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1《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1 17:53:05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1《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教学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杜少陵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传世。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3、“三吏三别” :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ú)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倾听朗读,视频欣赏
3、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教师范读,读出情感。?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5、抽生朗读,读出角色。
在杜甫的叙事中,凸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试着揣摩一下这二者的形象特点。
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
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官吏——暴,老妇——苦)。?
6、全班齐读,读出起伏。?
仔细体会老妇的陈词的过程,体察百姓之苦?。 通过语速快慢缓急来表达感情。例:“走”“急应”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读出三层无奈的苦楚。
四、译读,感知意蕴美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2)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2、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五、品读,感悟情感美
1、品读揣摩,要求请找出诗中耐人寻味的字词揣摩其深层含义。请你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示例?:(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差吏夜间抓人,已经屡见不鲜。而且“逾”字表现出速度快,动作熟,可见这是经常性的举动。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从中也看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明”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交代了“吏捉人”的结果,再次表现了悍吏的暴戾和人民的痛苦。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2、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3、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 每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①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②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③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全班齐读课文)
小结:国之将颓,朝野皆哀!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七、悟读,探究艺术美
1、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
吏:【?“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3、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蛮横、凶悍?????)的
老妇是(? 悲伤、凄苦????)的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厌恶???? )的?
八、结束语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九、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十、中考链接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A???)?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三四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6、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B???)?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36张PPT)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唐诗三首》
《石壕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杜甫, 朝诗人,字 ,自号“ ”,我国古代 主义诗歌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世称“ ” ,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有《 》传世。
1、作者简介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
安史之乱
诗史
诗圣
杜少陵
杜工部
杜工部集
唐肃宗乾元三年春,唐军在“安史之乱”中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写作背景
3、“三吏三别” :
石壕吏(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shù


2、倾听朗读,视频欣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杜甫“天明登前途”之时,百感交集,试着体会体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情苦难的百姓,痛恨凶恶的差役,无奈于腐朽的政治统治。?
——读出一种真挚的情感(忧国忧民)?
4、教师范读,读出情感。?
在杜甫的叙事中,凸显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试着揣摩一下这二者的形象特点。
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人物感情。例:“怒”“苦”
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人物感情。
例:“一何”
????——读出两人不同的口吻:
官吏——暴,老妇——苦。?
5、抽生朗读,读出角色。
仔细体会老妇的陈词的过程,体察百姓之苦?。 通过语速快慢缓急来表达感情。
例:“走”“急应”
? 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
——读出三层无奈的苦楚。
6、全班齐读,读出起伏。?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宿
抓壮丁的差役
在夜里
越过;翻过

诉说,叫喊
多么
对……说
服役
捎信回来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永远完了
正在吃奶的孙子
改嫁
离开
请求
跟从,跟随
还能够
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路。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2)齐读译文:
2、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①三男戍,二男死;
②孙方乳,媳无裙;
③翁逾墙,妇夜往。
1、品读揣摩,要求请找出诗中耐人寻味的字词揣摩其深层含义。请你作出圈点批注,谈谈你的发现。
示例?:(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差吏夜间抓人,已经屡见不鲜。而且“逾”字表现出速度快,动作熟,可见这是经常性的举动。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从中也看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明”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交代了“吏捉人”的结果,再次表现了悍吏的暴戾和人民的痛苦。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2、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3、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 每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①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②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③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
(全班齐读课文)
小结:国之将颓,朝野皆哀!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1、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
吏:【? 】?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
妪:惟有乳下孙。?
吏:【 】????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 】?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2、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3、结合课文,思考问题: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什么?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
明确:我们通过对诗文的理解,能够感受到: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的
作者对战争是( )的
蛮横、凶悍
悲伤、凄苦
残酷、无情
同情
厌恶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
怒、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对这首诗评析不恰当的一项的是?( )?
A.第一句写捉人的差役趁着天亮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二句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着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三四句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D.第三句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深受被征兵之苦的情形。?
A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已经足够悲惨,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暗示老妇人已经出征,与花木兰替父从军有着相似的英雄气概。?
D
6、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最恰当的是(???)?
A.流露了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
B.对战乱中人民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C.对老妇人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表达了横蛮官吏的强烈愤慨。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