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自主预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概况
(1)原始社会:土地为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问题思考]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思考: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指的是什么?
答案: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抑制土地兼并
(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3)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4)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问题思考
材料 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倚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思考 通过上述材料分析,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5.发展
(1)西汉
①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
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问题思考]明太祖立国之初,在东南沿海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倭寇出没海岛中,数侵略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二是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诱导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财货”“北至辽东,南抵浙、东粤”“无岁不被其害”。明太祖为了巩固国防,“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答案: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自主探究】
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史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思考] 根据史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提示】 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
史料二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思考] 根据史料二,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严重影响?
【提示】 经济主张:重农抑商。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严重影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海禁”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史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 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史料二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④。
——《论南洋事宜》
[思考]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不仅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自主检测】
1.《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 B.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
C.承认了土地私有 D.井田制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从“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政令不信、公田不治”可以看出,分封制、周礼以及井田制均遭到破坏。故选D项。
2.(2019·潮州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没有一定规格,可以自由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的私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礼崩乐坏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井田制的瓦解 D.赋税制度改革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田,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产生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使用,故B项正确。
3.(2019·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古代中国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
C.土地买卖的盛行 D.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故选B项。
4.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 规定占田的最高限额,有利于限制土地买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故选C项。
5.(2019·长春高一期末)《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 B.“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
C.“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 D.“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
[答案]A
[解析] “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表明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对百姓的管理,威胁到国家安全,因此要“重农抑商”,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6.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重商政策 B.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关卡重重导致关税沉重,说明明朝实行抑商政策,故选B项。
7.(2019·广州高一检测)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一政策是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B.在封建社会建立之初曾发挥了积极作用
C.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D.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政策最终废除
[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元朝时,福建泉州港的航海贸易空前发达,不仅超过广州,而且居全国之首,在世界上号称“东方第一大港”。到明朝,泉州港走向没落。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制约 B.国家政策的限制
C.西方列强的侵扰 D.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 B
[解析] 小农经济在古代一直存在着,不可能是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可排除A项。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因而导致了泉州港在两个时期出现不同结果,故B项正确。明朝时有西方列强的侵扰,但这不是导致泉州港没落的主要原因,可排除C项,君主专制加强不会成为某个地方兴衰的主要原因,可排除D项。答案为B项。
9.(2019·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清乾隆帝颁布的一条谕令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禁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鼓励民间对外贸易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信息判断清政府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故选D项。
10.某中学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闭关锁国”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
B.“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盲目自大、不思进取
C.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D.“闭关锁国”虽然妨碍了自身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
[答案]C
[解析] “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如清代仍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应为小农经济的封闭性,B项错误;D项“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说法错误。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小农土地所有制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中“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的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应为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A项正确。
12.《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13.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解析] “本”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
[答案] “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解析] 材料二中的“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解析] 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 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体验高考】
1.(2019·江苏高考·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A
【解析】“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表明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故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世袭制度,并没有解体,故B项错误;抑商政策弱化是指对商人的限制少,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崩坏是指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材料的内容是土地私有制对井田制的冲击,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高考·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可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由材料“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知地方官员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维护,由此得出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官府对农业的
重视而非垄断商业的现象,排除A项;结合所学宋代由于货币使用频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员对农业生产的态度而非商人地位,排除D项。
3.(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
4.(2018·海南高考·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
5. (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6). 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根据表1可知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户数比例达到74.1%,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拥有300亩以上土地的农户仅有2家,而拥有20—130亩土地的自耕农有103家,说明当时该地土地集中现象并不严重,故B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此时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并且材料无法判断当地是否实行均田制,故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是否提高,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