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节探究课,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更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橡皮和金属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计划。
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为了让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是简单的,这里的编写意图显然不在于检测结果,而是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同时列举了一个研究计划,这份研究计划的实施一一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我们先来看看要求学生学会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的过程。
1.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以此来检测检测器工作是否正常。2.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橡皮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橡皮放在实验桌上。3.用两个检测头分别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灯泡是否发亮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我们仔细分析这份计划中4个探究活动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活动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有序性;体现了科学工作的常用做法;体现了工具的重要性;体现了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科学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原来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导体和绝缘体”的信息,但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模糊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检测更多种物体,让学生获取足够多的感性经验建立起来的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才是一种具体形象、充满生命力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科学探究方面:课程标准要求孩子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书面计划。然而在实际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制作一份完美的计划,或许在整个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都很难出现,要求四年级孩子做这么一份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是不近现实的。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情感态度方面:四年级的学生还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活动中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本课教学要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年龄特征方面: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形式还是以形式运算思维为主,在课堂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汇报的时候,孩子往往无法脱离实物。如何强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的过渡呢?本课教学学生汇报时要求脱离实物,根据科学文件夹进行科学报告会活动,正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PPT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实验盒(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回形针、塑料片、铁片、纸板、铜片等)待检测物体。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电线、插头等,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通过水果电池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2.通过一个安全小故事引出电流可以通过很多物体。
3.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物体,这些物体有的容易让电流从自己身上流过,有的则不容易让电流从自己的身上流过。(拿出一块橡皮)由同学辨别:老师拿的是什么物体?
4.生作答。
5.师:你认为它容易让电流通过还是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生预测)
6.师:同学们的预测是不是就可以作为结论呢?
7.生:作答。
8.师:我们可以用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来检测它们呢?
9.生:电路检测器(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二、学习用电路检测器检测铜丝和塑料导电性的方法
1师:下面我们以橡皮为例,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一下橡皮是否容易让电流通过?
首先学习一下检测的方法。
(1)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灯泡是否发亮。
(2)预测电流是否容易通过橡皮使灯泡发亮,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将橡皮放在实验桌上。
(4)再重复检测一次,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5)把检测完的铜丝和塑料放在实验桌右边。
2.把橡皮换成小剪刀重复一遍刚才的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先请学生按原有经验检测,从而与科学的检测方法相比较,体会科学操作方法的意义,领会科学的严谨性,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质的飞跃。
三、检测更多种物品
1师:同学们都认识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摆放在桌子上的实验盒里有许多种物体,到底哪些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
2师:小组认为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的,在这个物体对应的方框内打勾,有疑问的可以打个问号。(师示范课件——我们的记录),竞赛中看哪组实验最安静,速度快,完成的质量又高。
设计意图:先对这些物体是否导电进行猜测。对同学们的猜测结果进行分类,一目了然,有争议的打上问号,从而引出谁的猜测正确。对有不同意见的问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了解他的生活经验和先前有的知识。
3师:在大家动手做之前老师这里先提几点要求。 ? 第一,要求大家学会分工与合作。课前大家都分工好了吗?
第二,我们在检测每个物体时一定要按照刚才老师检测橡皮一样,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 ? 第三,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只是我们生活中很少部分的物体,如果同学们检测好了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身边的材料做研究,比如说可以检测笔、钥匙等等。
第四,小组内部如果需要交流,请控制好你们的声音,免得出现噪音。
4.师:我们开始吧!
5.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同时这个实验较花费时间,因此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时间,可以促其抓紧时间展开实验。
四、交流汇报,丰富概念???
1.师:(给出停止信号)我们检测已经结束,现在我们请小组派代表,拿着你们的实验记录表说一说哪些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哪些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拿好笔做好记录。等他们汇报完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2.生:汇报。
设计意图:把检测结果与预测情况对照可以看我们预测时出错了多少,并且直观地看出容易让电流通过的一些物体的共性。
3、师生共同总结:(课件展示)
( )、( )、( )等物体容易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亮,它们都是( )材料做的,我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 )。
( )、( )、( )等物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小灯泡不发亮,它们都是( )材料做的,我们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 )。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观察,归纳,丰富了学生导体概念的外延。
五、安全教育
1.瞧瞧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使用了绝缘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们?
2.出示课件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
3.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需要有电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六、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