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2 14:1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
1.1949年11月,中宣部曾表示,私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并要求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这类经济扶助(  )
A.为后来公私合营积累了经验 B.以贷款形式盘活了私营报纸
C.配合了城市经济改造的进行 D.稳定了民营报纸的产权结构
2.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
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3.“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史称“156项工程”。该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发电、造船等众多工业领域。它的实施(  )
A.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造成了对苏联技术长期依赖
C.影响了此后中国工业化体制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4.“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的快速发展
B.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C.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D.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5.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6.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 年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 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D.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7.这是一次被称为“强国序曲”的会议,法国《世界报》评论:“这次代表大会似乎将成为世界共产主义历史上,特别是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日子。”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中说:“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 083 580 503 566
1959 1 483 867 616 497
1960 1 637 1 090 547 457
A.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失衡趋势 B.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形成
C.“一五”计划重工业成就突出 D.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
9.毛泽东在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该讲话的发表(  )
A.确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 B.为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C.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 D.有利于指导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10.1960年我国肥猪收购量是1 991万头,1961年降到历史最低870万头,1963年是4 015万头,1965年达7 859万头。由此可见(  )
A.农业“大跃进”运动成果显著 B.农村政策放宽调动农民积极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盛行浮夸风 D.农村经济结构有了根本性好转
11.1962年,我国县以上的工业企业减少2万个,加上1961年减少的2.4万个,共计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1962年工业总产值指标比1960年下降了47%,重工业下降了57%,轻工业下降了26%。同时,还切实调整了所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这些政策在当时(  )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改善 D.纠正了党内“左”倾错误
12.1962 年9 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一规定(  )
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
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
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
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地区曾经一度出现过“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等称号,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期间区分农村阶级成分 B.“二五”计划期间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C.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D.农村地区市场经济体系基本确立
14.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已获得土地的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气象
15.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分配方式
C.巩固公有制的地位 D.增强企业活力
16.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这一通知(  )
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17.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网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 “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国两制的成就”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经济特区崛起
C. “九二共识” D.联产承包后的农村
18.下表反映了1978年和200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和200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2009年 34.3 8.3 29.6 27.8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9.十二届三中全会发布公告表示:“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意味着(  )
A.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决策 B.改革从农村深入到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D.开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20.199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这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三万亿大关,比上年又增长百分之十四。这一成就得益于(  )
①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②中共十四大相关决议的指导 
③现代企业制度的广泛建立  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中国的经济在1840年之后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
A.贸易是否具有自主权 B.国家是否独立
C.贸易是否对等 D.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
22.英国《金融时报》中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24.人口迁移的变化反映出某一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抉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一一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一一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向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5—1990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2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2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资料来源:1987年、1990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对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所导致的经济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联系史实,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材料二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是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为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材料三 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一种办法,
最重要的是要进实验.
——富兰克林?罗斯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推进的特点

(3)材料三中当时的“实验”其主要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两国改革背景的相似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这是新中国人民政府在加强对私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和扶持,为之后的公私合营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故A项正确。
2. 解析:选C 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3.解析:选C 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是1949~1952年,与材料中“一五”计划期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苏联援建中国的同时,中国科技人员学习了先进技术,没有完全依赖于苏联,故B项错误;打破美国对中国孤立政策的是1949年中苏建交,故D项错误。
4.解析:选A 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发展,与材料中“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相符,故A项正确。
5.解析:选C “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表明中国打破对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迷信,是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灵活务实政策,故C项正确。
6.1解析:选C 根据材料“1956年……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 年两年的投资额”,说明三大改造完成之际,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热情,故C项正确。
7.解析:选B 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材料提及“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地领导着”,表明中共已经掌握国家政权,故A项错误;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提出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为先进的工业国,与材料信息符合,故B项正确;中共十四大与中共十五大的目标与材料中“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不符合,故C、D两项错误。
8.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的表格看出:重工业所占比例一直增大,直到1960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轻工业和农林牧渔业占据很小的比重,故A项正确;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形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时间是在1953~1957年,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是在1960年开始,在1963年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
9.解析:选D 材料中“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说明是三大改造完成后,材料中的“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说明形式比较灵活,体现了从当时实际出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故D项正确。
10.解析:选B “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1960年冬,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农村政策放宽调动农民积极性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11.解析:选C 材料只是反映轻重工业总产值指标下降,不能说明农轻重比例协调,故A项错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从“工业总产值指标下降”“整顿了保留的工业企业的管理”说明对企业发展有利,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1962年,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当时并没有纠正党内“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12.解析:选D 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62年“一五”计划早已经结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这一规定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并未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
13.解析:选C 材料“专业户……重点户……万元户”体现的是分户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属于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
14.解析:选D 1988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经济依然受到很大质疑,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只是使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故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时间是在21世纪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农村、社会生活均发生很大变化,故D项正确。
15.解析:选D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84年,据材料“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可知这是1984年我国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D项正确。
16.解析:选D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故A项错误;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是在1983年,故B项错误;通知里没有体现任何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可以得出通知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故D项正确。
17.解析:D。注意题干中的栏目均为并列关系。A 项所述可纳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栏目中,B项所述可纳入已有的“开放格局的形成”栏目中, C项所述可纳入“一国两制的成就”栏目中, D项不可纳入题干中的任何一个栏目,可单独作为一个栏目与题干中的栏目并列。故符合题意的答案是D。
18.解析:D。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从表中反映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个体工业和其他经济不断发展,属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19.解析:选B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开始,故B项正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开始全面深化改革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后,故D项错误。
20.解析:选A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①正确;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②正确;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我国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故③错误;我国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1.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大门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此时的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受到剥削,中外贸易不对等。新时期改革开放由于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国际地位的提高,坚持平等外交、对等贸易,与鸦片战争时期的对外开放偶根本的区别。
22.解析:选D 建立4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与材料1984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是在2000年,故B项错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故C项错误;扩大企业自主权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3. (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2)特点: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
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影响:60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

24.(1)农村人口迁入城市造成农村的衰落,也无助于工业的发展。
认识: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
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受城市文明的影响,农民的行为和观念发生变化;给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以有力的冲击;成为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主要来源。
(2)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
近代农村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在外国经济入侵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背景下,破产的农民被迫迁入城市,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反映;当代农村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经济的活跃的背景下,农民主动迁移,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5、(1)满足温饱状态,生产积极性下降;出卖、出租土地;放高利贷。
(2)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
(3)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背景的相似点:均面临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