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高一 科目 信息技术 教师 聂颖乾
日期
教 学 内 容 1.1信息及其特征 基于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以及信息在社会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有更加明晰的方向和目标,教材中有必要让学生对以往已有的感性经验有一个提炼、归纳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学生认识信息的含义将起到积极的帮助。
教 学 目 标 和 要 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知识和能力培养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 材 分 析 教材中给出了例1的几方面资料,要求学生参照例1,对例2、例3思考完成表格填写,帮助学生从信息传播的过程对信息作一些描述。 例1:中华民族文化传播;人们用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记载事件和知识;信息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图像、图形、符号等;信息传播媒体:书籍等;信息接收方式:视觉;信息产生作用:形成印象、产生判断、引起行动。 例2:看云识天气;气象部门把各种气象信息制作成各种图表、数据,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为人们提供天气预报服务;信息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符号、声音;信息传播媒体: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信息接收方式:视觉、听觉;信息产生作用:形成印象、产生判断、引起行动。 例3:电视台记者赴国外采访;到国外采访的电视台记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即时发送信息回国;信息表现形式: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符号、声音;信息传播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接收方式:视觉、听觉;信息产生作用:形成印象、产生判断、引起行动。 设置5个例子,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出发,从已熟知的例子中很容易分析得出信息的一般特性,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得以继续,从而构建新的知识。 例1:体育盛事;尽管相隔万里,人们通过电视节目仍然可以观看体育赛事;信息的可传递性;信息可以在时空之间实现传递。 例2:分享销售经验与技巧;公司设立每季度一次的销售方案评奖,每位销售人员积极参与,乐于分享,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销售业绩攀升;信息的可共享性;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与技巧,这是学习和进步的表现。 例3:啤酒与尿布;超市老板敏锐的从计算机自动收款系统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啤酒与尿布的销售量同时增长,于是改变销售策略,结果销售量大增;信息可以处理,如果运用得当,则可以增值;善于从零散的信息中寻找他们的联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4:象棋比赛;看到已经失效过时的象棋比赛通知,想参赛也没机会了;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能决定其使用价值。 例5:赤壁之战;蒋干偷书,曹操斩将,庞统谋略,曹船相接,黄盖诈降,曹军大败;信息具有真实虚假之分;真真假假,可能误事害人,也可能是智慧的高度体现。 这些选题都试图利用学生熟知的题目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联想,让他们主动搜集和归纳例子,并通过交流和展示等形式,从中体会到人们是如何利用信息来为生活、生产服务。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共享性,突出人多,交流多,信息多,智慧多;信息交流与共享的作用和意义。 真假难辨;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等故事;真伪性,说明信息的干扰性问题;涉及到许多历史典故及生活实例,要给予正面积极引导。 老黄历看不得;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时效性,也有长与短之分;人们如何捕捉机遇,准确把握信息的时效性。 一传十,十传百;中国载人航天飞机成功飞行消息在大众中广为人知;传递性,时间上空间上的存储与传递;经典的,有价值的东西流传久远,通信发达使信息传播更快更远更广。 玉不琢,不成器;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可处理,可增值,反复锤炼的重要性;信息要经过加工和处理,才有可能产生增值。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看法;相对性,产生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价值观偏差问题;对同一事件或现象的态度和对策的多样性。
教 材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 1.信息的具体含义 2.实例的理解与提炼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扶优转差目标与对象
终 端 质 量 目 标 1.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例子,探讨信息应用的情况,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2.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分组研讨,搜集、分析和概括典型例子,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 研 专 题 将搜集整理的资料分类归纳,分组进行专题讨论
教 改 专 题 充分利用历史典故、身边生活发生的资源,拓展学习视野,挖掘丰富内涵,获得知识
完 成 任 务 的 方 法 与 措 施 教学策略: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理解信息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已有专家的或他人的定义相比较,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切忌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做法,这样只能让学生产生厌倦,人为将理论与现实剥离。另外,在探讨信息特征中,先从比较浅显的案例入手,有利于学生学习经验的良好迁移应用,激发他们更浓厚的学习需求和动机。 教学过程: 通过游戏“找茬”,说明信息的含义,要求学生从两幅相似的图画中找出不同之处,依据图中的哪些信息判断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提高效率?这种思维活动是获取信息、分析判断的做出决策的过程。 案例学习,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案例,重点说啤酒和尿布、赤壁之战,让学生从案例中提炼信息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探讨,另举例“在一个城市经常堵车”,可以反映什么问题,这些信息会产生什么结果,产生怎样的价值? 1.堵车---车多---人们生活水平不差 2.堵车---发生交通事故---交通差,人们交通意识差,素质低 3.堵车---修路---今后这地区交通变好,适合投资 教学评价: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信息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对信息应用情况有所认识,对案例学习、小组合作等过程的方法和作用有所了解。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意 见 教研组审阅 组长 月 日 意 见 教务处审阅 月 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