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等。
背景材料
1926年,鲁迅先生在《莽原》杂志陆续发表了十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后来,他将这些散文重新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结集为《朝花夕拾》。鲁迅写这些文章时正是他生活和情感颇为动荡的时期,而对故乡、童年、故人的回忆,可以使其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分析阿长的形象,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学会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3.感受鲁迅先生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骇 惶急 疮疤
掳 渴慕 霹雳
悚 诘问 惧惮
hài
huáng
chuāng
lǔ
mù
pī lì
sǒng
jié
dàn
·
·
·
·
·
·
·
重点字注音
重点词语解释
【切切察察】 细碎的说话声。
【絮说】 絮絮叨叨地说。
【辟头】 开头。
【烦琐】 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疮疤】 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深不可测】 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事物复杂深奥,难以揣度。
【情有可原】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淡薄】 (感情、兴趣等)不浓厚。
【诘问】 追问;责问。
【哀悼】 悲痛地悼念(死者)。
【渴慕】 非常思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咒骂】 用恶毒的话骂。
【制艺和试帖诗】 科举考试规定的程式化诗文。文中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
【疏懒】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念念不忘】 牢记在心,时刻不忘。
【霹雳】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文中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全体】 全身。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图赞】 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
【孤孀】 寡妇。
1.整体把握,找出线索
快速阅读课文,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
——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整体感知
① “切切察察”的毛病
② 睡相
③ 元旦的古怪仪式
④ 一肚子繁琐的道理
⑤ 讲长毛的故事
⑥ 谋死我的隐鼠
⑦ 为我买《山海经》
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从上面所写的这些事,可以看出阿
长是个怎样的人?
2.品析人物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善良真诚、无知、纯朴、关心孩子
在关于阿长的描写中,哪些写得最
细、最精彩,请找出来并品析。
3.品析细节
(1)她在“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形象地刻画出阿长农村乡下妇女多事、切切察察的性格特征。
(2)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使我没有余地翻地。
一个“大”字就活画出阿长粗俗、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3)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
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阿长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感情变化 事 人物性格
不大佩服 “切切察察”的毛病 、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不耐烦 元旦的古怪仪式、一肚子繁琐的道理 善良真诚
空前的敬意 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淳朴
敬意消失 谋死我的隐鼠
新的敬意 为我买《山海经》 热爱关心孩子
1.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9~29段
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做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走进课文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
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
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2.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3.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1)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2)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
(3)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述儿时的“我”与阿长相处的一些生活片段,重点写了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勾勒出一个善良、朴实、真诚而又愚昧、迷信、不拘生活小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敬重、感激和怀念之情。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传神。
文中对阿长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充满诙谐意味。例如,“‘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就炸了!’”,这段语言描写表明阿长对此是深信不疑的,表现了她的愚昧无知,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2.运用白描手法。
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白描手法。例如,写阿长不拘小节的睡相,在床中间摆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以质朴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阿长行为的粗俗。
3.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我”如何讨厌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睡觉摆“大”字;让“我”做“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谋害“我”的隐鼠等。这里的“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阿长的善良、朴实。后半部分着重写“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主要是因为她为“我”买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她不识字,没有文化,却把“我”的心愿挂在心上,并且买来了《山海经》,这让“我”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样写,使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课堂小练
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惧惮(dàn) 震悚(sǒnɡ) 咒骂(zhòu)
B.掳去(lǔ) 憎恨(zènɡ) 惊骇(hài)
C.絮说(xù) 诘问(jié) 渴慕(mù)
D.粗拙(zhuō)烦琐(suǒ) 霹雳(pī)
答案:B 【点拨】憎—zēng。
2.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2)“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
答案:(1)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2)语言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