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预习】
一、铁路与公路
1.传统交通工具
(1)南方多水路,船是主要运输工具。
(2)北方多旱路,人们以乘坐马车为主。
2.近现代交通工具
(1)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
清政府修筑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
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0世纪上半叶
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
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九五”期末
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1997年以来
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问题思考
近代以来中国的火车机车有哪些改进?
答案 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
2.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4)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问题思考]
材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依据材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答案 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通讯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2.现代通讯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改革开放以后,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3)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问题思考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原因:近代电讯业的出现。
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自主探究】
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提示】 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
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史料二 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 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铁路……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思考]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认识。
【提示】 认识:兴建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产物,有助于改变落后的面貌,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和财富掠夺,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自主检测】
1.(2019·日照高一检测)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是导致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变革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
2.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其重大意义是( )
A.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C.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
【答案】 B
【解析】 A项是轮船招商局的意义;C项是在辛亥革命前夕;D项的说法不正确。
3.下列一组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请推断其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 )
图一 高速列车 图二 青藏公路 图三 民航客机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
B.新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D.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三幅图片都是交通方面的,且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选D。
4.(2019·台州高一检测)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他当时是由( )
A.上海飞往武汉 B.上海飞往南京
C.天津飞往北京 D.广州飞往上海
【答案】 C
【解析】 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故选C项。
5.(2019·青岛高一检测)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是因为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答案】 D
【解析】 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故D项正确。
6.(2019·荆州高一检测)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 A
【解析】 “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通讯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无线电通讯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不是在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8.“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报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话
【答案】 A
【解析】 “只有斑斑墨”,说明它是以纸质形式呈现,“驰书迅已极”,反映出该通讯工具的便捷,这符合电报的特点,故A项正确。
9.《津门杂记》(1884年)中写道:“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此竹枝词反映了( )
A.近代无线电报事业得到推广
B.近代有线通讯方便人们交流
C.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发展迅速
D.现代航空事业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消息灵通异等闲,巧凭电线露机关,不须山海嫌修阻,千里音书一瞬还”,可知近代有线通讯方便信息传递,故B项正确。
10.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③束缚了人们思想 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③,故B项正确。
11.(2019·清远高一检测)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 )
A.推动了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B.使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
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D.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
【答案】 D
【解析】 从“既属重镇,又当孔通,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可以看出不仅促进经济交流,还起到巩固边防的作用,故选D项。
12.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 )
A.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
B.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
C.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
D.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
【答案】 B
【解析】 近代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汽车等却推广较少,这说明经济基础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即近代化转型过程曲折,故B正确。
13.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答案】 A
【解析】 “平等化”“一去不复返了”反映了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封建的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选A。
14.(2019·苏州高二检测)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这表明( )
A.人们仍然有浓重的传统意识
B.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
C.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人们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是先进的科技,“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反映了对先进科技的抵触,故A项正确。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毁路”
掀铁道,拔电杆,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马拉火车”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强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材料三 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而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等新事物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应,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反映了其愚昧无知。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解析】 第(1)问,要看到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看到其愚昧落后的一面。第(2)问,清政府的行为充分说明了其愚昧无知,盲目排外,这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体验高考】
1.(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016·天津文综·5)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国进口马可尼无线电报机与英国建立无线电报站的在同一年,故①正确;材料中的先进无线电通讯不是中国生产研制的,不能体现中国科技领先,故②错误;材料虽然体现的是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成果,但从时间来看中国已经进入学习制度阶段,故③错误;材料中中国与英国在相同时间发展无线电技术,反映出世界市场发展促进新发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09·上海历史·1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答案】A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4.(2008·宁夏文综·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答案】B
【解析】材料生动的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