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课件+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课件+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0 19:32:46

文档简介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打印版
古诗词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
【示例】不能。“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激烈雄壮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词人的最高理想是忠君报国、建功立业。
【解析】C.这两句并不是写战斗场面。
2.这两首诗词的结尾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示例】【甲】诗是用典抒情,表现的是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乙】词是直抒胸臆,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地区。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幅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乙】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
【解析】B.【甲】词这三个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
2.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四)(2019·永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 行
项 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 ①枥:同“栎”,一种乔木。②茗:茶的雅称。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解析】A.“箫鼓追随”描绘春社的热闹情景,并非表现村民的热情好客;B.“闲”字理解不当,整句应有“能不时造访”之意;D.诗人并未“相约”,而是路上相逢,便随采药人进入深山岛云之中。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五)(2019·黄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释】 ①从军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生入塞: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解析】D.【乙】诗颔联运用对偶的手法。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抒发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 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的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的斗志昂扬。
【解析】C.“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有误,“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萧瑟凄冷的边塞景色。
课件17张PPT。【备考2020】统编版语文中考二轮专题复习解题指导+名题集训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
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古诗词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
【示例】不能。“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激烈雄壮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词人的最高理想是忠君报国、建功立业。
【解析】C.这两句并不是写战斗场面。
2.这两首诗词的结尾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示例】【甲】诗是用典抒情,表现的是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乙】词是直抒胸臆,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地区。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幅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乙】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
【解析】B.【甲】词这三个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
2.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四)(2019·永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 行
项 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 ①枥:同“栎”,一种乔木。②茗:茶的雅称。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解析】A.“箫鼓追随”描绘春社的热闹情景,并非表现村民的热情好客;B.“闲”字理解不当,整句应有“能不时造访”之意;D.诗人并未“相约”,而是路上相逢,便随采药人进入深山岛云之中。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五)(2019·黄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释】 ①从军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生入塞: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解析】D.【乙】诗颔联运用对偶的手法。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抒发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 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的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的斗志昂扬。
【解析】C.“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有误,“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萧瑟凄冷的边塞景色。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
古诗词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
【示例】不能。“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
【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激烈雄壮的战斗场面。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词人的最高理想是忠君报国、建功立业。
【解析】C.这两句并不是写战斗场面。
2.这两首诗词的结尾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示例】【甲】诗是用典抒情,表现的是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乙】词是直抒胸臆,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地区。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幅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乙】词中“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
【解析】B.【甲】词这三个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形象。
2.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四)(2019·永州)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 行
项 斯
青枥①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 ①枥:同“栎”,一种乔木。②茗:茶的雅称。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解析】A.“箫鼓追随”描绘春社的热闹情景,并非表现村民的热情好客;B.“闲”字理解不当,整句应有“能不时造访”之意;D.诗人并未“相约”,而是路上相逢,便随采药人进入深山岛云之中。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请概括分析。
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五)(2019·黄冈)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从军行①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②,唯当死报君。
【注释】 ①从军行: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②不求生入塞: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甲】诗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感情深沉;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甲】诗颈联巧妙设计地名与心情的“双关”,概括出诗人难忘的两段人生经历,表达了诗人因国家即将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而悲凉痛苦的心情。
C.【乙】诗“意气溢三军”中的“溢”字是“满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全军将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气概。
D.【乙】诗颔联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天象、兵器交相映衬的描写,表现出唐军出征时昼夜兼程、气冲云霄的威武。
【解析】D.【乙】诗颔联运用对偶的手法。
2.体会【乙】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抒发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3.【甲】【乙】两诗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都是直抒胸臆。【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
(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释】 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的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的斗志昂扬。
【解析】C.“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有误,“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3.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萧瑟凄冷的边塞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