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下 10.3 血液循环(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下 10.3 血液循环(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3-26 08: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第六章 血液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第四节 器官循环第一节 心脏生理一、心肌的电活动
二、心动周期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一、心肌的电活动1. 心肌细胞:
工作细胞:
自律细胞:
2. 特殊传导组织: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等(一) 心肌电活动的离子基础
心肌膜电位的内负外正
(二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自律性
定义:
自律细胞和自律组织: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心肌的传导性
特殊传导组织:
传导速度:
房-室延搁:
心肌的兴奋性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期前兴奋、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心肌的收缩性
定义:
Ca2+:(三)心电图:
定义:用置于体表一定部位的引导电极测记带心电变化的波形即心电图。
组成:一般有一个P波、一个QRS波群和T波、有时在T波之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兴奋过程即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QRS波群:代表左右心室先后兴奋时的去极化过程, T波反映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需时间(房室传导时间)
P-R间期:延长表示房室传导阻滞
S-T段正常时它与基线平齐,因为这时心室肌已全部兴奋,处于去极化状态,各部之间无电位差。
二、 心动周期(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心缩期 心舒期 全心舒张期 时间
2.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成年人的心律平均每分钟75次。(二)心脏射血的过程
心房的兴奋和收缩
心室的兴奋和收缩(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
心室的舒张(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三)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心音的关系
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可以分别通过心脏的电活动周期(心电图)和机械活动周期(心动周期)来划分:心室收缩期是心电图中的QRS波开始到T波结束的时间,也是二尖瓣关闭到主动脉瓣关闭时间。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分别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和结束。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一)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在正常情况下,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摄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每分种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反映了心脏搏动的效能。
心指数:把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输出量称心指数。
影响因素:心率、心肌收缩力、静脉回血量。(二)搏出量的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容积增大—心肌初长增长,使心肌收缩里增强,心输出量增多。舒张末期,心室肌纤维的长度和每搏输出量之间的关系称为心脏收缩的施塔林定律,或称异长自身调节
等长调节:心肌不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来调节心肌收缩能力的方式称为等长调节。
第二节 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
血压与血流动力学
动脉血压
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流
微循环与组织液的形成
淋巴循环一、各类血管的特点大动脉:管壁厚而坚韧,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因而富有弹性和扩张性。
中动脉:口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弹性纤维逐渐减少,平滑肌纤维逐渐增多。
小动脉和微动脉:弹性纤维较少,弹性较小,随心脏收缩和舒张口径变化较小,从而产生血流的最大阻力。
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壁仅有一层扁平内皮细胞,其外有一薄层基膜,通透性很大。是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
静脉:和对应的动脉血管相比,血管口径较粗,故容量较大。管壁较薄,故易扩张。二、血压与血流动力学血压:血管壁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单位为帕或千帕,主要影响因素有心血管系统中的血量、心脏的射血和外周血管阻力。
血流动力学:血液在心血管中流动的力学。血流动力学涉及到血压、血流阻力、血流量和血量等生理概念。三、动脉血压1. 定义和组成
定义:由舒张压和收缩压组成。
舒张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点,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升高,最终将血液泵入主动脉,使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并达到最高值。
2. 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动脉管壁弹性、血管血量。
3. 动脉脉搏:由于心脏是一个间歇泵,心室射血入动脉是间断的,这就造成了每一心动周期内动脉容积和动脉血压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动脉随心动周期而搏动。在浅表动脉处,可以用手在皮外按摩到这种搏动,即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流1. 静脉血压:包括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或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内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
体循环平均充盈血
心脏的舒缩活动
重力与体位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五、微循环与组织液的形成定义:将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
组成:动脉微血管系统、毛细血管、静脉微血管系统。
三条通路及其生理意义
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到微静脉的通路。能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血流线速度较快,物质交换功能有限,骨骼肌中较多。
真毛细血管网:后微动脉横向分出许多毛细血管,他们彼此联通成网状,穿插于个细胞间隙,是真正的交换血管,组织细胞物质交换充分,是营养血管。
动-静脉吻合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直接通联的一种短路血管,内忧平滑肌纤维。平滑肌收缩时,吻合支关闭;平滑肌松弛时,吻合支开放。调解体温。3、组织液的形成:组织液由血浆滤过产生,毛细血管的滤过和重吸收的动力来源于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由四个因素决定(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影响因素:微血管压力的调节、微血管阻力的调节(血管平滑肌肌源性调节、组织代谢产物的影响、内皮细胞释放的活性物质、血流量自身的调节)
六、 淋巴循环 1、淋巴液的生成:在血液和组织液的交换过程中,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量与重吸收回毛细血管的液体是不相等的。正常情况下,滤出的液体量中大约90%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其余大约10%则进入毛细血管成为淋巴液。
意义:平衡、回收组织液蛋白质、运输脂肪、防御屏障作用2、淋巴液的回流:当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内皮细胞收缩封闭内皮细胞的空隙,同时淋巴管收缩或受到挤压,将淋巴管液推向前进。从毛细 淋巴管到较大的淋巴管,管内的压力从低到高逐渐递增。淋巴管舒张时,可使舒张部位的管内压略低于收缩部位或静息部位;当淋巴管收缩时,又可使收缩部位的管内压略高于舒张部位或静息部位。淋巴管中的单向瓣膜,是淋巴液不能倒流。这些都保证了淋巴液在淋巴管中从低压到高压逆向流动。
生理意义:调节血浆与组织间的液体第三节 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局部血流调节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一、 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纤维)
(二)心血管中枢:
定义:在生理学中,将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相关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包括脊髓心血管运动神经元、延髓心血管中枢(缩血管区、舒血管区、心抑制区)、皮层下丘脑通路(三)心血管系统的反射调节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减压反射
心肺感受器反射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二、 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
血管活性物质三、局部血流调节分类:代谢性自身调节和肌源性自身调节
主要机制:
代谢性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或局部体液因素,对局部组织血流量的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发生在微循环水平上,直接决定于微循环血管床开放的程度及其血流量的大小。
肌源性自身调节:静息状态时,绝大多数小血管能保持一定程度紧张性收缩,这种现象称为血管平滑肌的肌源性自身调节。肾血管中这种调节非常明显。
第四节 器官循环一、冠状循环
二、脑循环一、冠状循环1、冠状循环血流的特点:即是在静息状态下,为心肌提供的氧气量要比同等质量的骨骼肌剧烈运动时需要的氧气还要多。冠状血管大多分布于心肌内,心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直接影响到冠脉血管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体循环外周阻力增大时,舒张压升高,冠脉血流量增多。心率加快时,由于心动周期中心室舒张期缩短显著,故冠脉血流量也减少。因此,足够的舒张期是保证心脏有充足血液供应的基础。
2、冠状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冠状小动脉和微动脉口径的改变是影响冠脉血流量的主要因素,也是调节冠脉血流量的主要方式。冠状循环的舒缩活动受神经和体液体因素的共同调节,其中以体液调节为主。调节方式有:心肌代谢水平对冠状血管阻力的调节、神经反射调节二、 脑循环1. 脑血液循环的特点:与机体其他组织相比,脑血流量变化较小;在脑组织中,灰质中的血流量大于白质。
2. 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血管的自身调节、脑代谢水平的调节、脑血流量的神经调节。特点是:在各种内外因素变化的情况下,都能保证脑血流量的相对恒定。3. 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大部分脑脊液由侧脑室的脉络丛上皮细胞以胞吐方式分泌,小部分通过脉络丛的毛细血管扩散进入到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然后经蛛网膜绒毛重吸收到静脉窦中,最后汇合于颈内静脉。脑脊液是脑和脊髓在受到撞 击时对脑组织起缓冲和保护作用。脑脊液还是脑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
4. 脑屏障
血-脑屏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存在类似于血-脑脊液屏障的屏障,叫血-脑屏障。对保持脑中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血-脑脊液屏障:在血液和脑脊液间,存在具有选择性滤过和重吸收的屏障,成为血-脑脊液屏障。对保持脑中内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