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与专题限时训练:探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与专题限时训练:探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0 13:07:38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
限时练(十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祖母说
徐则臣
①从12岁时出门,读书,上学,再读书,一晃又是12年。每年回家两次,名为归乡,实是小住,总是鬼撵着似的匆匆来去。回到家也难得外出,关在房里读写,偶尔出去也只是房前屋后遛上一圈,漂泊不得安宁的心态常让我感觉自己是故乡的局外人。除了周遭的亲戚,稍远一点的都在逐渐陌生,那些曾是我的同学和少时玩伴的年轻人,多半已经婚嫁生养了。生疏是免不了的,要命的是他们的孩子,完全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我与这个村庄无关。
②尽管这样,我依然没能太深地发现村庄的变化,大约是这种变化正在缓慢进行,而我一年两次的还乡多少也对此有些了解。孩子们的成长与谁家的一座平房竖起来并不能让我惊奇,都是生活的常识了。有些东西的确在人的心里也展开了它们的规律,它们的生长节奏不会让我们意外,也就无法把它称作变化。我常以为我的村庄是不会变化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相同,院门向南开放,白杨和桑树还站在老地方,后河水的荣枯也只是遵循着时令的安排。当我从村庄的后面的那条土路走向家门时,沿途的景物让我失望地一成不变。我就想,还没变。外面的世界一天一个模样,村庄却像脱离了时光的轨道,固执地守在陈旧的记忆里,生活仿佛停滞不前,一年一年还是老面孔。
③若是从生活质量论,现在的村庄绝不是一片乐土。小城市正跑步奔向小康,大都市早已在筹划小资和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乡村,比如我的家乡,多年来依然没有多少起色,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当看到他们为钱深度焦虑,而将正值学龄的孩子从教室里强行拽出来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它也能与时俱进、富足祥和啊。那些田园牧歌的美誉,那些关于大自然的最矫情的想象,加在乡村的枯脑袋上是多么的大而无当。生存依然是日常最重大的话题的村庄,要田园牧歌和大自然的想象干什么。看到他们和若干年前一样扛着茫然的铁锹走进田野,我常觉得自己在这片大地上想起诗歌是一种罪过。他们当然需要诗歌,但更需要舒服滋润的一日三餐,和不再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需要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把粮食高高举过头顶。
④可是祖母说,村庄一直在变,一天和一天不同。她又向我历数我离家的这半年中村里死了多少人。祖母越来越执着地谈论死亡了。这几乎是年迈的一个标志,在乡村就像老人斑一样不可避免。祖母80岁了,有理由为众多的生命算一算账。祖母说,东庄的某某死了,才68岁;南头的某某得了癌症,没钱治,活活疼死了;路西的某某头天晚上还好好的,一早醒来身子都僵了,那可是个能干的女人,65岁了还挑着一担水一路小跑;后河边的某某也死了,一个炸雷轰开了柴门,把他赤条条地劈死在床上,那神出鬼没的雷怎么找到他的呢,不到60,刚刚把白胡子蓄了两寸长;还有卖烧饼的媳妇,一口气生了三个丫头,刚得了个儿子没满三岁,莫名其妙地一头钻进烧饼炉里,拽出来人已经烧焦了。
⑤祖母坐在藤椅里,在阳光下数着指头,讲述死亡时只看天。她说日子一天一个样了,他们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没了,出门满眼都是不认识的人。他们都走了,少一个人就多空出一块地方,能感觉出来院子里的风都比过去大了,没人挡着,风想怎么吹就怎么吹,来来往往都不忌讳了。
⑥这是祖母的变化。村庄越来越让她不认识了,世界因为死亡在一点点地残缺,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已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剩下的最终是面目全非的另一样的生活。在祖母变化的生活里,不停地走进陌生的面孔,那些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我所不解的,他们像血液一样奔跑在村庄的肌体里,但是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为指缝里的几个硬币斤斤计较”一句展示出村民为钱深度焦虑的场景,他们因贫穷而变得心胸狭隘,唯利是图。
B.第④段通过祖母之口列举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既反映了故乡村民生存状况的难堪和困厄,也隐含了作者对当今偏僻农村发展现状的忧虑。
C.第⑥段“她所熟悉的那个村庄在逐渐消失,属于他们的往事和回忆已被死去的人分批带走了”,含蓄地表现出老人处境的孤独和悲伤。
D.文章语言朴实自然,笔调冷峻凝重,慨叹深沉,深藏着作者对社会、人生、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怀。
【答案】A(A项,“心胸狭隘”“唯利是图”太牵强,不符合作者的情感倾向和写作意图,“斤斤计较”只因对钱的深度焦虑,为生活所迫。)
2.文中②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第②段将故乡与“外面的世界”对比,突出了故乡的道路、房屋、景物等生活环境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第③段将故乡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小城市”和“大都市”人们的进行对比,突出了故乡人们的生活质量依旧低下:为温饱劳碌奔波,为钱深度焦虑,淡漠孩子的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村庄多年来的“一成不变”给人以深刻具体的印象,启发人们深入思考。
3.作者在文末发问,“为什么多年来故乡依然故我,连同我们的土地都要为粮食焦虑?”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长久以来,村民依旧为温饱劳碌奔波,村庄一成不变,贫穷落后。在对比城乡的巨大差距后,作者为村庄的现状伤感,为当代农村的发展深感忧虑。村庄与外界隔离,人们观念固执守旧,导致与时代发展脱节;因短期经济效益而漠视教育,缺失精神文化生活,导致农村经济无法可持续发展;发展条件匮乏,生产方式落后,身强力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遵循旧律在土地里刨食。联系实际略。(可提出促进农村发展的建议,也可谈当代农村与作者故乡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的家园
陆 梅
①这一年半载,但有时间,总想着回故乡。“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我耳旁回响着鲁迅的叹息。这个我频频回望的故乡早被夷为平地,碎砖块水泥柱无序地裸呈,断裂处醒目的砖红惊心动魄,脚踩上去竟生出无由的慌乱感。
②明明是自己的家啊,纵使家已成瓦砾,那也是熟稔的故土。细细想来,是因为静,止息的没有人烟的静。到处是瓦砾堆和疯长的野蒿草,间或蹿出一只白猫,无声一晃,转眼不见。我的不安和心惊又添了几分,我是谁?我来这里干什么?父母已搬去小镇安顿,最牵念的那棵老桂树也已易主……
③如果非要有个理由,就是寄养在表哥家的大狗阿黄。我确是为着大狗阿黄去的,捎带看一眼辛夷花树。每次去看阿黄,亲眼看着它急急吞下一根又一根香肠,想象它饱一餐饥一顿的日和夜,我都不忍直视,更不敢遥望它的未来。与其说我是对这只狗心存愧疚——父母家已不容许再养一只狗——不如讲我是无法直面我的失魂落魄。是啊,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
④恰是在这般心绪下,我随友人去了一趟金华的古村落。村落名都很好听:寺平村、岭下坡阳古街、岭下釜章村、塘雅、琐园……很契合浙西徽派建筑的古雅美意,白墙黛瓦马头墙,门窗扇梁柱遍饰雕刻,砖雕、木雕、石雕各般讲究。尤其敞阔聚气的厅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端的是儒家“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敦本敬祖之风。
⑤春阳早上,信步在窄长街巷里穿行,确有一种回乡的亲切。这个“乡”,是我们熟悉的远去年代的投影。曾经,我们的祖辈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繁衍生息。一个大家族衍生出多个小家庭,外姓融入,儿女成家,子孙满堂,村落自然而成。久之,家训、族谱、人伦秩序、乡规民约与古老的建筑一起构成了一个信仰的空间。
⑥繁体的“鄉”字,右半边是“郎”。郎在外行游求学,为官经商……都把“乡”带在身边,所谓“乡愁”就是这样一份故乡的牵挂。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湖畔海河……乃至最初的生命记忆、性格情感早就融在你我的血液里,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基础和精神依托。
⑦可是,从哪一天起,村落空寂郎不回——城市化进程在改变着社会结构,城市人口涌动,乡村荒芜少人烟,这是近些年我们切身感受到的一个现实。一个村落如果没有了原住民,保护得再好也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村落的灵魂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这是郎还可归的“鄉”。若是连村落也没有了呢?真就应了《周易》的象数之学,简化的“乡”字,从此乡无郎!
⑧金华的古村落虽也显寂寥,却还有人——自然以老人和孩子居多。这是眼下中国乡村的一个普遍现象:青壮年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城市求学打工,独独留下年纪尚幼的孩童和蹒跚老人相伴厮守。村落空壳化、乡村人口老龄化成了一段时间来频频被聚焦的话题。近年来,全国自然村在锐减、消失,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伴随村落消逝的,是村庄的凋敝以及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
⑨当年李清照登上金华八咏楼,留下诗文:“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前后,沈约、崔颢、刘禹锡、赵孟睢⒄胖竞汀??嗌傥娜肆粝碌前擞铰サ氖?模?擞铰ブ?诮鸹??帽确闱拧⒑?剿轮?谒罩荩?坪茁ブ?谖浜海???黪??谏苄死纪ぁ??叭艘逊牵?缫廊弧薄??切┦构偶!⒔ㄖ?陟谏?缘模??恰胺纭崩锩嘌由?さ奈穆觥课件27张PPT。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二讲 散文阅读
第四节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