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 课件(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0 17:0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
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
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
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
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
同体。” ——斯大林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的作用。 构成民族的六个特征
第一阶段:1949----1953(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
认定了38个民族
?第二阶段:1954----1964(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
认定了15个民族
?第三阶段:1964----1982(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1965年8月,认定珞巴族
1979年2月,认定基诺族

民族识别的成果用五个字概括我国少数民族状况我国少数民族可以概括五个字:
第一个是多:55个少数民族,成分也多,人口也多;
第二个是大:少数民族地区占地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 64%;
第三个是长:历史很长,我国是自古以来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和捍卫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
第四个特点是边:边疆的边,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我举一个数字讲,我国陆地边境线是22000公里,其中19000公里占少数民族地区;
第五个特点是相对来说和全国相比穷: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却占贫困人口45%。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四大政治制度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呢?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政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解读 :民族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族平等意味着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是依法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解读 :民族平等 各民族人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注意:平等≠相同)为什么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③我国各族人民都有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表现:
①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
②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
③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等。 2017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实到代表2987人,409名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3.69%,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 2017年新国家领导班子里;全国人大厂委员副委员长长向巴平措(藏族)、艾力更·依明巴海(维吾尔族)。全国政协副主席帕巴拉·格列朗杰(藏族)、王正伟(回族)、马飚(壮族)、齐续春(满族)。少数民族干部占全部干部的比例为7.4﹪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实现了平等 我国第五套人民币所有面额的票面上都印有汉族,以及蒙古、维吾尔、藏、壮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文化上权利材料:《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事业。材料:《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体现了各民族都有平等发展经济的权利体现了各民族都有平等发展文化的权利 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解读 :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解读 :民族共同繁荣三大原则的关系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4、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阅读课文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确立过程和实施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 因:①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一新课探究探究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依据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前提核心3、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自治机关: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政地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民族特色:
1、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2、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而且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代表名额和比例分配将依法给予适当的照顾。
3、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以及政府所属工作机构中,要尽量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对基本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干部要优先配备。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1/2或以上的,其干部构成应当与本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少于1/2或者更少的,一般应高于本民族人口比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1、民族立法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变通执行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标,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3、财政经济自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具有较大程度的财政经济自主权,并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和优待。4、文化、语言文字自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权。5、组织公安部队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6、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任用优先权:4.确立过程(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确定下来(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被载入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写入法律说明了什么?宪法的哪一内容属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的一项政策和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提: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5、实施情况:
①行政区划: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②内蒙古自治区:
⑴时间:1947年;
(2)地位:我国第一个自治区;
(3)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③我国现在自治地方概况:
(1)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30个自治州;(3)120个自治(旗)。新疆维尔
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5个民族自治区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旗),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地方一般命名规律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比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6、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一、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共同繁荣。
第二、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第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材 料 研 读谈谈你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高山族 满族布依族 朝鲜族苗族 壮族瑶族 侗族彝族 维吾尔族回族 藏族 蒙古族 汉族二、共同繁荣发展阅读课文掌握: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措施和成效;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的基本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二、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1、政策:2、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口。旧西藏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占全区总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拥有所有的生产资料和占全区人口95%以上的农奴,百万农奴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没有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做人的基本尊严。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图一:在解放前的西藏,这些山洞就是农奴的家园。他们在吃人的农奴制度下过着非人的生活。图二:左图为被挖去双眼的农奴格达在民主改革中控诉农奴主的罪行:农奴主将沉重的石帽戴在农奴头上,用石头敲击将眼珠挤压出来,再用利刀把眼珠剜下。右上为鞭笞人的法鞭,右下为夹手指刑具。图三:被害得家破人亡的女农奴格桑拿着她丈夫被活埋前被砍下的一只断手,向群众控诉万恶的农奴制度。图五:在解放前的拉萨街头,一位藏族老人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生命垂危,还在向行人乞讨。3.举措及成效 (2)成效: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①政治方面:
(1)措施: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民主改革:就是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压迫。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在民主改革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把各族人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②经济方面:
(1)措施: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成效: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③文化方面:(1)措施: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新中国成立时,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成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西部大开发:(1)时间: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2)范围: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3个自治县。此外,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3)作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青藏铁路 2000年2月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 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5、兴边富民行动:
①目的: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②内容: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兴边富民行动:是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的一项边境建设工程。宗旨就是振兴边境、富裕边民。通过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对广大边民的帮扶,使边境地区尽快发展起来,边民尽早富裕起来,在发展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最终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课堂小结民
族大

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含义意义
共同繁荣发展
1.政治: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经济: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3.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4.进行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确立过程实施情况布置作业1、例举我国五个自治区?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过程?随堂训练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
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其具体表现是( )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③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④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曾长期享有自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A2.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历史的
新时代,“新”的主要表现是(   )
①进行民主改革,废除剥削和压迫制度
 ②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③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④开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3.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
区之间的差距,国家实施的战略是(   )
A.进行民主改革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西部大开发
D.扩大内需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