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统编版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12古诗词鉴赏分册分篇名题精炼1(七上)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统编版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12古诗词鉴赏分册分篇名题精炼1(七上)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0 19:24:12

文档简介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1(七上)打印版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C.诗中描写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并无悲凉伤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寓情于景,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等感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过”字凸显了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被贬地荒凉的同情。
2.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比喻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它把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有情有义的信使(借景抒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传递着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解析】B.“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叫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传达出伤感的气氛,而不是使人赏心悦目。
(三)次北固山下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悬”指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一帆”的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其壮阔与磅礴。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哲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D.“日”和“春”是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而不是流逝的时光的象征。
(四)天净沙·秋思
1.全曲中,暗含题目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意象,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5.下列对散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曲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解析】B.这首小令的曲眼是“断肠人在天涯”。
(五)夜雨寄北
1.诗中的“涨”字用得好,请体会“涨”字的妙处。
“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出巴山雨注秋池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思念之苦。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3.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运用了融情于景(或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急切思归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七言绝句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描写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诗人喜爱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解析】D.尾句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此时的场景,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及思归之情。
(六)峨眉山月歌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本诗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本诗抒发了作者离乡远行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七)秋词(其一)
1.诗的第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古人的“悲寂寥”与自己的“胜春朝”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豪壮之情。
2.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请谈谈“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字有“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中“风吹雨”有哪些含义?
一语双关。一指自然界的风雨;二指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近古稀,仍旧渴望抗金卫国,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1 (七上)答案版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C.诗中描写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并无悲凉伤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寓情于景,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等感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过”字凸显了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被贬地荒凉的同情。
2.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比喻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它把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有情有义的信使(借景抒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传递着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解析】B.“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叫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传达出伤感的气氛,而不是使人赏心悦目。
(三)次北固山下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悬”指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一帆”的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其壮阔与磅礴。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哲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D.“日”和“春”是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而不是流逝的时光的象征。
(四)天净沙·秋思
1.全曲中,暗含题目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意象,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5.下列对散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曲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解析】B.这首小令的曲眼是“断肠人在天涯”。
(五)夜雨寄北
1.诗中的“涨”字用得好,请体会“涨”字的妙处。
“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出巴山雨注秋池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思念之苦。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3.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运用了融情于景(或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急切思归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七言绝句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描写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诗人喜爱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解析】D.尾句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此时的场景,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及思归之情。
(六)峨眉山月歌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本诗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本诗抒发了作者离乡远行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七)秋词(其一)
1.诗的第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古人的“悲寂寥”与自己的“胜春朝”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豪壮之情。
2.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请谈谈“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字有“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中“风吹雨”有哪些含义?
一语双关。一指自然界的风雨;二指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近古稀,仍旧渴望抗金卫国,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课件16张PPT。【备考2020】统编版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解题指导+名题集训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
分册分篇名题精炼1(七上)七年级上册
?
观沧海
?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上册
?

?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苍茫动荡,惊涛拍岸,吞吐日月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请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C.诗中描写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并无悲凉伤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1.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寓情于景,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等感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过”字凸显了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被贬地荒凉的同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解析】C.诗中描写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苍凉壮阔的意境,并无悲凉伤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1.首句写景,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寓情于景,将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等感情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次句紧扣诗题,将题目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过”字凸显了诗人对好友旅途艰辛、被贬地荒凉的同情。
2.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比喻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它把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有情有义的信使(借景抒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首句中描绘了哪些意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描绘了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诗人通过描绘南国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苦的气氛。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比喻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它把自己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有情有义的信使(借景抒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传递着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解析】B.“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叫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传达出伤感的气氛,而不是使人赏心悦目。
?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了这首诗。
B.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传递着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解析】B.“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叫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传达出伤感的气氛,而不是使人赏心悦目。
?
(三)次北固山下
?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悬”指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一帆”的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其壮阔与磅礴。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哲理。
(三)次北固山下
?
1.“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
【示例】“悬”指笔直地高挂的样子,诗人以“一帆”的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更显其壮阔与磅礴。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哲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D.“日”和“春”是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而不是流逝的时光的象征。
?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首联点出“客路”,表明自己出行在外,暗寓思乡之情;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忧愁;尾联欲借“归雁”传递“乡书”,饱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
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D.“日”和“春”是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而不是流逝的时光的象征。
?
(四)天净沙·秋思
?
1.全曲中,暗含题目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四)天净沙·秋思
?
1.全曲中,暗含题目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意象是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画面,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用自己的话描述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前行。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烘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借助于枯藤、老树、昏鸦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意象,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5.下列对散曲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曲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挑选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解析】B.这首小令的曲眼是“断肠人在天涯”。
?
(五)夜雨寄北
?
1.诗中的“涨”字用得好,请体会“涨”字的妙处。
“涨”字富于动感,既写出巴山雨注秋池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思念之苦。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虚实相生,强调了诗人对妻子(友人)的思念之情,强烈而缠绵。
3.本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运用了融情于景(或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急切思归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绝句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描写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诗人喜爱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解析】D.尾句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此时的场景,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及思归之情。
?
(六)峨眉山月歌
?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本诗表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本诗抒发了作者离乡远行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
(七)秋词(其一)?
1.诗的第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古人的“悲寂寥”与自己的“胜春朝”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豪壮之情。
2.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请谈谈“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排”字有“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
?
?
(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中“风吹雨”有哪些含义?
一语双关。一指自然界的风雨;二指南宋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根据你对全诗的理解,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近古稀,仍旧渴望抗金卫国,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