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庄河二十三中
盛兴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
(二)能力目标
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是保证种群的延续和对环境适应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PPT、视频、桃花的模型。
六、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第1课时)
课件展示:白居易《燕诗示刘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从整个生物圈来看,生命总在不断延续和发展着,这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前面我们学习了人的生殖,是通过雌雄生殖细胞结合和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细菌和真菌分别是以什么方式生殖?本节让我们共同学习——植物的生殖。
学生欣赏。生殖和发育分裂生殖孢子生殖
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回忆旧知识引出新课内容。
(二)探究新课 有性生殖
展示桃花的结构、从花到形成果实的过程:回顾七上所学的一朵花的结构主要包括哪几部分?新的生命如何产生?3、在种子的形成过程中是否有生殖细胞产生及结合?组织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及课本填图,师生共同总结在形成种子时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最为重要,因为它们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会发育为种子中的胚,最终会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育为新植株。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这种生殖方式有什么意义?
除有性生殖,植物还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吗?
学生回忆有关知识,并且回答问题,互相之间交流、补充,最后总结出有性生殖的概念。总结:这种经过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苹果、向日葵、玉米、人类、动物、、、、、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知识再现通过回忆种子形成的过程,描述这种生殖方式因为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因此为有性生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无性生殖
展示课件:马铃薯块茎的生殖,椒草叶的生殖过程讨论:1、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点?2、还有哪些植物能以类似的方式生殖?
3、许多植物及能进行有性生殖,又能进行无性生殖,这种特性有什么适应意义?4、生活中还有那些植物能进行无性生殖?5、两种生殖方式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讨论完成思考题: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并且通过思考将其上升到理论阶段。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植物生殖多样性的意义
视频: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小组讨论1.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提示:过程、繁殖速度、特点、应用等)2.植物具有多种生殖方式有什么适应意义?
重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内容。再次体会科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讨论交流,明确两种生殖方式的区别,了解植物生殖多样性使得其更适应环境,以保证种群的延续。
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比较等多种学习方法,理解两种生殖方式的区别,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表现的各个方面。
无性生殖的方式
【提问】我们已经充分明白了无性生殖的内容,那我们还学过哪些生物可以进行无性生殖?分别是什么方式?根据回答总结出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克隆等其他无性生殖的方式。
学生思考回忆旧知识,交流回答问题。
希望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整理已学过的生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梳理知识。
学生对生物生殖方式的认识有整体性。
(四)作业
1.能力培养练习题。2.自主学习组织培养。
记录探究活动过程,阅读学习。
巩固知识。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有性生殖:精子+卵细胞→受精卵→种子中的胚→新个体
无性生殖:母体→新个体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新个体的产生
遗传物质
性状表现
繁殖速度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八、教学反思:
在介绍植物有性生殖时,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受精。利用媒体图片,讲解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在获得感性认识后,让学生阅读资料、思考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看法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通过点评、引导,将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无性生殖的特点。本节课在教学上注意直观性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201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