贵州贵阳中考26】他为俄罗斯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户”,将一个守旧的国家推上了改革的道路,但与此同又在相当程度上隔断了这个民族和自己历史的联系。他是( )
A.亚历山大一世 B.伊凡四世 C.尼古拉二世 D.彼得一世
中考真题演练
A
D
2、【2019?四川内江中考14】17世纪末,与西欧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相比,俄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沙皇彼得一世推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其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 )
A.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 B.赶上了西欧发展水平
C.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开启了俄国现代化进程
4、【2019?山东烟台中考21】“19世纪60年代,它(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为此,俄国( )
A.废除农奴制 B.进行二月革命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开展工业化建设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