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40年代—今天)
【阶段特征】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国际格局从两极格局建立到多极化趋势出现到再到两极格局解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经济体系并行、调整,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文学艺术有新的发展。
【内容概述】
(1)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二战使英国的世界霸权彻底丧失,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努力,推动了联合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社会主义则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逐渐形成了横眉冷对的两极对峙格局。欧洲一体化的开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振兴,促使了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标志以冷战为主要内容的两极格局最终结束。当今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并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世界政治格局。
(2)经济上: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到对干预的调整。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二战后的苏联,随着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日益暴露,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调整,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日夫改革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两次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最终失败。20世纪七十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经济又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强调两只手共同起作用的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思想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大力干预政策的调整,八十年代初经济开始复苏。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及从美国最先开始的新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东欧社会主义改革陷入困境,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则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创。
(3)思想科技和文化:20世纪50-70年代,强调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盛行,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70年代末以来在应对1973-1975年经济危机和随后的经济“滞胀”中,产生了强调两只手共同起作用的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思想。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它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 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西方人对社会产生困惑和迷惘,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表现自我,用多元的方式来表达主观感受,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产生,流派纷呈,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代表现代主义文学和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绘画为代表。
【重点识记】
1.政治上(1)美苏冷战(2)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2.经济上(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贸易体系。
(3)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二战后全球化的发展。(4)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3.思想、科技和文化(1)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及对凯恩斯主义的调整。(2)第三次科技革命和20世纪90年代新技术革命。
(3)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绘画(毕加索)。
【真题再现】
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8·北京高考·22)读图9,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
A.“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答案】D
【解析】马歇尔计划是援助欧洲,同时将欧洲作为其市场,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最终是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美国占据上风,并未对其经济造成损害,故B项错误;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属于美国在太空领域的科技成就,但是并未给美国带来经济效益,故C项错误;1955年美国发动侵越战争,结果持续到1975年,使美国陷入战争泥潭,导致美国财政赤字严重,故D项正确。
4.(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
5.(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项。
6.(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 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 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 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
7.(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8.(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
9.(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10.(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
【答案】C
【解析】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1959年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材料中共关注“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故C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受到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的影响,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给出的地区是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应是三国交界的山区地带。此三国都是欧共体成员,综合60-70年代的信息(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断,导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一体化。马歇尔计划40年代末实施,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就逐渐建立起来,70年代后逐渐削减,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60-70年代,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故D项错误。
13.(2019·江苏高考·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表明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故A项正确;文化要多元化,理念不能趋同,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商业的文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全球化进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没有涉及到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实战演练】
1.(2019·永州一模)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答案】D
【解析】1960年苏联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故B项错误;畜牧业没有大力推进机械化,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2.(2019·衡水金卷)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
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 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到1990年,苏联粮食和购粮款奇缺,有先进的军事技术而物质极端匮乏,体现出苏联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故A项正确;通过题干可以看出苏联国防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全面概括题意,故B项错误;题干表明苏联的农业生产的落后和国防技术与重工业发达,不能说明其社会经济严重落后,故C项错误;重工业高度发达是题意的一个方面,不全面,故D项错误。
3.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B【解析】 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B项正确。
4.下表为美国的官方黄金持有量和对外美元债务(单位:10亿美元)。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
世界黄金持有量
美国官方黄金持有量
美国尚未偿付的外国银行债务
1951
33.5
22.9
8.9
1968
38.7
10.9
38.5
A.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美国政府积极对外输出黄金和美元
C.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
D.“双挂钩”机制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但是当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故A项错误;当时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因此是积极向国内输入黄金,不是对外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美国的黄金持有量减少,债务增多,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机制,在战后初期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及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双挂钩”机制导致美国的黄金持有量逐渐减少,故D项错误。
5.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材料说明( )
A.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
B.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
D.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强调经济发展与文化认同对欧盟发展的作用,故C项正确。
6.(2019·菏泽一模)下列柱状图反映了1953~1989年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综合下图可知,这一时期( )
A.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额较为平稳
B.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占支配地位
C.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下降
D.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战后发达国家所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一直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是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故B项正确。
7.(2019·德州期中)1963年和1967年,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加入共同市场只是为了削弱它。1965年,法国驻欧共体代表连续六个月缺席会议以反对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直到1966年其他成员国做出妥协。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B.已经左右了欧共体内部事务
C.严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D.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答案】D
【解析】 法国是试图摆脱美国控制,而不是已经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法国并没有左右欧共体内部事务,故排除B项;法国主要是阻止英国加入欧共体以力图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不是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故排除C项;法国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而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其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求保障自身利益,故选D项。
8.下表是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类别
国家
农业(%)
工业(%)
第三产业(%)
1960年
1980年
1960年
1980年
1960年
1980年
33个低收入国家
50
56
18
35
32
9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24
15
30
40
46
45
19个发达国家
6
4
40
34
54
62
A.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第二个黄金期
B.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普遍呈衰退趋势
C.战后世界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D.低收入国家劳动力结构亟需智力化
【答案】D
【解析】 1950~1973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材料涉及的时间至1980年,“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33个低收入国家农业生产呈现增长趋势,且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发达,故B项错误;19个发达国家工业呈现下降趋势,故C项错误;发展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是时代趋势,低收入国家正是源于产业和知识的缺失而发展缓慢,因此其劳动力结构亟需智力化,故D项正确。
9.(2019·佛山一模)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
B.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C.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D.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
【答案】A
【解析】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得出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故A项正确;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项错误;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的贸易差距,故C项错误;互利共赢观念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这一观念不会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故D项错误。
10.(2019·广西重点中学联考)1959年,美国在制定的国家安全基本政策文件中指出:“对于那些举行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他们不受共产党的控制而保持独立……美国就应支持这些中立的不发达国家。”这说明( )
A.美国缩小了冷战的范围 B.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
C.美国争霸重心发生变化 D.世界局势日益趋向稳定
【答案】B
【解析】 题干没有体现冷战范围的缩小,而是强调美苏加紧对世界的争夺,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述及美国加紧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拉拢,不能说明美国争霸重心发生了变化,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加紧对世界的争夺,世界局势日趋紧张,而不是趋向稳定,故D项错误。
11.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的亨利·史汀生在1947年发表的《对美国人的挑战》一文中认为:“美国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挑战性时机,承担着领导世界走出经济萧条的责任,而这种责任和机遇将最大限度地激发美国的领导能力,衰败动荡的西欧是美国实现国家使命和树立国家威望的巨大场所。”这说明亨利·史汀生主张美国( )
A.遏制苏联,承担领导世界责任
B.复兴西欧,提升美国领导地位
C.开展援助,阻止经济萧条蔓延
D.输出民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遏制苏联,故A项错误;复兴西欧,在西欧树立美国的国家威望是其思想核心,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援助西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输出民主,故D项错误。
12.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重在说明美国( )
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
B.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
D.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答案】B
【解析】 冷战结束后,美国积极谋求建立单极世界,故A项错误;由材料“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可知,美国也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当今美国的许多行为,故C项错误;题干中“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是一种可能性,非结果,故D项错误。
13.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定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国务卿蒂勒森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这一现象说明( )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
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
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
【答案】C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美国一国的思想行为,不能反映出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仅有美国反对参与移民问题,没有涉及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美国不参与联合国行动,原因是“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可知体现了美国坚持自己的利益,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反对移民,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对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4.回顾英国脱欧公投始末,引发不少反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崛起以及这一时期英国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都是对盎格鲁—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一个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句名言,蕴含的精神实质成为日后英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在我生活的岁月中,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来自欧洲大陆,而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来自全世界说英语的国家”。
——摘编自徐则荣、王也《英国脱欧的原因
及对中英贸易的影响》
材料二 大多数脱欧派认为欧盟的政策,给予跨境犯罪和恐怖主义钻空子的机会,使之能够自由进出英国,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在一定意义上,英国脱欧是想通过向外界“关门”,将欧债危机、外来移民、难民安置和不断涌现的恐怖主义关在英国门外。
——摘编自任琳《英国脱欧对全球治理及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材料三 在谈到英国退欧对于欧盟的影响时,有些学者指出考虑到英国并非欧元区的一员,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学者指出英国脱欧会给欧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欧盟发展受阻,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此走向衰落。
——摘编自巩潇泫、贺之杲
《英国脱欧对欧盟行为体角色的影响分析》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脱欧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学者们关于英国脱欧对欧盟影响的不同观点。(8分)
(3)有学者说“英国脱欧是全球化终结的开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分)
【解析】:第(1)问,从英国的国家利益方面分析。第(2)问,据材料三分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归纳。第(3)问,全球化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恐怖主义、金融风险、贫富分化等;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对策。
答案:(1)原因: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与安全(英国想通过“关门”避免国际麻烦)。
(2)不同观点: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
(3)问题: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