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江西省于都中学初中部 郑钰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教学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课以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猜谜语引出两栖动物青蛙,结合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切入主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通过PPT图片和视频来展示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PPT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www.renjiaoshe.com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青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青蛙的生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青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关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来获得结论,结合世界地球日和家乡水域遭到污染,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预设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通过谜语:“妈妈有腿没有尾,儿女有尾没有腿。儿女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提出问题:(1)青蛙属于哪类动物?(2)什么是两栖动物?(3)常见的两栖动物有哪些?(4)龟、鳖、鳄鱼大多生活在水中,它们是两栖动物吗?
二、新授
1.引入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提出问题:
(1)在什么样的季节和环境里,能听到青蛙的鸣叫?
(2)青蛙为什么鸣叫?
(3)雄蛙引来雌蛙后,接下来怎么办?
2.(1)青蛙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青蛙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比较
蝌蚪
青蛙
生活环境
水中
陆地
四肢
从无到有
有
尾巴
有
无
运动器官
尾巴
四肢
呼吸器官
鳃
肺,皮肤辅助呼吸
食性
浮游生物
昆虫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用尾巴游泳。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环境因素影响两栖动物的生存和分布。
4. 情感教育:通过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以及观察家乡母亲河受到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5.巩固练习:
(1)雌雄蛙抱对的作用是(D )
A.使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可能性增大 B.进行体内受精 C.雌蛙保护雄蛙 D.保证精子和卵细胞一定结合
(2)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经历了( C )
A.卵—胚胎—幼蛙—成蛙 B.卵—胚胎—蝌蚪—成蛙C.受精卵—蝌蚪—成蛙 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发育称作( B )
A.完全变态发育 B.变态发育
C.不完全变态发育 D.两栖发育
6.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7.作业布置
《生物》书第17页的练习;《生物作业本》本课习题
三、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2.青蛙的发育过程: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青蛙的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环境因素影响两栖动物的生存和分布。
学生猜谜、回答问题,回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
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认真观察PPT上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视频信息。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教师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
学生观察PPT上的图片,进行思考和分析,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
情感教育的拓展,学生将生物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回顾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为本课做好铺垫;通过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通过PPT和视频资料,向学生呈现青蛙生殖和发育的信息,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提炼出青蛙的生殖方式、发育过程和发育方式。
通过表格,让学生比较分析蝌蚪和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异,引导得出变态发育的概念:青蛙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通过PPT,向学生呈现“资料分析”,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建立感性认识,理解、表达和阐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通过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以及观察家乡母亲河受到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一节新授课,课标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初二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已经对两栖动物,尤其是青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具体过程还不是很清楚。因此,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无论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表达能力都有一定要求。
由于本节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通过创设情境,谜语导入和宋代诗人《约客》的描述,把学生带入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归纳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讨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拓展延伸,结合家乡环境特点,谈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