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知识大盘点
一、易误读的字。
我们在学习文言诗文时,应特别注意三种“异读”(指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
1、通假异读。文字通假,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通假字跟本字的读音大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本字”的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就不能读shuō,而应读yuè,这里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2、古音异读。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未作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传统的音去读。如:“可汗问所欲”中的“可汗”,是对过去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呼,按古音应读kè hán。
3、破音异读。这是指通过改变字音的办法来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一种异读。如“骑”现在只用作动词,读qí,但文言文中它还常作名词用,读j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就读jì。
另外,文言文中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我们要仔细辨清字形,查明字音,切不可以形近字的音去替代,或者读“半边字”。如“及郡下,诣太守”的“诣”,应读yì,不能误读为zhǐ。
下面列出课本中文言文易误读的字,括号里是正确读音。
论语(lún) 默而识之(zhì)
贫者语于富者曰(yù) 曳屋许许声(hú hú)
荷担者三夫(hè)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ēng)
始龀(chèn) 诲(huì)人不倦
戍(shù)轮台 何恃(shì)而往
蔽林间窥之(kuī) 赴戎(róng)机
朔气传金柝(tuò) 燕山胡骑(yān)
濯(zhuó)清涟 亵(xiè)玩焉
期年出之(jī) 如闻泣幽咽(yè)
更相庆(gēng) (yǐ)然不动
阡陌(mò) 胡不见我于王(xiàn)
八分有奇(jī) 以头抢地耳(qiāng)
三年羁旅客(jī) 低绮户(qǐ)
皆次当行(háng) 为坛而盟(wéi)
慕义强仁者(qiǎng) 水皆缥碧(piǎo)
青鸟殷勤为探看(kān) 施施而行(yì)
射者中(zhòng) 颓然乎其间(tuí)
廿二日(niàn) 汗出浃背(jiā)
曝沙之鸟(pù) 呷浪之鳞(xiā)
风怒号(háo) 大庇天下寒士(bì)
斜晖脉脉(mò) 以其语语之(yǔ)(yù)
宠辱偕忘(xié) 谪(zhé)守巴陵郡
岸芷汀兰(tīng) 乞人不屑(xiè)
中道崩殂(cǘ) 长(zhǎng)史
咨诹(zōu)善道 夙(sù)夜忧叹
猥(wěi)自枉屈 陟罚臧否(pǐ)
以彰其咎(ji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dài)
望其旗靡(mǐ) 方羲之不可强以仕(qiǎng)
千骑卷平冈(jì) 五十弦翻塞外声(xián)
又何间焉(jiàn) 夫战,勇气也(fú)
才略冠天下(guàn) 左备容臭(xiù)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 宁可共载不(fǒu)
窈窕淑女(yǎo tiǎo)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g)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wū)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jiàng jiàng)
二、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们所学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论语>十则》: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齐”(jì)通剂
《乐羊子妻》:
日知其所亡 “亡”通“无”
《为学》:
屏弃而不用 “屏”通“摒”
《卖油翁》:
但手熟尔 “尔”通“耳”
《西江月》:
路转溪头忽见 “见”通“现”
(以上出自第一册)
《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口技》:
满坐寂然 “坐”通“座”
《伤仲永》: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愚公移山》:
河曲知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cuò)通“措”,放置
《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那”通“哪”,怎么
(以上出自第二册)
《三峡》:
略无阙处 “阙”通“缺”
《闲情记趣》: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
《晏子故事两篇》:
傧者更道 “道”通“导”,引导
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
《寓言四则》:
辑以羽翠 “辑”通“缉”,连缀
宣王说之 “说”通“悦”,高兴
此何遽不为福乎 “遽”通“讵”,岂
(以上出自第三册)
《公输》: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
《桃花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称
《唐雎不辱使命》:
寡人谕矣 “谕”(yù)通“喻”,知晓,明白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
《荔枝图序》:
华如橘 “华”通“花”
《山市》:
裁如星点 “裁”通“才”,仅仅
《陈涉世家》: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能“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
《马说》: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能力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
(以上出自第四册)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 “僇”通“戳”,遭到贬谪
《峡江寺飞泉亭记》:
而游者皆暴日中 “暴”通“曝”,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
《〈孟子〉二章》: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岳阳楼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越巫》:
持其赀去 “赀”通“资”,资财
《<世说新语>三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行路难》:
玉盘珍馐直万钱 “直”通“值”
(以上出自第五册)
《鱼我所欲也》: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隆中对》: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墨池记》: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通“彰”,显著
《曹刿论战》: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送东阳马生序》: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君子于役》:
鸡栖于桀 “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
(以上出自六册)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 “与”(jǔ)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杜甫诗三首》: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以上出自八年级上册)
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句中意义往往不同,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现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多义词整理如下:
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孟子>二章》
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不顺)《<孟子>二章》
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
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
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
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
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
若
①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
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
得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感恩)《鱼我所欲也》
②一狼得骨止(得到,获得)《狼》
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进入)《狼》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国内)《<孟子>二章》
夫
①其夫呓语(丈夫)《口技》
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孟子>二章》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愚公移山》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叹词,啊)《岳阳楼记》
观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岳阳楼记》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岳阳楼记》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细看)《岳阳楼记》
开
①开我东阁门(打开)《木兰诗》
②旁开小窗(设置)《核舟记》
③连月不开(放晴)《岳阳楼记》
一
①一碧万顷(都,一概)《岳阳楼记》
②长烟一空(全部)《岳阳楼记》
③孤帆一片日边来(数词)《望天门山》
④传一乡秀才观之(全,满)《伤仲永》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曹刿论战》
芳
①野芳发而幽香(花草)《醉翁亭记》
②芳草鲜美(发出香味的)《桃花源记》
临
①把酒临风(面对着)《岳阳楼记》
②临溪而渔(靠近)《醉翁亭记》
③东临碣石(登临)《观沧海》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出师表》
秀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醉翁亭记》
②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醉翁亭记》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木兰诗》
②曹刿请见(拜见,谒见)《曹刿论战》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现”,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胡不见我于王(引见)《公输》
书
①乃丹书帛曰(写)《陈涉世家》
②得鱼腹中书(帛书)《陈涉世家》
③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书信)《石壕吏》
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册,公文)《木兰诗》
语
①卒中往往语(谈论,说)《陈涉世家》
②贫者语于富者(告诉)《为学》
章
①又用篆章一(印章,图章)《核舟记》
②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黑池记》
然
①吴广以为然(对,是)《陈涉世家》
②庞然大物也(……的样大)《黔之驴》
③然而,北通巫峡(这样)《岳阳楼记》
谓
①太守谓谁(是)《醉翁亭记》
②太守自谓也(命名)《醉翁亭记》
③何以谓之文也(称作,叫作)《〈论语〉十则》
④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认为)《爱莲说》
⑤义兴人谓为三害(称为)《周处》
鄙
①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曹刿论战》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浅陋)《出师表》
③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益
①不治将益深(更,更加)《扁鹊见蔡桓公》
②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孟子〉二章》
③有所广益(增益)《出师表》
志
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志向,志趣)《为学》
②寻向所志(标记)《桃花源记》
③处处志之(做标记)《桃花源记》
寻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找)《桃花源记》
②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或
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陈涉世家》
②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岳阳楼记》
食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马说》
②食不饱,力不足(吃)《马说》
③一箪食,一豆羹(吃的东西,粮食)《鱼我所欲也》
道
①会天大雨,道不能(路)《陈涉世家》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途)《出师表》
③策之不以其道(方法,措施)《马说》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王道)《〈孟子〉二章》
⑤伐无道,诛暴秦(道义)《陈涉世家》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桃花源记》
令
①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命令)《陈涉世家》
②攻陈,宽守令皆不在(官名)《陈涉世家》
③令辱之(使,让)《陈涉世家》
④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让)《陈涉世家》
具
①故人具鸡黍(准备饭食或酒席)《过故人庄》
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准备)《活板》
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具备)《核舟记》
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尽)《桃花源记》
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岳阳楼记》
就
①还来就菊花(亲近,观赏)《过故人庄》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趋,赴)《隆中对》
③瞬息可就(完成)《活板》
并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狼》
②并杀两尉(一共)《陈涉世家》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全、都)《桃花源记》
④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和,以及)《核舟记》
国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国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岳阳楼记》
名
①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起名字)《醉翁亭记》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木兰诗》
③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有名的,著名的)《马说》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声)《陋室铭》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解释)《口技》
亡
①今亡变死(逃跑,逃亡)《陈涉世家》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孟子〉二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愚公移山》
④亡羊补牢(丢失)
为
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制作,制成)《公输》
②为坛而盟(修筑,建造)《陈涉世家》
③唐人尚未盛为之(使用)《活板》
④孰为汝多知乎?(以为,认为)《<论语>十则》
⑤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出师表》
备
①前人之述备矣(详尽)《岳阳楼记》
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准备,防备)《活板》
③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备办,做)《石壕吏》
乘
①车六七百乘(量词,读shèng)《陈涉世家》
②公与之乘(坐,驾)《曹刿论战》
行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行走)《桃花源记》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行)《观沧海》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指军队)《出师表》
④行拂乱其所为(行动)《<孟子>二章》
⑤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品德》《出师表》
⑥行收兵(行军)《陈涉世家》
⑦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陈涉世家》
会
①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口技》
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合,聚合)《陈涉世家》
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岳阳楼记》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必然,一定)《行路难》
⑤每有会意(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
奔
①屠乃奔倚其下(急走,跑)《狼》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指飞奔的马)《三峡》
易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为学》
②愿以十五城易璧(交换)《公输》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改变)《愚公移山》
市
①东市买骏马(交易物品的场所,市场)《木兰诗》
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买)《木兰诗》
③百里奚举于市(市井)《<孟子>二章》
自
①并自为其名(自己)《伤仲永》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从)《<论语>十则》
数
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几个,读shù)《寓言四则》
②珠可历历数也(计算,读shǔ)《核舟记》
类
①佛印绝类弥勒(像)《核舟记》
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一类)《活板》
策
①执策而临之(鞭子)《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马说》
鲜
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iǎn)《爱莲说》
②芳草鲜美(鲜艳,读xiān)《桃花源记》
卒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终于)《送东阳马生序》
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士兵)《陈涉世家》
③生卒不详(死)
环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孟子>二章》
②环滁皆山也(环绕)《醉翁亭记》
景
①四时之景不同(景物)《醉翁亭记》
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岳阳楼记》
极
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岳阳楼记》
②感极而悲者矣!(极点)《岳阳楼记》
③……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岳阳楼记》
意
①与君离别意(情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望西都,意踌蹰(心绪)《山坡羊 潼关怀古》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醉翁亭记》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狼》
胜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好的)《岳阳楼记》
②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胜利)《陈涉世家》
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禁)《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师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论语>十则》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军队)《曹刿论战》
请
①公将战。曹刿请见(请求)《曹刿论战》
②战则请从(请允许)《曹刿论战》
伐
①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砍伐)《卖炭翁》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攻打)《曹刿论战》
信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出师表》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实)《曹刿论战》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曹刿论战》
复
①更若役,复若赋(恢复)《捕蛇者说》
②遂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再)《桃花源记》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复兴)《出师表》
果
①闻之,欣然归往,未果(成为事实,实现)《桃花源记》
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副词,果然、果真)《弈喻》
固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愚公移山》
②人固不能无失(本来)《弈喻》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孟子>二章》
顾
①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狼》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出师表》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归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去、返回)《醉翁亭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归附、归属)《读孟尝君传》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在一起)《岳阳楼记》
号
①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大声号叫、呼喊)《岳阳楼记》
②号呼而转徙(大声哭)《捕蛇者说》
③号为张楚(称号)《陈涉世家》
④号令召三老(命令,传令)《陈涉世家》
和
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和煦)《岳阳楼记》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和乐)《岳阳楼记》
③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混和)《活板》
节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季节)《愚公移山》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操守、节操)《出师表》
将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凑齐音节,无实意)《木兰诗》
②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副词,将要)《扁鹊见蔡桓公》
③卿太重,将非鬼也?(或者)《宋定伯捉鬼》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带兵的人、将领)《陈涉世家》
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带兵)《陈涉世家》
绝
①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断、断绝)《醉翁亭记》
②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核舟记》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桃花源记》
居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居住)《愚公移山》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某种地位或某个地方)《岳阳楼记》
③居十日(用在表时间的词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扁鹊见蔡桓公》
间
①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中间)《醉翁亭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陈涉世家》
⑤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间断)《桃花源记》
⑥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加
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愚公移山》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曹刿论战》
举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
②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出师表》
③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选拔)《<孟子>二章》
去
①则有去国怀乡(离开)《岳阳楼记》
②去死肌,杀三虫(除掉)《捕蛇者说》
③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为学》
属
①司合之所属(隶属、归属)《扁鹊见蔡桓公》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桃花源记》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核舟记》
④召令徒属曰(部下)《陈涉世家》
是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弈喻》
②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认为正确)《弈喻》
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代词,这、这个)《口技》
④问之,鬼言,我是鬼(判断动词)《宋定伯捉鬼》
习
①学而时习之(反复练习)《<论语>十则》
②新死,不习渡水故耳(通晓、熟悉)《宋定伯捉鬼》
向
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朝向、对着)《狼》
②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往昔)《捕蛇者说》
许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出师表》
②杂然相许(赞许、赞同)《愚公移山》
③高可二黍许(表约数)《核舟记》
④曳屋许许声(拟声词,“许许”读hǔ hǔ)《口技》
应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回答)《愚公移山》
②杀之以应陈涉(接应、响应)《陈涉世家》
③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该)《口技》
四、古今异义词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26、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 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 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 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五、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为名词,表示“洞穴”,这里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作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又如《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词化了。
1、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前:上前,靠前
4、妇抚儿乳(《口技》)乳:喂奶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6、不能名其一处(《口技》)名:说出
7、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晖:阳光照耀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多:长了很多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尽:吃尽,吃完
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走完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远:远播
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昭:显示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威:威震、威慑
(三)形容词用作名词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善良诚实的人。
2、造化钟神秀(《望岳》)神秀:“奇丽的景色”的意思。
(四)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一般来说,其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了。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意思是“伏兵”。
2、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意为射箭的本领。
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出、入:这里都活用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钱财。
(五)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道遇水,定伯令鬼走。(《宋定伯捉鬼》)道: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在道上、在途中。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依据,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表示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装运土石。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表示行为的凭借,意思是依照法令、按照法律。石青糁之(《核舟记》)石青:用石青。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如: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是用比喻的方法修饰动词“坐”,表示状态,意思是像狗一样地坐。
4、时间名词作状词,表示时间,如: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用在动词前,有“天天”、“每天”的意思。
(六)使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悦、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悦,使……空。
2、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3、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4、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二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七)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六、常见文言虚词
之
(一)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活用作第一人称。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4、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5、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高速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其
(一)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译为“可要”。
者
(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钦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用: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等。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为
动词“为”的基本用法用两种,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下面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用作介词的“为”除了表示被动读阳平声外,其余都读去声。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于是为长安郡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焉
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三)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七、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加以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者,……也。(“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 ……也。(主语后面不用“者”)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今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知”。“是”意思是“这”,复指前面的主语。
②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里,是针炙能够治疗的。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今译:南阳的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3、用“乃”“则”“即”“为”“则”等帮助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译: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色。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今译: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
4、文言文中也有用“是”表示判断的,这是较为晚起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西湖游记二则》)
(二)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今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
(三)倒装句
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包括:
1、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如“①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②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宋何罪之有?(《公输》)
⑤唯利是图(成语)
3、介宾短语后置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四)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叫被动句。
1、用“为”“为……所”“见”“于”“被”等标志词表示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二则》)“为……所”表被动。今译:梅花被寒冷冷抑制。
2、不借助被动词,概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