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土地的誓言》(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7 《土地的誓言》(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0 19:36:46

内容文字预览

(共61张PPT)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回顾历史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军进沈阳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沈阳小西门随意搜查行人,并强迫被搜查者弯腰90度。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我要妈妈
战后成为一片废墟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被日军残杀的同胞累累白骨是对日本法西斯暴行无声的控诉
端 木 蕻 良
7 土地的誓言
《松花江上》
1935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
新课导入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2.精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重点)
学习目标
(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科尔沁旗草原》和《曹雪芹》。
端木蕻良
作者简介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东 北 大 地
九一八事变
屠杀中国人
松 花 江 上
端木蕻良
炽痛
胸膛
喷涌
泛滥
白桦林
谰语
怪诞
亘古
田垄
蚱蜢
镐头
嗥鸣
山涧
斑斓

丰饶
污秽
hòng
chì
táng
pēn
làn
huà
háo
jiàn
lán
niǎn
ráo
huì
lán
dàn
gèn
lǒng
zhà měng
gǎo
字词积累
炽痛
亘古
田垄
谰语
族系
污秽
默契
远古
热烈而深切
没有根据的话
田埂
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双方意见虽没有明白说出来,却有一致的了解
肮脏的东西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画出你喜欢或深受感动的语句。
3.感受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4.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重音。
感情朗读
点我朗读
阅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整体感知
小组讨论
1.作者眼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文中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怀着怎样的情感?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的语句,说说它为什么最能打动你。
3.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两句中的“泛滥”、“埋葬”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含义?
问题探究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第一:“我要回去!”
第二:“我要战斗!”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请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或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学习第 一段
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1)结构:总领第一段。
(2)内容: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细读感悟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表达情感?
“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贬义褒用,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思念家乡;
热爱、赞美家乡;
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作者的故乡就是关东大地,那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描写?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使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
第一段的景色描写,描写对象是东北特有的景色(白桦林、高粱、豆粒)和物产(金矿、煤矿)。
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东北特有的物产:
白桦林
马群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蒙古狗
鹿



高粱


玉米
煤块
黑土地
美丽 丰饶
从第1段描写看,东北大地有独特的景色,有丰富的矿产,能用第2段中的哪两个词语概括?
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红熟的浆液
沸腾的岩浆
表层
写实
深层
写意
大地之心
作者之心
作者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
在燃烧,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小结第 一段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学习第二段
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愁和仇恨。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埋葬”在这里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得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不是。还有广大的东北人民(或:每一个炎黄子孙)。
探究写景、结构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这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可见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的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说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结构相同: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春景
秋景
}
东北大地的美丽,富饶
沉重的感觉,悲愤的心绪。
埋葬: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述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述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理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写法探究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暖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情感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 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着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 沧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课堂小结
暗含忧伤和愤怒
思念故乡
发出誓言
色彩斑斓
美丽丰饶
挚痛的热爱
深情的赞美和怀念
为故乡而战斗牺牲
土地的誓言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阅读延伸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1.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课后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全文结构,体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学习呼告手法的运用,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精彩语句。
3.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
1.本文适合朗读,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强烈的爱国情感。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设疑,适当点拨;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合作交流,共同解疑,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体会人称变化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全文结构,体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呼告手法的运用,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精彩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展示美丽丰饶的东北景物图片)斑斓的色彩,丰饶的物产,好一片神奇的东北大地!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去感受一下那方神奇的热土!
二、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作家,辽宁昌图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等。
2.背景资料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的爱国情怀。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挚痛(zhì) 泛滥(làn) 呻吟(yín)
嗥鸣(háo) 山涧(jiàn) 斑斓(lán)
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碾(niǎn)
蚱蜢(zhà měng) 镐头(gǎo) 辘辘(lù)
污秽(huì)
(2)多音字
血 奔
参 喷
(3)词语释义
挚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标直:笔直。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喷涌:(液体)迅速地往外冒。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田垄:田埂,用来分界并蓄水。
辘辘:形容车轮等的声音。
丰饶:富饶。
污秽:肮脏的东西。
耻辱:声誉上所受到的损害;可耻的事情。
(4)词语辨析
“必须”和“必需”都有“必要”的意思。“必须”侧重于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多指工作或事情非如此做不可。一般不单独使用,常跟其他动词连用,含有加强命令的语气。“必需”指必不可少的需要,多指原料、物品、用途等不可缺少。可单独使用,也可作定语。
三、新课学习
(一)指导朗读
1.标出你有疑问的字词和语句。
2.画出你喜欢或深受感动的语句。
3.感受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4.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重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写故乡对“我”的呼唤。“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甚至牺牲。
2.小组讨论。
(1)作者眼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文中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怀着怎样的情感?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的语句,说说它为什么最能打动你。
(3)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两句中的“泛滥”、“埋葬”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含义?
(三)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答案示例: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学习第一段: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请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或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2.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1)结构:总领第一段。
(2)内容: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表达情感?
示例:“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贬义褒用,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4.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明确:思念家乡;热爱、赞美家乡;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5.作者的故乡就是关东大地,那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描写?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使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
明确:第一段的景色描写,描写对象是东北特有的景色(白桦林、高粱、豆粒)和物产(金矿、煤矿)。
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
6.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7.从第1段描写看,东北大地有独特的景色,有丰富的矿产,能用第2段中的哪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美丽、富饶
8.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9.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明确:
不能删。因为“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很容易引发人们想象到东北的父老乡亲像红玉一样的脸庞,像黑玉一样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呻吟的故乡亲人。“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两句虽是不好的事物,但确是东北地区“特产”,很容易激发人们思乡之情。
10.赏析“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11.“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明确: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小结第一段: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学习第二段:
1.赏析“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明确: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答案示例:“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愁和仇恨。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埋葬”在这里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
3.“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会有人称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使抒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4.“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明确: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5.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明确:不是。还有广大的东北人民(或:每一个炎黄子孙)。
(四)探究写景、结构、主旨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答案示例:“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这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的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说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可见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明确:
结构相同: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不同: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丧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压抑之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发出了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甚至牺牲的铮铮誓言。
(五)探究写法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 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着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 沧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五、拓展延伸
1.比较诗文的内在情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六、课后练习
1.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土地的誓言》同步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文学常识填空。(4分)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2.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碾压(niǎn) 胸膛  蚱蜢(zhà)  阑语 B.誓言(shì) 高梁 丰饶(ráo) 土壤
C.污秽(suì) 耻辱 缠绕(chán) 默锲 D.怪诞(dàn) 禾稻 埋葬(mái) 纯粹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豁达人生态度的,________;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________;处处为他人着想的,________;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 ? 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4.语言运用——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5分)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21分)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4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3分)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3分)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4分)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6.仿写句子。(3分)
当________的时候,当________的时候,或者当________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二)乡村的泥土(14分)
(1)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2)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3)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4)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5)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6)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作者为什么说“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第(3)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3分)

3.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4.阅读第(6)段,从哪里看出土地的“坦然无忧”?并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4分)

5.阅读全文,你从中感悟到人与土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3分)



参考答案
一、
1.《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散文》? 端木蕻良? 曹汉文? 现代
2.D (解析:A.“阑”应写作“谰”;B.“梁”应写作“粱”;C.“秽”应读作“huì”,“锲”应写作“契”。)
3.C
4.(1)比喻 (2)拟人 (3)比喻、排比 (4)反复
二、(一)
1.①炽痛 ②泛滥 ③斑斓 ④怪诞
2.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
4.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5.“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6.略
(二)
1.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
2.因为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他们离不开土地,在泥土里劳作成了他们生活的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3.“揽”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4.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土地培育、送走了庄稼,完成了历史使命,感到欣慰与满足。
5.人与土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人与土地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学法指导】
1.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按“阅读提示”的要求,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先默读划出你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初步感受文中的情感。
3.大声、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4.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二、新知认知
1.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抒情散文是作者激情的鲜明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
诗情画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立意清新,精心结构。
抒情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具体地说,即: ①托物抒情; ②因事(人)抒情; ③借景抒情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0%9F%E6%99%AF%E6%8A%92%E6%83%85"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A%92%E6%83%85%E6%95%A3%E6%96%87?/?_blank?)。
语言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是诗一样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呼告
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AE%E8%BE%9E" \t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BC%E5%91%8A?/?_blank?)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呼告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
三、预习检测
1.本文写于________十周年,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有长篇小说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等。课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嗥鸣(?? )??镐头(????)??田垄(????)??亘古(????)
辗着(????)? 谰(?? )语??丰饶(????)??跳跃(??? )
3.根据拼音写全词语并释词义。
(1)斑lán(????):________??(2)lán(????)语:________
(3)怪dàn(????):________??(4)默qiè(????)________
(5)污huì(????)________?? (6)阻yì(????)________
4.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出有关句子。
5.请概括课文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九·一八事变??端木蕻良??曹汉文??《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chì??háo??gǎo??lǒng??gèn??niǎn??lán??ráo??yuè
3.(1)斓??灿烂多彩??(2)谰??没有根据的话??(3)诞??荒诞离奇??(4)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5)秽??肮脏的东西(6)抑??阻止、抑制
4.“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和耻辱”
5.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
【课中导读】
一、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2.小组讨论。
(1)作者眼中的故乡是怎样的?文中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这些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怀着怎样的情感?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的语句,说说它为什么最能打动你。
(3)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两句中的“泛滥”、“埋葬”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含义?
3.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二、课文赏读
(一)学习第一段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请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或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2.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明确:(1)结构:
(2)内容: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表达情感?

4.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明确:

5.作者的故乡就是关东大地,那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描写?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使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
明确:

6.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7.从第1段描写看,东北大地有独特的景色,有丰富的矿产,能用第2段中的哪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
8.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
明确:

9.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明确:


10.赏析。
(1)“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明确: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明确:

(二)学习第二段
1.赏析“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明确: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3.“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会有人称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明确:
5.这仅仅是作者发出的誓言吗?你觉得还有谁?
明确:
探究学习
(一)探究写景、结构、主旨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示例:“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①这是一方_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这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的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说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______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可见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明确:
结构相同:
内容相同:
内容不同:
3.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明确: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写法(根据以下结论,举例加以分析)
1.运用呼告、排比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比如: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
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例如: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四、拓展延伸
1.比较诗文的内在情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
五、课后练习
1.仿写《土地的誓言》中你最喜欢的一段话或第一段中描写丰饶美丽的东北大地的句子来赞美你的家乡。(学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课后导练】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驹,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将下列句子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并谈谈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

2.作者写了自己“想到”和“看到”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发出的誓言。

4.读了这些文字,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写出三点。


答案:
我每时每刻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每时每刻都听见她唤我回去。
“无时无刻不”,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是双重否定起到肯定的作用。这样的短语在句子里有强调和加深语气的作用,能够更深刻的表达“我” 对家乡的思念的情感。“每时每刻都”,也是时时刻刻的意思,语气和情感表达程度不及“无时无刻不”双重否定浓厚。
2.作者写了自己“想到”和“看到”了许多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能充分展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强调“我”与东北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地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便于更直接的抒发作者的感情同时能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愿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4.珍爱生命,珍爱和平。远离战争,远离灾难;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复兴而读书;铭记祖国遭遇,捍卫祖国母亲,不让历史重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领土是多名富饶,多么神圣,要爱自己的祖国,更爱“祖国”那刚强不屈的精神;捏紧手中的坚强,不放过身边的每一寸土地,因为他们都是母亲的一部分。(三点意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