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3(八上)打印版
八年级上册
(十八)黄鹤楼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示例】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面对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6.(2019·梧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解析】C.这些画面为引发乡愁做了铺垫,并不是抒发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十九)使至塞上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四周不见草木,脚下的路孤寂而艰难。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上闪着粼粼的波光。
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表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直上云天,写出了景象的奇特壮观。
4.(2019·益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叙事,交代了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诗人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解析】D.此处用典,表达诗人对将士们的崇敬,并没有表达诗人的不满之情。
(二十)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和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和“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4.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诗歌写的是早春景色,而非暮春景色。
(二十一)饮酒(其五)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了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不经意,体现出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而“望”字是有意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忘我境界。(意近即可)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4.陶渊明想要“辨”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示例一】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示例二】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透露出诗人辞官归隐后恬淡自然的平和心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解析】B.“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不是苦闷、寂寞的心境。
(二十二)春 望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于全诗有什么作用?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诗人借助景物描写,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事(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4.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示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的情形。“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的珍贵,突出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该诗结尾两句。
【示例】这两句诗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用“白头”“搔”“不胜簪”等词语,表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二十三)雁门太守行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誓死报效祖国、杀敌立功的愿望。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李贺,人称“奇才”“鬼才”。请描绘“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展现的画面内容,并说说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句描绘了战场上血流成河,渗入泥土中,在紫色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或: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衬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2019·衡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C.“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
(二十四)赤 壁
1.本诗属于咏史诗(诗歌类别),该类诗歌的特点是借史实抒情。诗中“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一事。
2.你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反说历史,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4.(2019·淄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A.“前朝”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二十五)渔家傲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该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运用了比喻(用典)的修辞手法,词人自喻为《逍遥游》中的大鹏鸟,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的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十六)浣溪沙
1.“一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消逝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新”和“旧”的对比,将旧的亭台和新的词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或:“去”和“来”的对比,“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4.(2019·昆明)请具体分析后三句中词人的情感变化。
“花落去”表达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词人带来了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词人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解析】C.“几时回”折射出的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矛盾心态。
(二十七)野望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颔联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昏暗傍晚。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
C.从全诗看,诗人在傍晚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林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解析】C.诗人并没有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全诗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
(二十八)渡荆门送别
1.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江水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流淌。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尾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从反面体现了“我”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解析】C.故乡水不是可怜诗人,而是诗人爱怜故乡水。
课件26张PPT。【备考2020】统编版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解题指导+名题集训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
分册分篇名题精炼3(八上)八年级上册
?
(十八)黄鹤楼
?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八年级上册
?
(十八)黄鹤楼
?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示例】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面对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6.(2019·梧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解析】C.这些画面为引发乡愁做了铺垫,并不是抒发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
(十九)使至塞上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四周不见草木,脚下的路孤寂而艰难。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上闪着粼粼的波光。
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表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直上云天,写出了景象的奇特壮观。
(十九)使至塞上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四周不见草木,脚下的路孤寂而艰难。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上闪着粼粼的波光。
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表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直上云天,写出了景象的奇特壮观。
4.(2019·益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叙事,交代了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诗人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解析】D.此处用典,表达诗人对将士们的崇敬,并没有表达诗人的不满之情。
?
(二十)钱塘湖春行
?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和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和“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二十)钱塘湖春行
?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和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和“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4.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诗歌写的是早春景色,而非暮春景色。
?
?
?
(二十一)饮酒(其五)
?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了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不经意,体现出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而“望”字是有意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忘我境界。(意近即可)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了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不经意,体现出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而“望”字是有意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忘我境界。(意近即可)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4.陶渊明想要“辨”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示例一】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示例二】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透露出诗人辞官归隐后恬淡自然的平和心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解析】B.“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不是苦闷、寂寞的心境。
?
?
(二十二)春 望
?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于全诗有什么作用?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诗人借助景物描写,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事(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二十二)春 望
?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于全诗有什么作用?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诗人借助景物描写,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事(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4.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示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的情形。“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的珍贵,突出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该诗结尾两句。
【示例】这两句诗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用“白头”“搔”“不胜簪”等词语,表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
(二十三)雁门太守行
?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誓死报效祖国、杀敌立功的愿望。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十三)雁门太守行
?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誓死报效祖国、杀敌立功的愿望。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李贺,人称“奇才”“鬼才”。请描绘“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展现的画面内容,并说说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句描绘了战场上血流成河,渗入泥土中,在紫色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或: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衬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2019·衡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C.“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
?
(二十四)赤 壁
?
1.本诗属于咏史诗(诗歌类别),该类诗歌的特点是借史实抒情。诗中“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一事。
2.你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反说历史,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十四)赤 壁
?
1.本诗属于咏史诗(诗歌类别),该类诗歌的特点是借史实抒情。诗中“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一事。
2.你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反说历史,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4.(2019·淄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A.“前朝”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
(二十五)渔家傲
?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该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运用了比喻(用典)的修辞手法,词人自喻为《逍遥游》中的大鹏鸟,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的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二十六)浣溪沙
?
1.“一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消逝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新”和“旧”的对比,将旧的亭台和新的词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或:“去”和“来”的对比,“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二十六)浣溪沙
?
1.“一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消逝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新”和“旧”的对比,将旧的亭台和新的词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或:“去”和“来”的对比,“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4.(2019·昆明)请具体分析后三句中词人的情感变化。
“花落去”表达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词人带来了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词人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解析】C.“几时回”折射出的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矛盾心态。
?
(二十七)野望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颔联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昏暗傍晚。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
C.从全诗看,诗人在傍晚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林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解析】C.诗人并没有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全诗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
?
(二十八)渡荆门送别
?
1.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江水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流淌。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尾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从反面体现了“我”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解析】C.故乡水不是可怜诗人,而是诗人爱怜故乡水。
?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3 (八上)答案版
八年级上册
(十八)黄鹤楼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示例】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面对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6.(2019·梧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解析】C.这些画面为引发乡愁做了铺垫,并不是抒发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十九)使至塞上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诗人(自己),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四周不见草木,脚下的路孤寂而艰难。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上闪着粼粼的波光。
3.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表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直上云天,写出了景象的奇特壮观。
4.(2019·益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联叙事,交代了诗人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诗人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解析】D.此处用典,表达诗人对将士们的崇敬,并没有表达诗人的不满之情。
(二十)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争”“啄”。
(2)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把小燕子的活泼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和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和“浅”的妙处。
“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4.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C.诗歌写的是早春景色,而非暮春景色。
(二十一)饮酒(其五)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心远”和“悠然”。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了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不经意,体现出诗人恬淡、悠闲的心境;而“望”字是有意地向远处看,体现不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忘我境界。(意近即可)
3.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4.陶渊明想要“辨”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示例一】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示例二】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享受到丰富的精神生活,透露出诗人辞官归隐后恬淡自然的平和心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四句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解析】B.“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不是苦闷、寂寞的心境。
(二十二)春 望
1.诗歌首联写诗人春之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触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满目凄凉之景。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对于全诗有什么作用?
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诗人借助景物描写,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作者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事(忧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4.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示例】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消息隔绝,难通音信的情形。“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的珍贵,突出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该诗结尾两句。
【示例】这两句诗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用“白头”“搔”“不胜簪”等词语,表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二十三)雁门太守行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诗,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作者誓死报效祖国、杀敌立功的愿望。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了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李贺,人称“奇才”“鬼才”。请描绘“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展现的画面内容,并说说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本句描绘了战场上血流成河,渗入泥土中,在紫色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或: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衬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2019·衡阳)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C.“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斗志昂扬。
(二十四)赤 壁
1.本诗属于咏史诗(诗歌类别),该类诗歌的特点是借史实抒情。诗中“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一事。
2.你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反说历史,以二乔的命运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4.(2019·淄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A.“前朝”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二十五)渔家傲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该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3.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运用了比喻(用典)的修辞手法,词人自喻为《逍遥游》中的大鹏鸟,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的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十六)浣溪沙
1.“一曲新词酒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独”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消逝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3.这首诗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新”和“旧”的对比,将旧的亭台和新的词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或:“去”和“来”的对比,“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来去对比,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4.(2019·昆明)请具体分析后三句中词人的情感变化。
“花落去”表达了词人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词人带来了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词人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人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以白描手法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B.全词语言圆转流利,清丽自然,意蕴深沉,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C.“几时回”三字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词人难以藏抑的轻松喜悦和怀人的情感。
D.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曲谱短小的词牌称小令,《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
【解析】C.“几时回”折射出的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矛盾心态。
(二十七)野望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颔联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开篇以“东皋”“薄暮”“望”点明诗人野望的地点和时间,野外一片荒凉,时值昏暗傍晚。
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
C.从全诗看,诗人在傍晚时分看见的野外景色,是一幅山林秋晚图,美丽的景色让诗人像田园诗人般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因此他十分乐于隐居,整首诗歌弥漫着愉悦的基调。
D.“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解析】C.诗人并没有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全诗闲逸的情调中,带有几分彷徨和苦闷。
(二十八)渡荆门送别
1.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示例】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浩浩荡荡的江水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流淌。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尾联。
尾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故乡水万里迢迢送“我”,依依不舍,从反面体现了“我”浓浓的思乡怀亲之情。
3.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承接上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故乡水因可怜诗人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解析】C.故乡水不是可怜诗人,而是诗人爱怜故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