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7下生物 6.2绿色植物的呼吸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7下生物 6.2绿色植物的呼吸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11 08: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呼吸
【情景联结】
生物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叫做生物呼吸,大部分生物在呼吸过程中都需要氧气。绿色植物与人和动物一样,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是许多学生没有这样的概念或脑海中没有这样的情景,大部分学生会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混淆。本节课就是通过“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这个实验来证明植物的呼吸到底与人相同不相同?植物的呼吸到底是吸入什么气体又呼出什么气体就是本节课探究的内容。
【情景分析】
绿色植物的呼吸是在学习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安排的,是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动之一,它与光合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种子呼吸时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学生对呼吸现象已有不少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呼吸现象和意义,并能运用植物的呼吸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目标对照】?
课标要求:(重要概念)
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无机盐等条件。
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描述种子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能力目标:通过萌发种子呼吸的探究实验,尝试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设计方法、
描述现象及叙述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完成探究活动,逐渐形成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情景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种子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过程。
【情景精解】
本节课的设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情境导入,实验室内摆放着一些植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看不到植物的呼吸,也不知道植物的呼吸会吸收什么气体呼出什么气体,只能通过人的呼吸来进行预测,预测与人的呼吸是否相同,这时候可以根据该情景做出假设。第二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并验证自己的假设,一部分学生会假设植物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与人是相同的,另一部分同学则会认为植物与人不同,会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做出一个假设来验证,验证成功则说明假设正确,不成功则说明另一个假设是正确的。第三部分是实验的操作过程,教师拿出经过暗处理并塞好瓶口的萌发种子和干燥的种子,先请一组同学进行验证,迅速打开瓶口伸入燃烧的蜡烛,会发现其中一个瓶子中的蜡烛熄灭了,另一个瓶子中的蜡烛正常燃烧;接下来请另外一组来验证二氧化碳,将两个盛有萌发种子和盛有干燥种子的密封瓶子连接的玻璃管分别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管,会发现一只玻璃管中的液体变浑浊,另一只试管没有变化,这时候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第四部分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分析学生会发现原来萌发种子的呼吸会消耗氧气,所以蜡烛伸进去会熄灭,同理,盛有萌发种子的锥形瓶中导出来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盛有干燥种子的锥形瓶中导出来的气体没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种子呼出二氧化碳。
【情景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情景创设 学生活动
旧知 旧知回顾
创设情境
【情景感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人的呼吸,并且能够感受得到,那么绿色植物需不需要呼吸呢?
它的呼吸可以观察到感受得到吗?
出示几种植物让学生观察。
那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植物到底有没有呼吸?
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
回答
看不到植物在进行呼吸的现象。
想要学习,很有兴趣。
5分钟
我们都猜测植物有呼吸,那么植物的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吗?
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我们假设植物的呼吸也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那我们如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
出示燃烧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出示澄清石灰水和玻璃管。
请大家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如何证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存在呢?
指导学生完成导案第2题。
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要用到的实验用品和仪器:萌发的种子,干燥的种子(瓶子是用白纸盖住的);带瓶塞的广口瓶,带瓶塞的锥形瓶,分液漏斗,烧杯,试管,玻璃弯管,燃烧匙,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清水。
指导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请学生去操作已经准备好的实验仪器,为什么是同样大小的瓶子同样量的种子?
验证氧气:
请一组同学先打开一个广口瓶迅速将燃烧匙伸入广口瓶的底部。为什么快速进行实验并伸入底部?
请其他组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请一组同学打开另一个广口瓶迅速将燃烧匙伸进去。
为什么蜡烛会熄灭?氧气去哪了?
请同学们边做边完成导案第三题。
验证二氧化碳: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为什么?请同学来解释。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导案第四题。
引导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小结:通过实验发现种子的呼吸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指导学生完成导案第五题。
思考:绿色植物有六大器官,为什么选用萌发的种子来进行实验而不是用叶片?
练习和作业。
大胆猜测,跃跃欲试。
填写导案第1题。
观察现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并观察现象。
氧气助燃,所以用燃烧的蜡烛来进行实验,如果蜡烛熄灭了证明没有氧气,如果蜡烛正常燃烧,说明有氧气。
二氧化碳,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存在二氧化碳,如果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
说出萌发的种子和干燥的种子是做对比。
空气的量是相同的,如果绿色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真的向我们做出的假设那样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氧气含量会降低,二氧化碳含量会升高。
空气中有氧气,影响实验结果。
观察实验现象。
蜡烛燃烧,有氧气,没有被种子吸收(吸收氧气的量太少,不足以观察到实验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蜡烛熄灭了。
没有氧气蜡烛熄灭了。猜测种子呼吸消耗了氧气。
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导案第三题,得出结论:萌发的种子吸收了氧气。
先打开一个锥形瓶的止水夹,看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拧开分液漏斗的开关,往里面倒水,有气泡冒出。
由于锥形瓶内外压力相等,气体出不来,打开分液漏斗,水进入瓶内,压力增大,气体出来。(锥形瓶的体积是一定的,水进去,原来的气体就被挤出去了。)
盛有萌发种子的锥形瓶中导出来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盛有干燥种子的锥形瓶中导出来的气体没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萌发种子呼出二氧化碳。
认可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叶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干扰对种子呼吸的判断,萌发的种子呼吸频率快,干燥的种子呼吸频率慢,就像人在睡觉和运动的时候呼吸频率是不一样的。
完成导案后的练习,书后检测与评价。
30分钟
10分钟
【情境教学反思】
1.在导入和探究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师生的配合也比较默契,能够按照教学设计的进度完成课堂内容。
2.在细节的把握上还欠缺钻研:比如呼吸现象和呼吸作用的关系用不用提到,该怎么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和区别;为什么实验选用种子而不选用叶片,用叶片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还有很多小的细节把握得不是太好。再有就是针对学生的个别我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没有及时的对学生作出评价,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多学习多应用,注重细节,打造完美的课堂。
3.不管是对课标还是情景教学的理解,我都需要继续研磨和学习,请各位老师对我今天的讲课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