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1 21:53: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3张PPT)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
学习目标
一、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熟悉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并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增加文言文实词的积累量。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能力。
识一位学者
敏而好学可为文
授之以政无不达

纪昀,字晓岚,
谥号“文达”
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晓岚趣事:侍郎与尚书

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尚书,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岚最后一个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那个那个,到底是狼是狗?是狼是狗?”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是狗?你堂堂一个尚书还分不出来吗?我教你一个办法,看尾巴。下拖是狼,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绅无话可说了。
纪晓岚出过一副灯谜: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狗狸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上联:隐藏个“猜”字,左面的反犬旁和狐狼猫狗仿佛,右面的青字是种颜色,但不是黑白红黄。
下联:隐藏个“谜”字,左面的言字旁诗词论语这四个字里都有,右面失去东南西北方向不是个迷吗?

荐一部名书
《阅微草堂笔记》
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
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
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
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诵一篇好文
活动一:朗读文言文
学生活动:
1、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自由读
3、齐读
4、挑战读文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文言文,培养文言文语感,为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读准字音,体会文言节奏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活动二:译文
学生活动:
结合课本注释和补充注释,疏通文意。先自译后小组互助。
要求: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圈画出不能解决的文言字词。
(2)小组交流应该4号读,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本组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讨论。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

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

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

余里,无迹。
靠近
募集
踪迹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账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它,代指“顺流打捞石兽这件事”
fèi
怎么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yān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补充注释:
(1)凡河中失石 凡是
(2)当求之于上游 应当
(3)盖石性坚重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因为
(4)如是再啮 像这样
(5)求之下流,固颠 固然,本来
(6)如其言 按照
(7)然则天下之事 既然这样,那么
翻译第三段内容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穴,(石下的坑穴)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再次,石头又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呢?

文言词汇积累
1.文言文中的“物理”
2.文言文与成语
3.文言实虚词总结
4.特殊句式
1.文言文中的“物理”
现代人所说的“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学科。中国古代所说的“物理”,指的是“事物的道理”,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例如,《淮南子》中说:
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
宋代苏轼在《凌虚台记》中写道: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明代杨慎在《乐府诗话》中说:
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惟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李白诗“八月蝴蝶黄”,深中物理。
“人情”与“物理”的关系,可以从杜甫的一首诗来理解。杜甫在《曲江二首》中写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这首诗前四句写花谢花飞,接着写人去堂空,春来燕子在堂上筑巢,冢墓久已无人打理,墓边的石雕已经倒卧在地,可见盛衰有时,有成则有毁,有生则有亡——这是诗人悟出的“物理”,由此诗人发出不如及时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感慨——这是“人情”。当然,杜甫在这里并非当真准备“行乐”,而是愤激之至,故作反语。
文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湮没无闻)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寻根究底,学究天人,研精究微。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一老河兵闻之
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明一个道理
古事今鉴(一)
















































* 本文围绕 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


*作者在文末以 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并揭示文中道理。
课文是怎样借事说理的?
寻找河中石兽
议论
小组合作探究
1、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2、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是从那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3、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1、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包含了他对寺僧的嘲笑和对自己的一种自信,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是自以为是和自视清高的笑;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是有理有据、自信得意的笑。
2、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是从那些语句表现出来的?
好为人师,自视清高
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从“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不亦颠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
活动三:问题探究
1.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示例1:
不能脱离实际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示例2:
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2.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活动四:背诵原文

巩固要求快速背诵
凡河中____,当求之于____。

盖石性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其反激之___,必于石下迎___ 处啮沙为____。

渐___渐___,至石之___,石必倒掷___中。如是再___,石又再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矣。

求之____,固_____;求之___,不更____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