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2:1.2 人口迁移 课件(共27张PPT)+教案+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必修2:1.2 人口迁移 课件(共27张PPT)+教案+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11 08:08:26

文档简介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
1.概念:指人们变更 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 迁移和 迁移两种类型。
类型
概念
迁移范围
主要方式
国际人口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超越国界
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
国内人口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下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超越行政边界
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国家有组织的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拉原理)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土壤、 、地形、资源等。
2.经济因素:
①影响人口迁入率、迁出率: 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 地区人口迁入率较低。
②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社会经济的发展, 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 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③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3.政治因素
①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
②战争:
4.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
②家族和婚姻
③宗教信仰
④种族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二、合作探究
如何区分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各有何影响?
三、拓展练习
1.近现代世界人口主要迁入地有( )
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英国
2.导致我国20世纪7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
A.自然灾害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C.民工潮 D.城市化
3.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的是( )
A.水土流失 B.地震
C.洪涝灾害 D.大型工程建设
4.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得人口迁移( )
A.频率越来越小 B.范围越来越小
C.规模越来越大 D.距离越来越近
5.由政治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 )
A.较高的保密性 B.较强的组织性
C.较长的距离 D.较长的时间
6.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②东南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③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迁入城市
④农村大量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8.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变化,对我国人口的影响是( )
①人口流动的数量增加 ②人口数量减少 ③人口素质提高 ④初婚年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0-12题。
10.若此图表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面,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亚洲
11.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广东流往北京 D.从湖北流往重庆
12.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13.读我国80年代下半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表现为 。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 ;二是 。
(3)与以往不同,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的是 。人口外出的目的是 。
(4)原先人口净迁出地区变变为净迁入地区的省市是 。
(5)人口输出最多的省是 ,人口流入最多的省是的省 。最大的人口接收地是 、 等工业区。
(6)促使这个阶段人口大量迁移的主要原因有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 :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4)三峡库区居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活动1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承转: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
2.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活动2 案例解析
材料1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2 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通过美国的人口迁移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第一次:战争
第二次:经济因素
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古代:战争
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
概括起来主要有
1.经济因素 寻求更多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2.其他因素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1.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特点
原因
流向
意义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欧洲、非洲迁往美洲、大洋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世界各的国生产发展不平衡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迁往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2.我国的人口迁移
原因
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黄河流域迁往长江、珠江流域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东部沿海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人口流量增大,出现民工潮
从农村迁往城市
从内地迁往沿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课件27张PPT。第二节 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注意:国内为变更户籍或在外定居判断下列人口的移动现象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
2、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4、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
5、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
6、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
务农的农工。
7、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牛刀小试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的因素是推力因素;
吸引移民迁入新居住地的因素是拉力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政治文化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2) 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 社会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3) 社会因素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15~19世纪发达国家VS发展中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A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1年)的迁移活动入发现新大陆,殖民扩张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战乱和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B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人口迁移概念、意义影响因素特点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7年春运期间,全国共发送旅客29.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另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有流动人口26 139万人。结合下图回答1~2题。1.影响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2.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我国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2017年春运期间,全国共发送旅客29.8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另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2010年有流动人口26 139万人。结合下图回答1~2题。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