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教案: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新人教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教案: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新人教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3-16 19: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点解读】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5.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学习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知识结构】
【自主学习】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实验一: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细胞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他选取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分子易透过细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则难以通过。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问题③: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实验二:20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在此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红细胞膜来进行分析?
实验三: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红细胞膜脂质实验:将抽提出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积相当于所用的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问题②: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两层呢?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会排列成怎样两层呢?
思考
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
(2)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实验四:1959年,J.D.Robertsen根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单位膜结构模型。
问题①:单位膜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题②:单位膜结构有什么缺陷?
问题③:有哪些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3)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实验五: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问题:①该实验表明什么?
②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你能列举哪些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实验六: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变小。
问题:说明什么?
实验七: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
问题:①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②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③蛋白质分子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如何排布的?
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小结
1、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和 组成;
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脂质分子是 层分布的;
4、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
由 三层结构组成;
5、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 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 组成成分:
2. 基本支架:
3. 蛋白质分布:
4. 结构特点:
5. 功能特点:
【课堂检测】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
A 细胞膜 B 核膜
C 线粒体膜 C 叶绿体膜
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叶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 5 B 6 C 7 D 8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A 保护作用 B 一定的流动性 C 主动运输 D 选择透过性
课后反思:
www.
问题探讨引入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