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十四章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十四章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11 23:0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教学设计
合肥市城西桥学校
刘艾明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重要概念为“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这就意味着将生物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以前已经学过,所以这一概念的重点就落在了如何分类。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就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生物的特征可以对生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分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四节《生物的分类》。关于生物的分类,课程标准中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尝试对常见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中,对生物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本节的内容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一个动态认识过程和严谨的思维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把知识的传授优化成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生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己有了一定的掌握,并且学生在七年级时就浅显的接触了生物的分类例子,又因学生对生活实际中对商店(书店)中的东西分类摆放情况很了解,这对学生接受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定的基础。教师应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获取分类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并描述种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生物分类学的兴趣。
2.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感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列举生物分类的依据。
2.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等级。
教学难点
描述种的概念。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主旨出发,本着寓教于乐的理念,通过分析材料、进行类比、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信息加工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比较、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准备
教师:1.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准备实物展示:桃、松球果等。
3.动植物图片。
学生:1.小组为单位,去书店看看各种书籍是怎样摆放的。
2.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给事物分类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比方说书店内对书籍的分类,商店里对商品的分类等等。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常用手段,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生物的分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分类的依据
1.出示一些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真菌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讨论。2.设疑: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分成几类?依据是什么?3.学生回答,分析。4.最后总结生物分类的依据。
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将这些生物大可分成植物、动物、细菌和病毒、真菌这几大类。生物分类依据:是生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的不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物在进化上的亲缘远近关系等等。
通过观察图片,分类活动,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归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生物分类的等级
1.讨论分析:猫、虎、豹、狼和狗这五种动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把猫和虎、豹放在一类?狼和狗放在一类?2.学生再阅读生物分类等级示意图,教师同时加以引导。3..根据刚才分类活动,总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4..有了生物分类等级单位,明确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5.最后完成生物分类等级示意图中人和黑猩猩的分类等级,同时教师提供参考资料。6.由刚才的实例分析,认识到种的一些特点。设疑:在7个分类等级单位中,最小分类单位是什么?种的概念是什么?7.根据生物分类示意图,找出虎的亲戚。要求判断动物间的亲缘远近关系,思考依据是什么?
8.分析学生熟悉的马、驴、骡子是不是一个物种?倡导学生互相争辩。归纳总结同种的特出特性。
学生交流,讨论,取长补短,得出结论。根据这些动物之间特征的不同之处加以区分,特征之间的相同之处加以合并。
思考、回答:分类等级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学生根据参考资料,根据两种生物之间的不同之处,对人和黑猩猩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种的概念。
学生交流、总结、回答。结论:生物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少;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相互间的共同特征越多。分组讨论,阐述观点。
观点:同种生物才能有性生殖繁殖后代,且后代也具有生殖能力。
通过学生从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对分类方法先有个认识。
通过实例分析,明确生物分类等级。
通过练习,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学会用新知识、新理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理解种的特点,
通过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及学生的争论过程,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1.生物分类的依据。2.生物分类等级单位(从大到小)。3.种的概念。4.生物分类单位大小与其共同特征的关系。
归纳整节课的知识。
知识巩固
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参与、交流、回答。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
1.P39自我评价
第1——4题2.思维拓展
训练
做题
做练习
评价学习效果,对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由身边发生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如书店、超市、图书馆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急于想解决问题的想法引入新课,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起来。
2.教学过程中,仍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与日常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动植物来引导学生去观察、讨论、思考。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探究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提高,然后对理论问题加以归纳和总结,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便于理解和掌握,从而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为学生有效的从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创造条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表见解,相互交流,交换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在讨论中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探索,使每个人的思维都获得提高和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我在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进行分类时,采取从整体到局部,从共性到个性的思维方式,逐一剖析和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又都服务于实践,学会用新知识新理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可以对身边的动植物进行分类;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