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日食和月食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日食和月食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0 21: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食和月食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发兴
趣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利用PPT让学生看两个小故事
观看
让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有个大概认知。
看故事:这两个故事中出现了两种什么现象?板书:日食和月食
简述故事中观看到的2种现象。
二、实践感受阶段(观察):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行合理推理
1、让我们一起观看《实拍日食全过程》,边欣赏边思考:太阳为什么会变黑,你发现了什么?太阳先从哪个方向变黑的?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个方向开始,向哪边移动?
3、反问: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太阳的物体在运动。)
?
1、学生能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
?
2、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
通过观看日食实拍视频,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
推测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
三、实践感受阶段(实验):日食模拟实验
1、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
2、模拟实验计划讨论:①用什么实验材料做?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
3、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
4、出示观察要求:(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发生日食时,地球上出现了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
(2)、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
5、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小组实验示范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
1、个别回答
2、小组讨论实验设计
3、汇报交流
?
?
实验设计是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开展实验,也为了操作后的表达更加清晰;通过对如何实验的讨论,使学生对月球的公转、材料的放置、小组的合作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操作意识,为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基础。并且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作为科学证据以做科学的发言。
交流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形成全体学生的正确操作和纠正部分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解释日食现象有利于展开深入的研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为解释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识基础和操作经验。
四、强化反馈阶段:日食的成因
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
1、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
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
1、个人回答、集体交流
2、读并观看。
看日食成因示意图解释日食成因是为了提高对现象的解释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再观察再发现的习惯,能对日食的其他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五、实践感受和强化反馈相结合阶段:认识月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行合理推理,知道月食和成因
了解月食
1、一起观看《实拍月食全过程》,思考:月球为什么会变黑,你发现了什么?太阳先从哪个方向变黑的?是什么挡住了月球?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月食形成过程中,月球被遮挡的部分从哪个方向开始,向哪边移动?
3、学生思考发生月食时,月球运行到哪里?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
4、交流
5、出示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
(2)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有没有月环食?
1、个别回答、集体交流
2、小组讨论汇报
3、看图,集体交流,理解月食成因。
在日食的基础上进行月食成因的分析,主要以学生独立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预设将实验移入课外。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1、日食和月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是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和月食??
3、课堂小结和练习
4、对日月食,我们还有很多的疑问,课后让我们一起搜集资料,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集体交流、个别回答。
课外延伸是让学生养成课后继续探究的习惯,关于日食和月食还有很多值得学生课外研究和相关资料查询,我们布置的这些课外探究可以让学生做到,也能进行检查和反馈,并引发学生进一步观测的兴趣。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PPT课件展示两个小故事
观看
让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有个大概认知
让学生观看《实拍日食全过程》
仔细观察日食发生时,出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你有何疑问?
(1)黑影能遮住太阳,是不发光、不透明的,月球本身也不发光、不透明。 (2)黑影是圆的,月亮也是圆的; (3)这个黑影是逆时针方向运动的,月亮也是逆时针方向运动的;(4)有时黑影能完全遮住太阳,大小看起来(与太阳相似)。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产生想探究的问题:是谁挡住了太阳光?这个黑影是谁?拉近天体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观看《实拍月食全过程》
仔细观察月食发生时,出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你有何疑问?(1)有黑影遮住了月球。(2)黑影是圆的。(3)这个黑影是顺时针方向运动的。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分析预测。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的猜测有依据,有条理,并且能扩展思维。
六、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采用的学习评价有:?
1、个别评价:经过练习后学习自己对作品制作过程的评价。
2、相互评价:小组内的组员作完练习后对其他组员进行评价。
3、全体评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堂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七、教学板书
日食和月食
日食
月食
日、地、月三者的位置
日—月—地
日—地—月
亏损先于哪边
西边
东边
类型
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月全食、月偏食
发生时间(农历)
初一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