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分册分篇名题精炼4(八下)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分册分篇名题精炼4(八下)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0 19:27:51

文档简介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4(八下)打印版
八年级下册
(二十九)关 雎
1.请结合《诗经》的艺术特色,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运用比兴的手法,以雎鸠和鸣的声音起兴,以雎鸠鸟作比,引出下文表达爱慕之情的主题。表达含蓄委婉,情感大胆热烈。
2.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
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表现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
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即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即所谓“哀而不伤”。
(三十)蒹 葭
1.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抒发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主人公情感也随着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
【示例一】“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示例二】“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距离之远,愁绪之浓。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角度一:饱含温情,富于哲理。角度二:语言凝练,意境旷达。角度三: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而是充满了昂扬、乐观的精神,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是值得称道的。(抓住这句诗的特点,从任何一个角度赏析均可)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惜别之情,洋溢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人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
5.为什么说这首诗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请简要分析。
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此联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精神,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手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真挚的友情和诗人旷达的胸怀。
【解析】B.颔联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达的胸襟,而不是悲伤之情。
(三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请对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2.“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诗人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以及诗人饱览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无私的济世情怀。
4.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1)“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苦难的处境(黑暗的现实)。
(2)“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推己及人、苦己为人、兼济天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着茅草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十三)卖炭翁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卖炭翁天寒地冻卖炭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这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忧心炭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揭露和抨击。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描写。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描绘出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解析】D.“但敢于反抗”错。诗中没有这个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三十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这首诗的颔联广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诗人希望能够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入仕从政,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三十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深”指草木幽深茂密,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幽深安静、优美迷人的环境。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展现出来。
3.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静”是指“万籁都寂”,“动”是指“钟磬音”,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
(三十六)卜算子·咏梅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的品质。
2.请从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以梅自喻,将梅人格化,写出了梅的孤芳自赏,赞美梅虽经历风雨凋残零落,但仍然坚强不屈,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但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课件16张PPT。【备考2020】统编版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解题指导+名题集训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
分册分篇名题精炼4(八下)八年级下册
?
(二十九)关 雎
?
1.请结合《诗经》的艺术特色,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运用比兴的手法,以雎鸠和鸣的声音起兴,以雎鸠鸟作比,引出下文表达爱慕之情的主题。表达含蓄委婉,情感大胆热烈。
2.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
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表现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
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即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即所谓“哀而不伤”。
?
(三十)蒹 葭
?
1.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抒发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主人公情感也随着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
(三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
【示例一】“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示例二】“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距离之远,愁绪之浓。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角度一:饱含温情,富于哲理。角度二:语言凝练,意境旷达。角度三: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而是充满了昂扬、乐观的精神,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是值得称道的。(抓住这句诗的特点,从任何一个角度赏析均可)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惜别之情,洋溢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人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
5.为什么说这首诗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请简要分析。
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此联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精神,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手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真挚的友情和诗人旷达的胸怀。
【解析】B.颔联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达的胸襟,而不是悲伤之情。
?
(三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请对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2.“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诗人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以及诗人饱览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无私的济世情怀。
4.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1)“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苦难的处境(黑暗的现实)。
(2)“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推己及人、苦己为人、兼济天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着茅草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
4.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1)“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苦难的处境(黑暗的现实)。
(2)“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推己及人、苦己为人、兼济天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着茅草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
(三十三)卖炭翁
?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卖炭翁天寒地冻卖炭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这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忧心炭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卖炭翁天寒地冻卖炭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这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忧心炭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揭露和抨击。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描写。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描绘出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解析】D.“但敢于反抗”错。诗中没有这个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
(三十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1.这首诗的颔联广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诗人希望能够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入仕从政,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
(三十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深”指草木幽深茂密,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幽深安静、优美迷人的环境。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展现出来。
3.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静”是指“万籁都寂”,“动”是指“钟磬音”,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
?
(三十六)卜算子·咏梅
?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的品质。
2.请从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以梅自喻,将梅人格化,写出了梅的孤芳自赏,赞美梅虽经历风雨凋残零落,但仍然坚强不屈,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但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三十六)卜算子·咏梅
?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的品质。
2.请从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以梅自喻,将梅人格化,写出了梅的孤芳自赏,赞美梅虽经历风雨凋残零落,但仍然坚强不屈,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但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4(八下)答案版
八年级下册
(二十九)关 雎
1.请结合《诗经》的艺术特色,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运用比兴的手法,以雎鸠和鸣的声音起兴,以雎鸠鸟作比,引出下文表达爱慕之情的主题。表达含蓄委婉,情感大胆热烈。
2.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
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表现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
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即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即所谓“哀而不伤”。
(三十)蒹 葭
1.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抒发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主人公情感也随着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或“望”字。
【示例一】“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示例二】“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距离之远,愁绪之浓。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任选一个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角度一:饱含温情,富于哲理。角度二:语言凝练,意境旷达。角度三: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而是充满了昂扬、乐观的精神,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是值得称道的。(抓住这句诗的特点,从任何一个角度赏析均可)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惜别之情,洋溢着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同时诗人劝慰友人不必为离别而悲伤,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
5.为什么说这首诗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请简要分析。
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此联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精神,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手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表现出诗人与友人真挚的友情和诗人旷达的胸怀。
【解析】B.颔联抒发送别之情,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达的胸襟,而不是悲伤之情。
(三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请对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
2.“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诗人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以及诗人饱览民间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无私的济世情怀。
4.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1)“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苦难的处境(黑暗的现实)。
(2)“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推己及人、苦己为人、兼济天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着茅草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十三)卖炭翁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身上衣和口中食。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字既写出了卖炭翁天寒地冻卖炭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
这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忧心炭贱而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揭露和抨击。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描写。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描绘出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解析】D.“但敢于反抗”错。诗中没有这个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三十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这首诗的颔联广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汽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诗人希望能够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入仕从政,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
(三十五)题破山寺后禅院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字的理解。
“深”指草木幽深茂密,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幽深安静、优美迷人的环境。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展现出来。
3.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静”是指“万籁都寂”,“动”是指“钟磬音”,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
(三十六)卜算子·咏梅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的品质。
2.请从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角度,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以梅自喻,将梅人格化,写出了梅的孤芳自赏,赞美梅虽经历风雨凋残零落,但仍然坚强不屈,表达了作者虽历经艰辛,但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