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霉菌
合肥市颐和中学
王盼盼
教材分析:
本章从生物界的各个角度全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本节重点介绍了三类微生物。第二课时介绍真菌的主要特征和人类的关系。从探究实验“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中了解霉菌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教师组织教学留下重组的发挥空间。通过观察和
与病毒、细菌的比较,了解霉菌的细胞结构、营养方式等特征。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获取信息的能力,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与生活联系紧密,加上之前第二十章中发酵技术的介绍,学生对真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进行探究实验兴趣较浓,如何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按照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特别是如何设计实验,这需要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教师提前布置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对实验的过程的修正并由教师指导学生科学的完成实验探究。通过对霉菌结构的再次观察,结合探究实验的结论引导学生总结出真菌的营养方式。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分析霉菌与人类的关系,体会霉菌的功和过。教师讲述抗生素的由来,感悟科学家在科学发现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2、描述霉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霉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霉菌和人类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2、描述霉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霉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1、描述霉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组织秩序。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放大镜、几件发霉食品,塑料袋等;
2、多媒体课件。
学生:
1、查阅整理霉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比较几组长霉和新鲜的食品。提问:“霉”是什么样的物质?”有生命吗?
观察、发言。
实物引入,结合学生课外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把你们在家完成的关于“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的“作品”呈现出来吧。以小组形式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相互交换,组长负责。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了解实验过程。
观察、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你们是如何做这个实验的?假设是什么?假设的依据又是什么?你是如何选择变量设计实验的?(材料,变量)教师评价和指导学生设计的实验。
积极发言、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操作过程、选择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控制变量等。学生记录教师的点评和建议。
培养学生设计试验、小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用的表格并评出最佳设计方案,布置学生课后继续完成实验。
课后独立完成实验记录。
培养学生评价、总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课堂的延伸。
展示教师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潮湿、温暖、富含有机物的环境适合霉菌生长。
师生共同完成。
学会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结:神奇的世界、神奇的微生物,只要你乐于探索就会有惊喜等待你发现。(如:你留意到不同的食品上生长的霉菌是否相同?)
三、霉菌的细胞结构
提问:请你描述看到的霉菌(颜色、形态、气味等)。展示真菌的细胞结构图。提问:真菌的细胞结构与细菌的区别是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为什么?教师结合细胞结构和实验(阴暗、有机物)引导学生总结出霉菌的营养方式。
观察、思考、总结、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霉菌和人类的关系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霉菌究竟都有哪些作用呢?播放与霉菌有关的食品和霉菌使人和动植物致病的图片。教师鼓励学生的发言并介绍青霉素的由来。补充介绍真菌将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重回大自然,维持了物质循环的稳定的重要作用。
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举例说出霉菌的应用。认真听讲,了解霉菌的功和过。
从日常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结:霉菌既有无形的杀手,又有无影的功臣。
五、课堂小结
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独立完成。
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六、课外思考
梅雨季节即将到来,你会如何建议家人提前做好防腐生霉。
课后完成。
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知识。
板书设计:
霉菌
1、
探究实验: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细胞壁
细胞膜
二、细胞结构
细胞质
细胞核
3、
营养方式:异养(营腐生)
制药、食品制作
4、
霉菌和人类关系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使人和动植物患病
促进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