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要求】
1.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自主预习】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问题思考
从夏、商、周到明朝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官府为什么要经营、控制手工业?
答案 为了保证国防和满足贵族生活的需要;垄断手工业可以独占高额的利润;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防止手工业的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3.成就
(1)冶金业
领域
成就
影响
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创造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钢铁冶炼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两汉时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时的灌钢法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思考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手工业产品大量的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答案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问题思考
下面是古代中国在国际上的三张“名片”。三张“名片”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此,你对古代中国手工业有何认识?
商周时期中国的名片是 青铜器
唐宋时期中国的名片是 丝绸
明清时期中国的名片是 瓷器
答案 现象:从青铜器到丝绸再到瓷器,表明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的是手工业产品。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由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并没有根本性突破。
【自主探究】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史料一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思考]史料一体现的手工业经营形态是什么?有何特点?
【提示】 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
特点: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史料二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思考]史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
特点:国家支持、规模大、分工细、受政府控制等。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史料一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思考] 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特点的原因。
【提示】 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史料二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思考] 概括史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现象: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劳动关系。实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自主检测】
1.中国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成就卓著。其中,能充分展示商周灿烂辉煌文明的手工业成就是( )
A.白瓷制造技术 B.棉纺织技术
C.青铜铸造技术 D.青瓷制造技术
【答案】 C
【解析】 官营手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冶金、制瓷和丝织等部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盛时期,故选C项。
2.《北齐书》记载了一种当时的铸造法:“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用此法铸造出来的兵器坚韧锋利。这种技术出现于( )
A.西周 B.秦朝
C.南北朝 D.明朝
【答案】 C
【解析】 材料“生铁精以重柔铤(熟铁),数宿则成刚(钢)”说明是灌钢法,该技术发明于南北朝时期,故C项正确。
3.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
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
A.冶铁业的进步 B.甲骨文的成熟
C.兴起了棉纺织业 D.已经有了养蚕业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商代青铜器纹饰,根据材料中青铜器上的蚕纹,可以推断商代已经有了养蚕业,故D项正确。
4.唐人陆龟蒙吟咏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答案】 A
【解析】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是越窑秘色瓷,A项符合其特征,故A项正确。
5.(2019·临沂高一检测)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材料反映出( )
A.手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日益密切
B.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家庭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棉纺织业发达,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故选B项。
6.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 )
A.雇佣劳动关系加强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主要满足市场需求 D.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手工作坊部分商品投放市场,可知体现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7.傅衣凌主编《中国历史·明史》载:从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看,一个机房中,机工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各有专门技术……这反映了明朝手工业( )
A.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
B.纺织业技术分工越来越细
C.官营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D.个体家庭手工业有所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江南丝织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有络工、拽工、织工、牵经工,还有刷边、运经、接头等工”可以明显判断出纺织业的分工很细。
8.(2019·宜昌高一检测)清顺治八年“谕旨官府织造局确立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康熙十九年革除景德镇窑厂当官科派的办法,“凡工匠物料,俱按工给值”,“悉照市价采买”。清政府的上述做法( )
A.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进一步强化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C.改变了官营手工业的性质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凡工匠物料,俱按工给值”“悉照市价采买”中可以看出,清政府这些做法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9.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答案】 A
【解析】 题干反映中国的丝织品被罗马学者所记载,体现了汉代丝织技术发达,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故A项正确。
10.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名片”: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自然经济取得了突破的进展
B.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C.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在世界领先
D.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
【答案】 C
【解析】 自然经济没有突破的进展,古代东西方之间有“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居出超地位和材料没有关系,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右图为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该文物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B.青铜礼器开始刻有铭文
C.手工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D.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表明它属于官营手工业制品,且工艺水平高,故A项正确。
12.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考工记》记述,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这一严格的要求表明( )
A.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C.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
D.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工师检验……不合标准……受到处罚”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要求,故D项正确。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解字》: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荅布皮革千石……——《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翦伯赞《秦汉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地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官营手工业。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
(2)产品交易量大;质量高;纺织品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3)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纺织业是农业的补充;传统的价值计算方法往往忽视女性;计算女性劳动成果缺少必要的数据;男尊女卑思想。
【体验高考】
1.(2019·天津高考·1)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两幅青铜器插图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属于三星堆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题干地图中表示为③,故选C项;①为山东省,排除A项;②为河南省,排除B项;④为湖南省,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3)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答案】D
【解析】唐朝,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行销海内外,故选D项;粉彩瓷是清代典型的瓷器类型,排除A项;唐代黑瓷多见于山西河南一带,如浑源窑、交城窑、鲁山窑,排除B项;青花瓷是元代彩瓷的典型瓷器类型,排除C项。
4.(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材料铁器实物并非就是铁制农具,故A项错误;图中新疆地区出现铁器实物,但不能推断它与中原地区铁器实物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中铁器实物并没有广泛分布,可见冶铁技术还未普及,故C项错误;当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因此图中黄河流域分布较其他地区更加广泛,可见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