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新课导入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如何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对社会的贡献?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基本结构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构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极其缓慢发展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海禁
阻碍
新课讲授
1.1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神农氏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西周时期,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活动:采集、狩猎
五谷文化
南稻北黍
二、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 石器时代—— “刀耕火种”
石斧
(2) 青铜时代—— “石器锄耕”
耒耜
(3)铁器时代: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示意图
一牛挽犁
播种工具:耧车
唐代: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刀耕火种”
(3)“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东汉出现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评价
积极:农业耕作技术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提高,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的发展。
(2)“石器锄耕”
三、土地制度的发展与变化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西周:井田制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归贵族
私田:分授给劳动者,劳动者拥有使用权,收获全归劳动者
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农民土地私有制
至秦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均田制
北魏——唐前期
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要归还给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还承担徭役。
先代有限田之议,均田之制,口分世业之法,宜仿其制而乘除之,亦因时救弊之政也。
——《胶滨语录》
解决土地兼并,保证税收与徭役
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买。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 稔之年,亦无凭借。
——1786·毕沅
佃户出现,租佃关系形成并逐渐发展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封建政府的弹性。
四、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
五、水利事业的进步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风力水车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小农经济
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含义: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中国农业的基本类型:小农经济
提示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萵绪掴布鲹,此其分事也。
——《墨子》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富,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孟子?果患王上》
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征
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
“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能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以及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买卖。
探讨: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耕夫务多种,而耕 暵(han)不熟,徒丧功力而无收……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晋书·傳玄列传》
反映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征
中国古代强调家庭为本位的思想观念。任何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保证,家庭不仅提供其成员的全部生活资料,而且直接生产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生活场所,绝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活动都限制在家庭或者家族范国内,很少与外界进行沟通。
——《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反映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特征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主要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具有落后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具有脆弱性。
影响
积极: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消极:其所带有的封闭性等特征,阻碍了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
小结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
二、耕作方式的改进(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公有制-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
四、沉重的赋税与徭役
五、水利事业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农业类型:小农经济
练习巩固
1.《汉书·食货志》记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作者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对商鞅变法给予肯定
B.认为贫富分化的根源在于商鞅变法
C.正确地分析了商鞅变法的影响
D.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2.南宋政府曾三令五申禁止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围湖造田之风,但这些政令如一纸空文。太湖流域“涝则水增溢不已,早则无灌溉之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田基种成本低且收益大 B.吏治败坏使政府职能降低
C.赋税的繁重加重民众负担 D.人口压力使人地矛盾尖锐
D
B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4.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这一“田制”下 ( )
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 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 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
C
D
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 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制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中央集权弱化 B. 流民问题严重
土地兼并缓和 D. 自耕小农衰退
6.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材料说明宋朝( )
A.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B.农村中租佃经营关系已经非常普遍
C.地主与佃户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D.减免租税已经成为地主的经常行为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