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2《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1 18:37:18

文档简介

24.2《唐诗二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鉴赏诗歌。
3、学习杜甫的济世情怀,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朗诵导入
(配乐《江河水》,语速缓慢,感情低沉,涕泪满襟。)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北风凛冽的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吹得树叶飘飘洒洒,吹得草屋七零八落。大风过后,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倾盆而泻。一位老人从茅屋中蹒跚走出,看着被风卷走的茅草,看着被雨淋湿的小屋,不禁悲从中来,时局动荡,风雨成灾,孤苦无依,面对这一切,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3、资料链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4、诗歌体裁
这首诗歌的体裁称为歌行体。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挂罥(juàn) 俄顷(qǐng) 丧乱(sāng) 大厦(shà)
塘坳(ào) 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视频朗读
3、读准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读出语气
5、读出情感
第一节:深沉,悲痛
第二节:无赖,悲伤
第三节:难过、凄凉
第四节:希望,决心
四、译读,感知诗意美
1、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布衾:棉被。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2、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秋风破屋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 愤懑无奈
(3)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4)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五、赏读,品诗语言美
赏读第一段
1、你觉得这段哪些词语写得美?为什么?请你用“我认为 词用得好,因为 。”句式说话。
我认为“怒号”一词用得好。因为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说明风之大,富有强烈的感彩。
我认为“卷”字用得好,因为这个“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认为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用得好,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一个穿着单薄、破旧衣衫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赏析第二段
1、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杜甫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赏析第三节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2、“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过渡: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4)赏析第四诗节
1、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里,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六、悟读,品诗情感美
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明确: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七、课堂练习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附学生习作两篇: (之一)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之二)
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地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的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2《唐诗二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运用已掌握的诗歌鉴赏技巧鉴赏诗歌。
3、学习杜甫的济世情怀,关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博大胸襟和济世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朗诵导入
(配乐《江河水》,语速缓慢,感情低沉,涕泪满襟。)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北风凛冽的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吹得树叶飘飘洒洒,吹得草屋七零八落。大风过后,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倾盆而泻。一位老人从茅屋中蹒跚走出,看着被风卷走的茅草,看着被雨淋湿的小屋,不禁悲从中来,时局动荡,风雨成灾,孤苦无依,面对这一切,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二、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3、资料链接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4、诗歌体裁
这首诗歌的体裁称为歌行体。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挂罥(juàn) 俄顷(qǐng) 丧乱(sāng) 大厦(shà)
塘坳(ào) 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2、视频朗读
3、读准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读出语气
5、读出情感
第一节:深沉,悲痛
第二节:无赖,悲伤
第三节:难过、凄凉
第四节:希望,决心
四、译读,感知诗意美
1、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呼不得: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布衾:棉被。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如何能得到。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见(xiàn):同“现”,出现。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2、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秋风破屋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 愤懑无奈
(3)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4)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
五、赏读,品诗语言美
赏读第一段:
1、你觉得这段哪些词语写得美?为什么?请你用“我认为 词用得好,因为 。”句式说话。
我认为“怒号”一词用得好。因为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说明风之大,富有强烈的感彩。
我认为“卷”字用得好,因为这个“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认为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用得好,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一个穿着单薄、破旧衣衫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赏析第二段
1、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杜甫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赏析第三节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2、“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过渡: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4)赏析第四诗节
1、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里,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六、悟读,品诗情感美
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明确: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七、课堂练习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附学生习作两篇: (之一)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之二)
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地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的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
八、中考链接
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诗史 ,尊称他为 诗圣 。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3.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 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D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7.请你对这首诗第一段进行简要赏析。
答: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40张PPT)
杜 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配乐《江河水》,语速缓慢,感情低沉,涕泪满襟。)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北风凛冽的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吹得树叶飘飘洒洒,吹得草屋七零八落。大风过后,乌云密布,一场暴雨倾盆而泻。一位老人从茅屋中蹒跚走出,看着被风卷走的茅草,看着被雨淋湿的小屋,不禁悲从中来,时局动荡,风雨成灾,孤苦无依,面对这一切,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1.走近作者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2.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3、资料链接
这首诗歌的体裁称为歌行体。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有“行”的动感。
4、诗歌体裁
1、读准字音
挂罥( ) 俄顷( )
丧乱( ) 大厦( )
塘坳 ( ) 布衾( )
大庇( ) 突兀( )
juàn
qǐng
sāng
shà
ào
qīn


2、视频朗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读准停顿
第一节:深沉,悲痛
第二节:无赖,悲伤
第三节:难过、凄凉
第四节:希望,决心
4、读出语气
5、读出情感
1、结合文中注释,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诗意,教师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juàn

沉到池塘水中
秋深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水,散落在江的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如此,这样
忍心
当面
喝止不住
走进竹林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口干舌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近
棉被
睡相不好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
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雨点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何能得到
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同“现”,出现
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感叹词“唉”
译文: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2、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
(1)秋风破屋
(2)群童抱茅
(3)彻夜难眠
(4)祈求广厦
焦灼苦痛
愤懑无奈
忧思不绝
忧国忧民
1、你觉得这段哪些词语写得美?为什么?请你用“我认为 词用得好,因为 。”句式说话。
我认为“怒号”一词用得好。因为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说明风之大,富有强烈的感彩。
我认为“卷”字用得好,因为这个“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我认为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用得好,这些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赏读第一段:
2、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一个穿着单薄、破旧衣衫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1、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赏析第二段:
2、杜甫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1、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境遇很困窘。
赏析第三节:
2、“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
明确:“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过渡: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1、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里,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
(4)赏析第四诗节
2、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3、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
(1)年老体弱——
(2)生活贫困——
(3)忧心国事——
(4)关心天下“寒士”——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自经丧乱少睡眠。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明确: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人文关怀”的意识
“兼济天下”的情怀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小结: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1.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 ,尊称他为 。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大声吼叫
一会儿
渐近,靠近
诗圣
诗史
3.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
的情思,发出了

暴风雨袭击茅屋
丧乱
安史之乱
忧国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 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A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7.请你对这首诗第一段进行简要赏析。
答: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