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引入:播放配乐朗诵
《有的人》营造课堂氛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听到的诗朗诵赞扬的就是被毛泽东评价为“民族魂”的鲁迅。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二、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一个小县城的地主家里。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变得更暴戾恣睢,不久唯一给了她爱与温暖的祖父也离她而去,14岁时,萧红由父亲做主,许配给一喜欢抽鸦片的纨绔子弟,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逃婚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她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年仅31岁。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三、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由多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自然空行成段。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悉心观察,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灵动传神的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四、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
五、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咳ké嗽 sou 轻捷jié
调羹gēng 舀yǎo
绞jiǎo肉 薪xīn金
瞿qú 揩kāi桌子
腻nì 阖hé眼
白萨sà萨 疙gē瘩da
抹mǒ杀 珂kē
深恶wù痛绝 明朗lǎng
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bù yǐ wéi rán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明朗míng lǎng(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抹杀mǒ shā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稀奇xī qí稀少新奇。
六、整体感知与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1.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教师点拨:
可敬的长者;
可亲的父亲;
有血有肉的伟人;
幽默风趣的智者等。
合作探究2.阅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教师点拨:
第一部分:(1)概括写鲁迅先生“笑”的情态,突出其笑声“明朗”的特点。
第二部分:(2)概括写鲁迅先生“走”的情态,突出其走路“轻捷”的特点。
第三部分:(3-13)概括写鲁迅先生的待人、饮食情况。
第四部分:(14-17)鲁迅先生同“我”开玩笑。
第五部分:(18-23)写“我”和鲁迅先生一家对“天晴啦,太阳出来啦”的喜悦之情。
第六部分:(24-26)写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的态度。
第七部分:(27-30)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原稿及校样纸随随便便的态度。
第八部分:(31-34)许先生每天愉快地从早忙到晚。
第九部分:(35-40)夜里去看电影时,鲁迅先生对“我们”的照顾。
第十部分:(41-42)写鲁迅先生的休息。
第十一部分:(43-54)鲁迅先生夜间写文章时的情景。
第十二部分:(55-60)鲁迅先生对海婴的信任。
第十三部分:(61-63)鲁迅先生在小事上也认真细致。
第十四部分:(64-67)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忘我地工作。
合作探究 3.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
教师点拨: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对待“我”的拜访:亲切随和、关怀备至;
(4)对待青年的来信:突出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5)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6)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7)工作时间(详写):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8)吃鱼丸(详写):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9)生活琐事:包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10)病中(详写):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合作探究:4.本文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教师点拨: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饮食起居:
喜欢北方饭、对萧红做的韭菜合子吃地开心
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待人接物:
读青年来信、不在意自己的原稿和校样、陪客人
严格、宽容、和蔼、热情。
休闲娱乐:
开玩笑、看电影、翻书休息
幽默风趣、珍惜时间。
工作习惯:
深夜工作、病中工作
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日常琐事:
吃鱼丸、包书
严谨、细致、认真。
本文虽然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
合作探究:5、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点拨:
(1)更真实。伟人也像普通人一样会生病,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观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合作探究:6、 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作用: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
①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
②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③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她对鲁迅先生工作的支持,尽管整天为家庭琐事忙忙碌碌,但却能让鲁迅先生有更多的时间忙于工作。她的坚强也反映了鲁迅的坚强。
合作探究:7、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找出来并赏析。
教师点拨: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七、课堂小结: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饮食起居、与家人相处、会见朋友、读书写作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现了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景仰和怀念之情。
八、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鲁迅先生的琐事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以小见大
烘云托月
可亲可敬
九、作业布置
作文题目: 记一位我最熟悉的人
要求:
1、写身边熟悉的人,选取生活琐事,写得有血有肉。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字数不少于700。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