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 物理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理念 1.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学习需求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点,对浮力有个模糊的了解,但学生并不知道浮力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需要进一步学习浮力的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方向,产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学情分析 1.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2.八年级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探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程。
二、具体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的在整个物理学体系及本章中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是在学过质里、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进行浮力的研究。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教材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节课的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本节课选用教材其内容编排特点分析。 教材在最开始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浮力,然后用一个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浮力的产生原因。在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后,教材又安排了一个实验,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浮力的影响因素。在最后,又有一些课后题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所学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习目标阐明 一、物理观念:1.认识浮力的概念、方向、大小;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二、科学思维:1.通过观察以及动手做实验,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2.大胆猜想浮力产生的原因,并严谨科学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三、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浮力的影响因素;2.运用上一章学习过的压强的知识,推导出浮力产生的原因。四、科学态度与责任:1.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策略制定 课堂中拟使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讨论法3.实验法4.演示法
拟选用的教学媒体及教学资源 1.教材2.多媒体课件3.教材参考书4.网上资料
三、本节课知识梳理及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起他们的思考 【引语】相传2000年前,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了死海附近,击溃了这里的土著人,并抓获了一群俘虏,统帅命令士兵把俘虏们投进死海。奇怪的是,这些俘虏竟然没有沉下去,而是个个都浮在水面之上,统帅以为这是神灵在保佑他们,就把俘虏释放了。【提问】俘虏们为什么淹不死呢?学生回答后…【小结】俘虏们可以浮在海面上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板书】§10.1浮力 带着浓厚的兴趣听故事,听完后认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讲解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内容讲解打下基础。
小结与过渡:俘虏们可以浮在海面上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船可以浮在水面上,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下游动等等都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那么从本节起,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教学目标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解边画出木块受力分析图。【小结】那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就可以得出,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气体)对它向上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浮力,而且我们观察到,不管我们怎么将容器倾斜或者将木块按压,它都会竖直向上浮上来,所以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板书】1、浮力的定义2、浮力的方向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思考问题。 演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内容讲解打下基础。
小结与过渡:在刚刚这个小实验中,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小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会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呢?
教学目标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复习上一章学习过的压强的知识,能推导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问】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会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呢?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启发学生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块不会向前后、左右运动。【提问】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木块)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立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如何计算?是否相等?哪个大?为什么?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结合画图讲解。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跟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 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板书】3、浮力产生的原因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演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内容讲解打下基础。
小结与过渡: 下面我请同学们来做个预测,猜想一下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教学目标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掌握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总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提问】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提出猜想。【猜想】猜想1:物体浸没的深度;猜想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猜想3:液体的密度。学生按照猜想个数分组,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教师在此期间四处观察,指导学生实施实验。【小结】通过各位同学的探究,我们就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自行分组,熟练正确运用控制变量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验证猜想 通过让同学们动手做实验,体会掌握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小结与过渡:学习完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所学东西有一个系统性的巩固。 【回顾知识点】浮力的概念: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气体)对它向上的力,这个力就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产生的原因:浸没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的压力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①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物);②液体的密度(ρ液) 学生与老师一同总结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小结与过渡:学习完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同学们能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再进行巩固,同时较开放性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要使浮在浓盐水上的马铃薯下沉,可以在液体中( )。A.加清水 B.加盐 C.加糖2.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主要与( )有关。A.物体的重量 B.物体的颜色 C.物体排开的水量3.如右图,用手把一块木块按入水中,然后放手。(1)请在图中用箭头线画出浸没在水中的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浮力。(2)在刚松手后,木块受到的浮力 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此时,木块怎样运动? 。(3)最后,木块的位置怎样? 。这时木块受到的浮力 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小明用测力计提着一块石块,测量出它在不同情况下的重力情况。以下是他们的记录: 石块的位置重力(单位N)空气中2.7一部分浸没在水中2全部浸没在水中1.7全部浸没在深水中1.7搁在水底0请回答:⑴石块本身的重力是多少?(写上单位) ⑵当石块浸没到水里后,为什么会变轻? ⑶浮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⑷石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写上单位) ⑸石块搁在水底时,有没有受到浮力的作用? ,回答有受到浮力的同学请写出浮力的大小(写上单位) 。 学生按照老师的相关要求完成作业。 进一步巩固提升
6、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始终,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以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合作性的操作进行顺利得当,并且对数据能有效快速进行分析的论证,得出了浮力的两个影响因素,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亲身良好的体验,自我感觉是一堂较成功的新授课,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引发学生的思考
创设情境:讲故事
1.新课导入
提问
受力分析
将木块放入水中后放手
2.引入演示实验
结合上一章所学知识
进一步思考
小结:浮力的概念和方向
小结:浮力产生的原因
猜想1:物体浸没的深度
猜想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讨论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课堂讨论
猜想3:液体的密度
猜想4:其他
总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分组验证猜想
4.小组探究
进一步
6.课后作业
5.课堂小结
巩固
ρ液不变,V物越大,F浮 越大
V物不变,ρ液越大,F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