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王 俊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4.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1)比较细菌与动物、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2)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
“学案引领、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景导入,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感知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通过技能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提醒学生搜寻关键词
认真观看视频;
捕捉其中的关键词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知建构
(一)
细菌的发现
【过渡】
微小的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指导】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P71-72
(细菌的发现)章节内容。
【提问】
课文中提到哪两个人的名字?
简介他们取得的成就。
【课件展示】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问题设置】
(1)巴斯德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2)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阅读并完成学案的
相关知识。
思考、讨论并尝试
回答问题。
观看课件。
认真思考、讨论
并结合旧知尝试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科学观。
(二)
细菌的形态
和结构
【过渡】
细菌的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指导】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P72-73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章节内容。
【课件展示】
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图。
【问题设置】
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差异?(展示课件)
【问题设置】
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如何?
(引导、回顾旧知)
阅读课文内容;并完成学案的相关知识。
观看课件、了解细菌的大小、形态及结构等
观看课件,思考、讨论并完成学案的深化学习内容。
思考、讨论完成推测。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交流。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
(三)
细菌的生殖
【过渡】
一个微小的细菌是如何繁殖的呢?
【课件展示】
细菌的分裂
【问题设置】
细菌为何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4中的小字内容)
【课件展示】
芽孢的特性
观看课件;结合旧知(细胞分裂)了解细菌的分裂生殖特点。
阅读、思考并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细菌的繁殖特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大小:
2.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3.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DNA(遗传物质)
特殊结构:荚膜、芽孢。
三、细菌的营养
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四、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