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木兰诗》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木兰诗》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2 17: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木兰诗》教案
基本信息
案例名称 《木兰诗》
科目 语文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共2课时 主备教师
教材分析
《木兰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养成诵读的习惯,训练当堂背诵诗歌的能力。
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还比较贫乏,又没养成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译课文的习惯。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教学生文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良好习惯,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当堂背诵诗歌; 2.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3.学习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教师点拨讲解,理解文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把握故事情节。体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难点:学习北朝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展示花木兰画面导入(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征战的古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沙场征战的壮烈气氛。?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生难字词。??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归纳段意,理清故事情节,用不超过30个字概述故事。? ? 经过学生自学一番后,教师指导学生依次逐段齐读并归纳段意及全文故事。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边读边寻找背诵窍门 学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写几句我国古代描写征战生活的诗句。 2.搜集我国历史上其他爱国英雄的故事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学生乐于课后上网查找资料。 课外延伸,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读写兼练。
6.第一课时 总 结 ? 1.全诗内容归纳(来自各段) 2.文言词语积累? 1.课文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潮,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全面梳理课文内容,着重落实字句意思,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板书设计

??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 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由于第一节课要疏通文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难以在课堂内落实背诵。 二、古诗歌教学还是要精讲多读,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或自己朗读感悟,这种课堂适用于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基本信息
案例名称 《木兰诗》
科目 语文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主备教师
教材分析
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木兰诗》中的主人公木兰在国家受到外敌入侵的紧急关头,义无反顾,代父从军,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传颂千年的爱国英雄形象,至今仍然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北朝乐府民歌精练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但理性分析能力还比较弱。从文本中结合具体内容挖掘木兰的爱国爱家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还需要老师一一指导分析,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另外,民歌语言中的多种修辞,如复沓、互文等等学生也还比较陌生,教师要结合课文中实例讲透,让学生真正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当堂背诵诗歌; 2.学习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3.学会概括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再点拨讲解,达到领悟明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剖析文本中木兰爱国爱家向往和平劳动的思想品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教学难点:学习北朝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以及对木兰形象的准确把握。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讨论法、提问质疑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快捷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提高课堂效率。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2. 对句法的理解和对木兰形象的把握都离不开反复研读课文。因此教师不应作架空分析,要设计恰当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自读明确,教师及时点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复习导入? 点名背诵《木兰诗》? 学生或强记,或举手待查,思想马上集中到课堂? 督促课后自读,并将其注意力收回课堂?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 1.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相关信息。2.分组讨论问题答案。 ?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北朝乐府民歌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2.从课文中找出互文、复沓、排比、比喻、顶真和对偶句,反复读几遍,体会其表达效果。 3.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4.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理解文意后,再循着教师的质疑问题深入阅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互动讨论达到明确。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朗读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边读边寻找背诵窍门 学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写几句我国古代描写征战生活的诗句。 2.搜集我国历史上其他爱国英雄的故事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学生乐于课后上网查找资料。 课外延伸,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读写兼练。
6.第二课时 总 结 ? 1.木兰形象意义。 2.《木兰诗》主题思想。 3.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 1.木兰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的女儿。她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爱国爱家,不慕名利,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课文通过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归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传奇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忠孝两全的传统美德和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 全面梳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
板书设计
?? 木 兰诗 勤劳、孝顺、忠君爱国、刚毅 机智、勇敢、巾帼英雄 淡泊名利、向往和平劳动、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忌讳架空分析,一定要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多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教师点拨明确。 二、时间允许的话,课堂还可以就日本侵犯我国钓鱼岛主权一事延伸,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木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热情。



木兰诗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代父从军
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十年征战生活
回朝受赏和辞官不任
还乡团聚
比喻释疑




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归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传奇故事。

木兰形象:
巾帼英雄
娇美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