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阿长与〈山海经〉》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阿长与〈山海经〉》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2 17: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基本信息
案例名称 《阿长与〈山海经〉》
科目 语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主备教师
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双重眼光——儿时的眼光和现时的眼光,回忆了自己的保姆阿长。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双期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是一个没在文化的粗人,却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对“我”倾注了一片心血,是值得“我”怀念和感激的人。课文前一部分用抑笔写阿长的所谓“缺点”;写阿长买《山海经》一部分,作者又极力褒扬她“伟大的神力”。教读这篇文章,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着重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鲁迅对阿长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
学生在通过前期的学习,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本文主题是对“爱”的教育,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老师如果能较好地过渡,会使学生对文本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惶争、诘问、渴慕、疏懒、震悚”等词语;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 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透过文章平和含蓄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隽永的意蕴。教学难点: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浓厚感情。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演讲导入法:以“我所了解的鲁迅先生”为演讲话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来,也同时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氛围。语文实践活动法: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结合鲁迅文章艰涩隐晦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学生进行演讲,话题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我最喜欢的鲁迅文章;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孩提时代;有关鲁迅先生的诗句;鲁迅先生和他的老师等。? 通过这次演讲,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鲁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这种氛围里去阅读本文。 ?
二、听读感知,理清思路 1.老师范读或放录音。 2.老师组织学生速读课文。 3.提醒学生复述的方法。 复述时要注意把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讲出来 1.学生标出生字词;?2.学生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3.复述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复述文章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欲扬先抑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是什么?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长妈妈的形象?2.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3.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最后明确。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精读品味,探究真情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精彩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不太理解的句,与大家一起讨论。 通过提问、讨论,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人物分析,解读方法 1.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阿长的?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2.让学生为“阿长”制作简历表。3.寻找身边的“阿长”。 1.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2.制作“阿长”简历表。 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六、课文小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3.感情变化过程 学生讨论后归纳。 全面掌握文章内容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长妈妈 我没有姓名 行为粗俗 不大佩服礼节烦琐 迷信 不耐烦讲长毛的故事 产生敬意为“我”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 祈祷祝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用翔的眼光看待身边普通的一切。据此,教学设计中的为“阿长”制作简历表这一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又能在合作学习中挖掘人物的人性美。鲁迅虽然没有把“阿长”当作寄托着希望的理想人物,但仍对她充满敬重和怀念,也正是由此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淳朴和善良。感受人物就是发现生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今后也将怀着翔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的种种,从而达到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德育目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探究鲁迅笔下“人性美”这一中心任务,从听读感悟开始,到梳理文章思路,再到深入感受语言的形式美和意蕴美,最后分析“阿长”这一人物的形象,并拓展到寻找身边的“阿长”活动。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中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以点带面,评人物形象的性格、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