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分册分篇名题精炼6(九下)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分册分篇名题精炼6(九下)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0 19:29:47

文档简介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6(九下)打印版
九年级下册
(四十二)渔家傲·秋思
1.(1)画线句描绘的景物特点是荒芜萧索,“孤城闭”暗示了军事态势的严重。
(2)全词用语精练传神。上片一个“闭”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蒙中,落日低垂,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3.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表现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且不知归期,而乡愁更浓的无奈。
4.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战士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全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地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心理。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解析】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北方的大雁往衡阳飞去。
(四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1.在这首词中,词人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
2.(2019·河南)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示例一】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示例二】“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傲。【示例三】“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3.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苏轼当时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词人自比孙权欲射杀老虎,照应前面的“狂”,表现了词人英姿勃发、意气风发的形象和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
C.“鬓微霜,又何妨”写出词人时任密州太守,受到朝廷重用,老当益壮,豪情满怀;更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胸。
D.“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当时宋朝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西夏侵扰,“射”表达了词人杀敌立功的心志。
【解析】C.此句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以及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而不是“受到朝廷重用”。
(四十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上片追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表现在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现在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表现在壮丽豪放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4.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整又气势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解析】D.“秋”并没有渲染战争的悲凉气氛。“秋点兵”是雄豪、壮美的场面。
(四十五)满江红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秋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片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2.(2019·云南)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2019·云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4.(2019·安顺)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示例】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满江红”是这首词的题目,词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
B.“四面歌残终破楚”中所写的是刘备的汉军兵败垓下一事。
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的“蛾眉”借指女子;“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依依不舍。
D.词人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组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解析】A.“满江红”是词牌名;B.写的是项羽兵败垓下一事;C.“殊未屑”表明词人蔑视贵妇人生活。
(四十六)十五从军征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纯白描,不作惊人之笔;感情上内敛深沉。
B.“十五”与“八十”照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暴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C.“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两句表现了主人公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想象到急切盼知而询问的复杂心理。
D.最后两句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其心中的悲哀,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B.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3.简要赏析“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两句。
运用景物描写,选取野谷和野菜两种植物,描绘出庭院一派荒芜破败的景象,突出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四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出了边塞狂风强劲的景象,“卷”采用正面描写,“折”采用侧面描写。
2.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3.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沙漠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勾画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勾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表达了作者因不舍友人归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和对归途遥远的友人的隐隐担忧。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可见天色已晚,暮雪纷纷,雪大风小,红旗不卷,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天气的奇寒。
D.整首诗开篇先写塞外雪景,再写天气奇寒,为送别渲染了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中不见其踪影,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
【解析】C.红旗不卷,并不是因为风小,而是因为天气寒冷,连红旗都冻住了,所以不再翻卷。
(四十八)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
1.简要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作者运用设问,诉说千年来在眼前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兴亡更替,且化用杜甫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无穷愁绪。
2.请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
运用典故,表现孙权年少有为,敢于和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赞颂了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胆量和气魄,反衬如今当权者的庸碌无能、苟且偷安。
3.(2019·福建)“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4.(2019·福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人登楼远望,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解析】C.并没有用象征的手法。
(四十九)过零丁洋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经历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入仕,二是起兵抗元。
2.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话妙在哪里。
诗人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亦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4.本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决心,充分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5.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真挚沉痛的感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解析】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该句使用的是“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的痛苦心情。
(五十)山坡羊·潼关怀古
1.曲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2.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已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地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
3.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的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4.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十一)山坡羊·骊山怀古
1.“当时奢侈今何处”这一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概括回答。
①表达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②引出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的内容。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与本首小令的结尾有什么不同?
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从百姓的角度谈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②“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五十二)相见欢
1.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俯视之景。上阕通过对西楼、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凄凉幽冷的环境,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冷。
2.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了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做了铺垫(蓄势)。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4.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指亡国之君的离愁别恨,亡国之痛。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
课件27张PPT。【备考2020】统编版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解题指导+名题集训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
分册分篇名题精炼6(九下)九年级下册
?(四十二)渔家傲·秋思
.(1)画线句描绘的景物特点是荒芜萧索,“孤城闭”暗示了军事态势的严重。
(2)全词用语精练传神。上片一个“闭”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蒙中,落日低垂,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3.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表现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且不知归期,而乡愁更浓的无奈。
九年级下册
?(四十二)渔家傲·秋思
.(1)画线句描绘的景物特点是荒芜萧索,“孤城闭”暗示了军事态势的严重。
(2)全词用语精练传神。上片一个“闭”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蒙中,落日低垂,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3.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表现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且不知归期,而乡愁更浓的无奈。
4.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战士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全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地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心理。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解析】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北方的大雁往衡阳飞去。
?
?
(四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1.在这首词中,词人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
2.(2019·河南)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示例一】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示例二】“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傲。【示例三】“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四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1.在这首词中,词人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
2.(2019·河南)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示例一】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示例二】“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傲。【示例三】“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3.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苏轼当时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词人自比孙权欲射杀老虎,照应前面的“狂”,表现了词人英姿勃发、意气风发的形象和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
C.“鬓微霜,又何妨”写出词人时任密州太守,受到朝廷重用,老当益壮,豪情满怀;更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胸。
D.“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当时宋朝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西夏侵扰,“射”表达了词人杀敌立功的心志。
【解析】C.此句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以及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而不是“受到朝廷重用”。
(四十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上片追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表现在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现在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表现在壮丽豪放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4.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整又气势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解析】D.“秋”并没有渲染战争的悲凉气氛。“秋点兵”是雄豪、壮美的场面。
?
(四十五)满江红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秋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片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2.(2019·云南)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2019·云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4.(2019·安顺)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示例】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满江红”是这首词的题目,词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
B.“四面歌残终破楚”中所写的是刘备的汉军兵败垓下一事。
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的“蛾眉”借指女子;“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依依不舍。
D.词人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组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解析】A.“满江红”是词牌名;B.写的是项羽兵败垓下一事;C.“殊未屑”表明词人蔑视贵妇人生活。
?
?
(四十六)十五从军征
?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纯白描,不作惊人之笔;感情上内敛深沉。
B.“十五”与“八十”照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暴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C.“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两句表现了主人公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想象到急切盼知而询问的复杂心理。
D.最后两句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其心中的悲哀,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B.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3.简要赏析“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两句。
运用景物描写,选取野谷和野菜两种植物,描绘出庭院一派荒芜破败的景象,突出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
(四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出了边塞狂风强劲的景象,“卷”采用正面描写,“折”采用侧面描写。
2.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3.简要赏析“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两句。
运用景物描写,选取野谷和野菜两种植物,描绘出庭院一派荒芜破败的景象,突出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
(四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出了边塞狂风强劲的景象,“卷”采用正面描写,“折”采用侧面描写。
2.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3.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沙漠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勾画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勾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表达了作者因不舍友人归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和对归途遥远的友人的隐隐担忧。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可见天色已晚,暮雪纷纷,雪大风小,红旗不卷,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天气的奇寒。
D.整首诗开篇先写塞外雪景,再写天气奇寒,为送别渲染了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中不见其踪影,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
【解析】C.红旗不卷,并不是因为风小,而是因为天气寒冷,连红旗都冻住了,所以不再翻卷。
?
(四十八)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
?
1.简要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作者运用设问,诉说千年来在眼前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兴亡更替,且化用杜甫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无穷愁绪。
2.请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
运用典故,表现孙权年少有为,敢于和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赞颂了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胆量和气魄,反衬如今当权者的庸碌无能、苟且偷安。
3.(2019·福建)“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4.(2019·福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人登楼远望,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解析】C.并没有用象征的手法。
?
(四十九)过零丁洋
?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经历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入仕,二是起兵抗元。
2.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话妙在哪里。
诗人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亦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4.本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决心,充分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四十九)过零丁洋
?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经历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入仕,二是起兵抗元。
2.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话妙在哪里。
诗人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亦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4.本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决心,充分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5.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真挚沉痛的感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解析】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该句使用的是“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的痛苦心情。
?
(五十)山坡羊·潼关怀古
?
1.曲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2.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已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地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
(五十)山坡羊·潼关怀古
?
1.曲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2.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已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地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
3.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的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4.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五十一)山坡羊·骊山怀古
?
1.“当时奢侈今何处”这一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概括回答。
①表达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②引出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的内容。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与本首小令的结尾有什么不同?
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从百姓的角度谈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②“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
(五十二)相见欢
?
1.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俯视之景。上阕通过对西楼、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凄凉幽冷的环境,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冷。
2.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了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做了铺垫(蓄势)。
(五十二)相见欢
?
1.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俯视之景。上阕通过对西楼、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凄凉幽冷的环境,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冷。
2.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了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做了铺垫(蓄势)。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4.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指亡国之君的离愁别恨,亡国之痛。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
?
?
?
?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6 (九下)答案版
九年级下册
(四十二)渔家傲·秋思
1.(1)画线句描绘的景物特点是荒芜萧索,“孤城闭”暗示了军事态势的严重。
(2)全词用语精练传神。上片一个“闭”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泪”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2.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蒙中,落日低垂,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3.品析“浊酒一杯家万里”一句中“一杯”和“万里”的妙处。
两个简单的数量词,巧妙地连在一起,鲜活地表现出边疆将士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且不知归期,而乡愁更浓的无奈。
4.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进行赏析。
本句采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用将军与战士的白发与泪,来表达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片侧重描写,下片侧重抒情。全词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壮志难酬)的哀伤,有凄清悲凉之感,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用近乎白描的方式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风光图。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一到秋天,衡阳的大雁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生动地表现了征人的内心感受。
C.“将军白发征夫泪”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爱国热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将军、征夫复杂矛盾的心理。
D.这首词将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读来真实感人。
【解析】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北方的大雁往衡阳飞去。
(四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1.在这首词中,词人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
2.(2019·河南)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示例一】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示例二】“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傲。【示例三】“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描绘出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3.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苏轼当时正值盛年,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岁月流逝却壮志未酬的忧郁。
B.词人自比孙权欲射杀老虎,照应前面的“狂”,表现了词人英姿勃发、意气风发的形象和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
C.“鬓微霜,又何妨”写出词人时任密州太守,受到朝廷重用,老当益壮,豪情满怀;更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胸。
D.“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当时宋朝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西夏侵扰,“射”表达了词人杀敌立功的心志。
【解析】C.此句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以及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而不是“受到朝廷重用”。
(四十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词上片追忆词人当年的军旅生活,下片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题材上看,表现在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从情感上看,表现在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表现在壮丽豪放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4.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破阵子”是词牌名,这是辛弃疾寄给他的朋友陈同甫的一首词。
B.开篇第一句,将“挑”与“看”两个动作冠以“醉里”二字,使笔触由外在形象的刻画透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两个对仗极工整又气势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D.“沙场秋点兵”中这个“秋”字用得极好。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解析】D.“秋”并没有渲染战争的悲凉气氛。“秋点兵”是雄豪、壮美的场面。
(四十五)满江红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秋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片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2.(2019·云南)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2019·云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4.(2019·安顺)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示例】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满江红”是这首词的题目,词人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
B.“四面歌残终破楚”中所写的是刘备的汉军兵败垓下一事。
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的“蛾眉”借指女子;“殊未屑”表明词人对贵妇人的生活依依不舍。
D.词人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组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解析】A.“满江红”是词牌名;B.写的是项羽兵败垓下一事;C.“殊未屑”表明词人蔑视贵妇人生活。
(四十六)十五从军征
1.“十五”“八十”是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纯白描,不作惊人之笔;感情上内敛深沉。
B.“十五”与“八十”照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暴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C.“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两句表现了主人公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想象到急切盼知而询问的复杂心理。
D.最后两句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其心中的悲哀,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B.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3.简要赏析“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两句。
运用景物描写,选取野谷和野菜两种植物,描绘出庭院一派荒芜破败的景象,突出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
(四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北风卷地白草折”写出了边塞狂风强劲的景象,“卷”采用正面描写,“折”采用侧面描写。
2.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现了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3.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沙漠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勾画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勾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表达了作者因不舍友人归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和对归途遥远的友人的隐隐担忧。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C.“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可见天色已晚,暮雪纷纷,雪大风小,红旗不卷,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天气的奇寒。
D.整首诗开篇先写塞外雪景,再写天气奇寒,为送别渲染了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别朋友,山回路转中不见其踪影,隐含着对老朋友离去的不舍之情。
【解析】C.红旗不卷,并不是因为风小,而是因为天气寒冷,连红旗都冻住了,所以不再翻卷。
(四十八)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
1.简要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作者运用设问,诉说千年来在眼前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兴亡更替,且化用杜甫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无穷愁绪。
2.请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
运用典故,表现孙权年少有为,敢于和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赞颂了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胆量和气魄,反衬如今当权者的庸碌无能、苟且偷安。
3.(2019·福建)“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4.(2019·福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人登楼远望,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解析】C.并没有用象征的手法。
(四十九)过零丁洋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经历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入仕,二是起兵抗元。
2.请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简要赏析。
这两句诗用工整的对偶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3.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句话妙在哪里。
诗人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这两个带有感彩的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亦写出了他日的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4.本诗的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决心,充分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
5.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真挚沉痛的感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解析】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该句使用的是“双关”手法,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次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的痛苦心情。
(五十)山坡羊·潼关怀古
1.曲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2.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作者在经过潼关的时候,看到阿房宫已变成一片废墟,不禁大发感慨,联想到国家,不禁悲从中来,回首长安,心情止不住地忧伤。“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对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的感叹,表现了作者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
3.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中“聚”“怒”二字的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4.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十一)山坡羊·骊山怀古
1.“当时奢侈今何处”这一问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概括回答。
①表达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②引出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的内容。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与本首小令的结尾有什么不同?
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从百姓的角度谈封建王朝的更迭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②“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是从王朝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五十二)相见欢
1.这首词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俯视之景。上阕通过对西楼、月、梧桐、深院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凄凉幽冷的环境,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冷。
2.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了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做了铺垫(蓄势)。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4.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指亡国之君的离愁别恨,亡国之痛。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