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0 19:29: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 时 计 划


课题 24 河中石兽(一) 课时 1 二次 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 具 课 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一、有效导入 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 倾听教师讲述,分析思考事情的原因,融入课堂中来。 齐读教学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夯实基础 作者作品简介: 2、预习检测,读准字音,认清字型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 通假字探究 一词多义现象理解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关于作者及作品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讲解: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圮(pǐ)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没 啮(niè)齿 溯(sù) 流 欤(yù) 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教师讲解:1、本文的通假字: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不亦颠乎 (“颠”同“癫”,疯狂) 2、一词多义:例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其他几处。 同学举手发言,交流相关信息。预设: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小组间同学互读互听,评议纠正,遇到困惑,借助字典等工具查找解决,夯实生字。 然后在全班朗读交流。 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的字,加深理解。 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在文中勾画,交流。例如: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10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词类活用讲解 古今导师义讲解 被动句、例装句、省略句句式讲解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各层次大意 2、情节再现,加深理解:分角色表演,复述故事情节 词类活用:例: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同学们文中再找。 4、古今异义:例: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5、句式:本文用到3种句式,如被动句、例装句,省略句,请同学们找出来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总结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请大家根据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以组为单位,分角色复述,给大家表演出来。 预设引导: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同学们从文中找到其他处,例: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预设引导: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预设引导: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道理。组内分派角色,熟悉内容,按组依次表演展示,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10 15 5


巩固练习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用一幅草图,把故事内容表现出来,然后给大家讲解。 二次备课
作业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领导评课意见
学校检查记实

课 时 计 划


课题 24.河中石兽(二) 课时 2 二次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 具 课 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重点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一、有效导入 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句读。教师提问文言知识,复习上节课内容。 倾听教师讲解,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间互评互议。 齐读学习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二、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精读课文,推理赏析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探究老河兵方法正确的原因 3、本文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探究 4、文中两次“笑”含义分析 5、揭示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总结: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3、本文在描写人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4、文中写了两次“笑”,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5、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概括对课文的理解,尝试回答。 小组讨论并回答。预设引导:第一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三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学生浏览教材,查找答案,预设: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小组讨论,尝试分析。预设引导: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学生讨论,尝试填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展示。 10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目标导学二:领悟道理,拓展升华 1、文章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 文章主要情节再现,形象直观的理解 概括文章的寓意 链接生活,升华主题 联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提示:从几个人物之间关系角度分析一下。 2、演一演(情景再现)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再现文中某个人物寻找石兽的经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评选优秀表演组,掌声鼓励。 3、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教师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4、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好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小组讨论,回答。预设:对比手法。更加突出老兵的方法是正确的。实践出真知…… 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力争表演形象逼真,给大家深刻直观的印象。 小组之间互相评议与学习,并与教师共同选出优秀表演组。 学生讨论,按自己的想法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畅所欲言。例如:一是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二是实践出真知;三是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四是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10 15 5


巩固练习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例如:透过现象看本质;生:实践出真知 重视实践 二次备课
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板 书 设 计
教学反思
领导评课意见
学校检查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