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点 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学生思考回答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4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在高温或Fe3+或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都可分解成水和氧气
第一步
每支试管各加入2 mL 3%的H2O2溶液
第二步
90 ℃热水浴
用滴管加2滴
3.5%FeCl3溶液
用滴管加2滴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
观 察
观察气泡冒出情况,并记录
现象
无
较多
较多
很多
将点燃的卫生香放在液面上
没变化
火头变亮
火头变亮
复燃
原因
没有生成氧气
生成了少量氧气
生成了少量氧气
生成了大量氧气
结论
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更显著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 mL 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教师精讲]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2.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2.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 氧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酶的本质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 李比希
1822~1895(法国) 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 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
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 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 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
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
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 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答:脲酶。借助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知道刀豆种子中脲酶的含量比较高。
问:脲酶提取出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如何证明它就是脲酶,不是细胞中其他的有机物呢?
答: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可以证明是不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这个特有反应来鉴定。然后根据脲酶的特性:尿素氨+二氧化碳,来判定它不是脲酶。
1926年萨姆纳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让人们知道脲酶就是蛋白质,后来其他科学家也提取了其他种类的酶,也证明是蛋白质,所以在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人们都认为酶就是蛋白质。
问: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应用的什么方法?
答:概括法。
问:你能说出当时概括得出这个结论的基本思路吗?
答:脲酶是蛋白质,胰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胃蛋白酶也是蛋白质。人们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酶就是蛋白质。
问:这样的结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一种酶,它也有催化功能,但是它是RNA。这样酶的定义就有了发展。即: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是RNA。
资料分析
1.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是不正确的;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是不正确的。
2.提示: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特别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作用;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的争论促使后人把对酶的研究的目标集中在他们争论的焦点上,使科学研究更加有的放矢。
3.毕希纳的实验说明,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4.萨姆纳历时9年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将酶提纯出来。成功属于不畏艰苦的人。
[教师精讲]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酶究竟是在活细胞中能起作用还是释放出来起作用一直争论到到底是什么物质,每次争论的结果都让人们对酶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更加准确,所以可以说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正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个真实写照。
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有机物。
只要是活细胞就能产生酶(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注意与激素,维生素的区别
酶的作用。降低活化能,使细胞代谢在温和条件下快速地进行。
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量为RNA(构成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师生互动
学让思考回答
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二课时 酶的特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回顾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从物质本质来看它是有机物,不同于无机催化剂,但是它们又有共性,就是都具有催化功能,那么它们的功能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回顾: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分解。
问: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答: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支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
问:上一节我们已经做过实验,试管3和试管4的现象有何不同?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试管4(加了过氧化氢酶)放出的氧气比试管3(加了无机催化剂)多了许多,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的材料来 进行。
学生思考
回答
酶的特性
问: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可引导学生复习P17实验)
答: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淀粉和蔗糖,然后加入同样的淀粉酶,放在同样的环境(60 ℃)。
实验过程总结如下表:
淀粉溶液(1号试管)
蔗糖溶液(2号试管)
实验原理
淀粉酶能让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酶不能让蔗糖水解,所以与斐林试剂不能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淀粉溶液
试管各加入5 mL蔗糖溶液
二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放在60 ℃的左右,反应约5 min
三
加斐林试剂→振荡→水浴加热煮沸
实验现象
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无变化
结 论
问:哪支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答:在加入淀粉的试管中。
问: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答:装有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出现了还原性糖。
问:装有蔗糖溶液的试管中有何现象?
答:没有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上述实验说明了酶具有的又一个特性——专一性。
问:根据酶的专一性,催化蔗糖的水解,应该是哪一种酶?
答:蔗糖酶。 (用实验来验证上述实验现象)
从上面进行的实验我们看出进行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淀粉酶要在60 ℃左右最好,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下进行这个实验呢?
答: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都降低。
问:能不能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来证明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答:把淀粉酶放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如下表:
淀粉溶液(1号试管)
淀粉溶液(2号试管)
淀粉溶液(3号试管)
实验原理
淀粉酶能让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酶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时候它的催化效率才最大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淀粉溶液
二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加热至60 ℃左右,反应约5 min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保持20 ℃左右,反应约5 min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加热至100 ℃左右,反应约5 min
三
加斐林试剂→振荡→水浴加热煮沸
实验现象
无变化
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无变化
结 论
只有在一定温度下酶的催化效率最好
介绍右图(P 85图5-3)
图5-1-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很大影响,如图5-1-1所示,每种酶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的两侧,反应速度都比较低,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钟形的曲线。大部分酶在较高的温度下(如60 ℃以上)时,会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根据这个道理,
我们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哪种水(如凉水、沸水、温水)浸泡好呢?
答:温水。
酶的催化效率还能受pH的影响,展示图介绍,科学实验证实,不同的pH条件下测同一种酶的活性,并且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5-1-2。
图5-1-2
问:pH与酶的活性有什么关系呢?
答:在最适的pH下,酶的活性最高。
设计实验来验证不同的pH下,酶的活性不同: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快速分解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二
pH为2左右
pH为7左右
pH为12左右
三
分别加入过氧化氢酶溶液2滴
实验现象(用卫生香来检验)
反应不剧烈,几乎无变化
复燃
反应不剧烈,几乎无变化
结 论
不同的pH下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不同
[教师精讲]
酶的专一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体内有些酶能够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矿物质,如二肽酶,可以催化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水解。所以,确切地说,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与温度有关,它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酶的催化效率还与pH等条件有关。因为在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恬性。
旁栏思考题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强酸、强碱、高温等剧烈条件都会影响到蛋白质的结构,所以酶比较“娇气”。
酶的特性:
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注意实验设计及原则)
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成为多肽,麦芽糖酶只能催化麦芽糖,将麦芽糖水解成为葡萄糖,而对其他的糖则不起催化作用。
实验设计:①酶相同,底物不同。②酶不同,底物相同。
探究淀粉酶只能分解淀粉而不能分解蔗糖。(注意此实验不能用碘液检验只能用斐林试剂检验现象)
作用条件温和: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不同的酶最适温度不同。人体内的酶最适温度为37℃,a-淀粉酶最适温度为60℃。
低温抑制酶的活性,
高温使酶变性失活(空间结构被破坏),温度恢复时酶活性不能恢复。
实验: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3组,如果用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做实验只能用碘液检验)
探究酶催化所需的最适温度。需设置一系列的梯度温度。(加酶洗衣粉的实验)
不同的酶最适PH不同。唾液淀粉酶为6.8,胃蛋白酶为2,胰蛋白酶为8~9。(肠液为碱性)
过酸,过碱使酶变性失活。
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3组,如果用淀粉溶液和唾液淀粉酶做实验只能用斐林试剂检验)
探究酶催化所需的最适温度。需设置一系列的梯度PH。
(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
底物足够 酶的量(浓度)是有限的 酶和底物都是有限的
教学反思:
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
1.B。? 2.B。
3.提示: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图略)。
第五章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的作用和本质。
(3)酶的特性。
(4)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2.酶的本质。
3.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1.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准备
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建议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酶的作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并设计好观察记录表;学生预习实验,掌握实验的原理并设计好实验的过程。
[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师生互动]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4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在高温或Fe3+或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都可分解成水和氧气
第一步
每支试管各加入2 mL 3%的H2O2溶液
第二步
90 ℃热水浴
用滴管加2滴
3.5%FeCl3溶液
用滴管加2滴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
观 察
观察气泡冒出情况,并记录
现象
无
较多
较多
很多
将点燃的卫生香
放在液面上
没变化
火头变亮
火头变亮
复燃
原 因
没有生
成氧气
生成了少量氧气
生成了少量氧气
生成了大量氧气
结 论
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更显著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 mL 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教师精讲]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评价反馈]
1.选用新鲜肝脏来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分解的实验,是因为新鲜的肝脏中
A.含Fe离子多
B.含酶的种类多
C.温度高
D.过氧化氢酶多且活性高
2.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参考答案:
1.D 2.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 氧气。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查资料:催化剂之所以能加快化学反应,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2.预习P81的资料分析,说出酶的研究过程。从这些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后拓展]
1.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及诱导契合假说
酶与底物相互接近时,其结构相互诱导、相互变形和相互适应,进而相互结合。这一过程为酶-底物结合的诱导契合假说。
2.酶促反应的机制
(1)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两种或数种底物分子在酶活性中心聚集、特异结合,使活性中心的底物浓度增加;底物受催化攻击部位对准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可增加催化效率。
(2)多元催化:一种酶常兼有酸、碱双重催化作用,发生多个功能基团的协同作用,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3)表面效应:酶的活性中心提供的疏水环境可排除水分子对各功能基团的干扰性吸引或排斥,防止底物与酶之间形成水化膜,利于酶与底物结合。
第五章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的作用和本质。
(3)酶的特性。
(4)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2.酶的本质。
3.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1.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准备
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建议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酶的本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基本观点。
[情境创设]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 李比希
1822~1895(法国) 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 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
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 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 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
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
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 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答:脲酶。借助其他科学家的研究,知道刀豆种子中脲酶的含量比较高。
问:脲酶提取出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如何证明它就是脲酶,不是细胞中其他的有机物呢?
答:在这个实验中首先可以证明是不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这个特有反应来鉴定。然后根据脲酶的特性:尿素氨+二氧化碳,来判定它不是脲酶。
1926年萨姆纳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让人们知道脲酶就是蛋白质,后来其他科学家也提取了其他种类的酶,也证明是蛋白质,所以在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人们都认为酶就是蛋白质。
问:科学家得出的结论应用的什么方法?
答:概括法。
问:你能说出当时概括得出这个结论的基本思路吗?
答:脲酶是蛋白质,胰蛋白酶也是蛋白质,胃蛋白酶也是蛋白质。人们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酶就是蛋白质。
问:这样的结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出现了什么变化?
答: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一种酶,它也有催化功能,但是它是RNA。这样酶的定义就有了发展。即: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量的是RNA。
[教师精讲]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从酶究竟是在活细胞中能起作用还是释放出来起作用一直争论到到底是什么物质,每次争论的结果都让人们对酶的认识更深入一步,更加准确,所以可以说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正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个真实写照。
[评价反馈]
1.细胞内合成酶的主要的场所是
A.细胞质 B.线粒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分析上题中能不能说合成酶的场所是核糖体?
参考答案:
1.C 2.不能。因为还有少量的酶是RNA,它的合成场所就不在核糖体。
[课堂小结]
通过对酶本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酶的本质就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的本质的发现过程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是科学家不断探索、不断进行实验,最终揭示出来的。它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布置作业]
1.P82一基础题1、2、3。
2.预习酶的特性的内容。分小组来设计实验验证酶的专一性和酶要起作用需要温和条件。
[课后拓展]
通过对酶的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的酶都是蛋白质。酶按照化学组成可分成两类:单纯酶和结合酶,单纯酶就是只有氨基酸组成,不含其他成分。例如:脲酶、胃蛋白酶等。结合酶就是除了蛋白质之外,还含有对热稳定的非蛋白质的小分子物质(如金属离子,也可以是小分子有机物),前者称为酶蛋白,后者称为辅酶。只有两者结合才具有活力。如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都属于此类酶。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的作用和本质。
(3)酶的特性。
(4)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2.酶的本质。
3.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1.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准备
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建议课时:3课时
第三课时 酶的特性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实验的器材和材料(根据学生的设计来提供)。学生预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所选做的实验。
[情境创设]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从物质本质来看它是有机物,不同于无机催化剂,但是它们又有共性,就是都具有催化功能,那么它们的功能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师生互动]
回顾:过氧化氢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分解。
问:过氧化氢(H2O2)在Fe3+的催化下,可分解成H2O和O2,动物新鲜肝脏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这个反应。如果现在我们想弄清楚Fe3+与过氧化氢酶,哪一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答:要比较Fe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设计实验中的其他条件应该相同,如两支试管中过氧化氢溶液的量应该相同,Fe3+和动物肝脏也应尽可能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
问:上一节我们已经做过实验,试管3和试管4的现象有何不同?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试管4(加了过氧化氢酶)放出的氧气比试管3(加了无机催化剂)多了许多,过氧化氢酶的催化能力强)
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Fe3+相比,要高很多。事实上,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上述实验说明了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
酶还具有什么特性呢?让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的材料来 进行。
问: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蔗糖在酶的催化下能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能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解呢?(可引导学生复习P17实验)
答: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淀粉和蔗糖,然后加入同样的淀粉酶,放在同样的环境(60 ℃)。
实验过程总结如下表:
淀粉溶液(1号试管)
蔗糖溶液(2号试管)
实验原理
淀粉酶能让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淀粉酶不能让蔗糖水解,所以与斐林试剂不能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淀粉溶液
试管各加入5 mL蔗糖溶液
二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放在60 ℃的左右,反应约5 min
三
加斐林试剂→振荡→水浴加热煮沸
实验现象
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无变化
结 论
问:哪支试管加入斐林试剂后再加热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答:在加入淀粉的试管中。
问: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什么?
答:装有淀粉溶液的试管中出现了还原性糖。
问:装有蔗糖溶液的试管中有何现象?
答:没有出现砖红色的沉淀。
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不能催化蔗糖水解。
上述实验说明了酶具有的又一个特性——专一性。
问:根据酶的专一性,催化蔗糖的水解,应该是哪一种酶?
答:蔗糖酶。 (用实验来验证上述实验现象)
从上面进行的实验我们看出进行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淀粉酶要在60 ℃左右最好,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下进行这个实验呢?
答: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都降低。
问:能不能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来证明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答:把淀粉酶放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如下表:
淀粉溶液(1号试管)
淀粉溶液(2号试管)
淀粉溶液(3号试管)
实验原理
淀粉酶能让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酶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时候它的催化效率才最大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淀粉溶液
二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加热至60 ℃左右,反应约5 min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保持20 ℃左右,反应约5 min
加入淀粉酶2滴,振荡,加热至100 ℃左右,反应约5 min
三
加斐林试剂→振荡→水浴加热煮沸
实验现象
无变化
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无变化
结 论
只有在一定温度下酶的催化效率最好
介绍右图(P 85图5-3)
图5-1-1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有很大影响,如图5-1-1所示,每种酶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的两侧,反应速度都比较低,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钟形的曲线。大部分酶在较高的温度下(如60 ℃以上)时,会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根据这个道理,
我们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用哪种水(如凉水、沸水、温水)浸泡好呢?
答:温水。
酶的催化效率还能受pH的影响,展示图介绍,科学实验证实,不同的pH条件下测同一种酶的活性,并且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5-1-2。
图5-1-2
问:pH与酶的活性有什么关系呢?
答:在最适的pH下,酶的活性最高。
设计实验来验证不同的pH下,酶的活性不同: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快速分解
实验步骤
一
试管各加入2 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二
pH为2左右
pH为7左右
pH为12左右
三
分别加入过氧化氢酶溶液2滴
实验现象(用卫生香来检验)
反应不剧烈,几乎无变化
复燃
反应不剧烈,几乎无变化
结 论
不同的pH下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不同
[教师精讲]
酶的专一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体内有些酶能够催化某些分子结构相近的矿物质,如二肽酶,可以催化任何两种氨基酸组成的二肽水解。所以,确切地说,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与温度有关,它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酶的催化效率还与pH等条件有关。因为在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恬性。
生物催化剂——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并且需要适宜的条件。
[评价反馈]
1.人在发高烧时,常常食欲大减,最根本的原因是
A.所吃食物不能消化
B.胃没有排空
C.体温超过合适温度,消化酶的活性下降
D.吃药使人没有了胃口
2.胃蛋白酶在进入小肠后就几乎没有了催化作用,主要原因是
A.pH不适合
B.胃中已经起了消化作用,不能再起作用了
C.被小肠中的物质包裹起来,所以起不到催化作用
D.小肠中没有蛋白质可被消化
3.苹果削皮之后,不马上吃掉会变色,但是放在盐水中泡一下,却不会变色,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答案:1.C? 2.A ? ?削皮后,水果里的酶和水果的物质充分接触,把水果的有机物转变成了褐色的物质。放入盐水中泡一下,使水果中的酶变性,失去了作用,就不会生成褐色的物质了。
[课堂小结]
酶在细胞中的生理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代替的,它在催化过程中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对生物有何重要意义呢?高效性保证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专一性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作用条件的温和符合生物体存在的基本环境。
[布置作业]
P86一、基础题1、2、3,二、拓展题1。
[课后拓展]
酶和一般的催化剂相比,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1)都能加快反应进行;(2)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允许进行的反应,而不能使本来不能进行的反应进行;(3)只能加快反应达到平衡,不能改变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同点:酶的特点就是它的高效性和专一性,而且作用的条件比较温和。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