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一单元检测卷
先学后练
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放大镜下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2.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研究的深入,大量研究的事实证明生命体都是
由細朐组成的。第一个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
罗伯特·胡克
3.用干净的手摸一摸放大镜的镜片,放大镜的镜片是边缘薄,中间厚,所以放
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与它的凸度大小是密切相关的。
4.白糖、食盐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常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5.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这是早期的光学显微镜。
6.科学家发明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发现了许多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生物,这类
生物被称为微生物
7.光线从空气中进入凸透镜中会发生折射而变弯曲,而人们认为从物体反射的
光是直射,所以感觉通过放大镜看到的物体会大些。
8.列文虎克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
二、判断题。(对的画“V,错的画“×”)(每小题1分,共10分)
1.球形的透明体,它的放大倍数是最小的。
2.放大镜的镜面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
×
3.自然界的晶体,有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随着放大镜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
视野也会变大。
5.必须把洋葱的表皮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结构。
6.每个生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
(
7显微镜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列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8.科学家选择光学显微镜来观察SARS病毒。
(×
9.蚜虫喜欢吃草蛉,所以蚜虫是草蛉的天敌。
(×
10.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下列显微镜中能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是(A)。
显微镜编号
2
3
4
目镜
10
10
15×
5
物镜
5
10
5
40
A.1
B.2
C.3
D.4
2.春天,池塘里的水常常发绿,其原因是(C)。
A.绿色工业废水大量流入池塘
B.绿地上的绿草、绿树倒映在水中
C.水中绿色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D.水中苔藓植物大量繁殖
3.在做“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有同学看到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这是由下列哪个
原因引起的?(A
A.气泡太多
B.表皮细胞撕得太厚
C.显微镜操作失误
D.未滴加红墨水
(共16张PPT)
第二单元检测卷
先学后练
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我们吃米饭或馒头的时候,细细咀嚼后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因为米饭和馒头中含
有淀粉。要检验这种物质是否存在,我们可以在米饭或馒头上滴几滴碘酒
如果出现蓝色物质
,就说明米饭或馒头中含有这种物质。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
熄灭。
3.物质变化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各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乞体、产生沉淀
物、改变颜色等。
4.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铁钉上附着有棕红色的物质,这种物质是
铜
5.水和空乞的共同作用是铁生锈的原因。
6.我们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它们总是在不断地发生
变化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每小题1分,共10分)
1.我们在吃米饭时,一开始就尝到了甜味。
×)
2.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动物和人不是由物质构成的。
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都会伴随有颜色或气味的改变。
×
4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
活中的许多问题。
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气泡,留在玻璃杯里的是液体,小苏打已不存在了,只
留下白醋。
(×)
6.可以根据物质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7.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让植物长高长大了,是物理变化
(×)
8.我们用水、糖、柠檬酸和小苏打能够制成柠檬汽水,这是一种物理变化。(
9水烧开时,能看到壶嘴处向外冒出大量“白汽”,这是化学变化。
(×)
10.做“磁铁吸引铁和铁锈”对比实验时,最好用铁屑与从生锈铁制品上刮下来的铁锈
细末做对比实验。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不属于物质的是(C)。
A.空气
B.人类自身
C.我们的理想
2.食物进入人体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要经历许多(D
A.形态变化
B.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
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菜刀在下列情况下发生锈斑的程度由重到轻排序正确的是(D
①切完菜后放置
②切完菜后洗净擦干
③切完菜后用水冲洗
④4切完菜后洗净擦干,再抹一点花生油
A.①234
B.412③
C.4312
D.④324
4在混合沙和豆子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C)。
A.沙子变小了,黄豆没有变
B.沙子和黄豆有了明显的变化
C.沙子和黄豆都没有明显变化
5.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这两种现象的共同点是(C)。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
现象的共同点是(B)。
A.发光发热
B.生成新物质
C.形状和体积发生了变化
6.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这种蓝紫色的物质(C)
A.是马铃薯
B.是硬酒
C.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
D.一半是马铃薯,一半是碘酒
(共16张PPT)
第三单元检测卷
先学后练
]行天下 photophate
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2.大熊星座的尾部有七颗较亮的星星组成了“勺子”形状,这七颗星叫做北斗七星。
3.观察晴朗的夜空,我们可以利用北极星来确定正北方向,它在小煞座上
4.为了便于辨认,我们把星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星座,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
就是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星座上有著名的极星。
5.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把中国太空第
人杨利伟载上了太空,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6.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约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
7.闪亮的银河光带是由许许多多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8.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9.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按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运行。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每小题1分,共10分)
1.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构成了“夏季大三角”。
×
2.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火箭的发源地是中国。
3.现在我们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宇宙的边缘。
4.利用活动观星图,我们可以观察一年四季的星座。
5.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排列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像
会不同。
6.宇宙时时刻刻都有新恒星诞生,同时又有恒星消亡
7.月球上的风吹雨打,会抹去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脚印。
(
8.八大行星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都是相同的。
×)
9.“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10.除夕夜天气很好,一轮明月当空照。
(×)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节日的时间可能发生月食现象的是(C)
A.除夕
B.端午
C.中秋
2.月球地形和地球地形相似的是(A)。
A.都有平原、高原和山地
B.都有河流、湖泊和海洋
C.都有森林、草地和田野
3.人类已经在20世纪60年代成功地登上了月球。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B
A.苏联人
B.美国人
C.中国人
D.英国人
4.在日食过程中,太阳的形状不断变化,但不会出现(C)
A
B
C
5.人类探测月球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做到最精细探测的方式是(C)。
A.望远镜观察
B.无人绕月飞行器探测
C.宇航员登上月球考察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宇宙中的各天体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
B.在宇宙中,并不是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太阳转
C.银河系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D.人们把一年十二个月份分成不同的星座属相,人出生时属于不同的星座就有不同
的命运
(共14张PPT)
第四单元检测卷
先学后练
]行天下 photophate
、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2.当前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杂
白色污杂
圾污杀、水污杂(或
水资源短缺)、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等
3.目前垃圾的一般处理方法有填埋和焚烧。
减少废乞和废物的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
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5.如果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汞、铅、镉等重金属物质就
会浸入土壤,直接污染地下水,威胁人类健康。
6.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建立自然倧
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每小题1分,共10分)
1.各种垃圾处理方法都不能完全避免环境污染问题。
2.“低碳”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3.毁林开荒种植粮食可以增加粮食产量,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4.制定计划、实地考察、观察样本、撰写报告是考察的基本过程。
5.人类消耗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形成温室效应。
V×√√√
6.自然保护区为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7.我们在考察当地某一水域时,发现水域里正常生活着各种数量较多的动植物,我们可
以初步推断该水域不可能有严重的污染。
8.从垃圾产生方面来看,选购商品时应该尽量选择简易包装的商品。
9在垃圾堆上种蔬菜,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增加垃圾废物利用。
10.医院里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是用优质塑料制成的,可以用来回收加工制造饮料瓶。(×)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是(D)。
A.减少丢弃
B.重复使用
C.回收加工
D.减少垃圾数量
2.考察自然水域时不建议采取的做法是(B
A.考察水域周围是否有废水排放
B.下河考察水里的动植物和污染物
C.用安全的方法取水样回校进行检验D.考察后完成考察报告
3.“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对环境造成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A)
A.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D.废弃的白色餐巾纸
4.杭州市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后,许多市民不开汽车而骑自行车上班。从环保的角
度看,这有利于减少(A)。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白色污染
5.“光盘行动”是指按需做饭、按需取菜,吃光盘中的食物,不浪费粮食。从环保的角度看,
这有利于解决(C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垃圾问题
D.物种灭绝问题
6.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
A.燃放烟花
B.购买简包装商
C.用过的物品不随意丢弃,尽量重复利用
D.用堆肥箱将厨余垃圾分解为有机肥料,养花种草
(共16张PPT)
期末检测卷
先学后练
]行天下 photophate
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是英国
的格罗斯泰斯特
,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是由培根设计制造的。
2.被称为“白色污染”的物品是指废弃于环境中的塑料制品。
3.月球地形最大特征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
状叫月相。
4.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自身还有节奏地膨胀与收缩
5.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和产生沉
淀物。
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7.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上有许多乞孔,那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观
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每小题1分,共10分)
1.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不同的,近视眼镜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形。
×
2.动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植物不是由细胞组成的。
×
3.荷兰的胡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
4.微生物和动植物一样也能进行繁殖、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
5光年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是长度单位。
6.我们喝的矿泉水里面没有微生物。
×
7.煤由植物变化而来,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
8.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着
9生成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0.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18分)
1.月食不会出现的是(C)。
A.月全食
B.月偏食
C.月环食
2.下列垃圾中不能自然分解的是(C)
A.杂草和菜叶
B.蛋壳和纸屑
C.塑料袋和可乐瓶
3.北极星是(A)。
A.太阳系外的星星
B.太阳系中的彗星
C.太阳系小行星之
4.污水需要经过(C)处理再排放到自然水域。
A.过滤、消毒、沉淀B.消毒、沉淀、过滤C.沉淀、过滤、消毒
5.(B)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电子显微镜的应用B.细胞学说的建立
C.放大镜的发现
D.微生物的发现
6.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字母“d”的标志是(C)。
B
C p
D. b
7.下列物质中是晶体的一组是(A)。
A.小苏打和碱
B.食盐和水
C.雪花和玻璃
D.琥珀和沙子
8.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下列食物中含有淀粉最多的是(D)。
A.苹果
B.猪肉
C.萝卜
D.马铃薯
9大气中的(B)浓度增加,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
中的(A)增多。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共15张PPT)
期中检测卷
先学后练
]行天下 photophate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产生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
发来减少水分。
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我们知道,细胞是构
成生命体最基本的单位,细胞的作用有遗传、呼吸、消化等
4.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做凸透镜,它的特点是中
间厚,边缘薄。
5.像食盐、白糖这样的颗粒规则,具有几何外形的固体叫做晶体
6.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送到了一个崭新的
微观世界。
7.将铜丝抽成细丝用来做导线,这一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而铜器放置久了会生成
种绿色物质,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8.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表皮的细胞。
、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做“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研究前,用砂纸把铁钉打磨一下,铁钉上岀现红色
物质的效果会更明显。
2.我们用肉眼就能看见蚜虫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
3.所有生锈的物品只需刷上漆就不再生锈了
×)
4.蚕蛾的触角同蝴蝶的触角很相似,呈棒状。
(×)
5.大米可以酿出甜味的米酒,这个过程产生了新的物质。
6.放大镜的面积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
7.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就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
8.摇晃可乐后,打开盖子,会有大量气泡冒出,这个过程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9透明实心的玻璃球也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
10.晶体都是很小的,只有使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物质中,(A)是晶体。
A.白糖
B.玻璃
C.琥珀
2.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B)就是它们的“鼻子”
A.鳞片
B.触角
C.眼睛
3.两个(C)组合起来使用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A.平面镜
B.玻璃片
C.凸透镜
4.下列三种细胞图片中,(A)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A
B
5.我们身边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生物,下列选项中属于微生物的是(A)。
A.草履虫
B.七星瓢虫
C.千足虫
6.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下列属于
对比试验的是(B
A.研究白糖加热变化的实验
B.研究铁钉生锈快慢与水分是否相关的实验
C.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大量淀粉的实验
7.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C)。
A.越小
B.不变
C.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