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阿长与《山海经》
第一课时
《鲁迅》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
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
导入新课
长妈妈讲故事塑像
导入新课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
作者作品
整体感知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作者作品
整体感知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示题为《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说处的时代的社会风貌。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作者作品
整体感知
《朝花夕拾》
作者作品
整体感知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想当前之事,便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反映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骇 疮疤 掳 诘问 孀 惧惮 玑
霹雳 震悚 懿 憎恶 颈 疚 矩
hài
lǔ
sǒng
shuāng
jié
pī
重点字词
整体感知
jī
dàn
chuāng
yì
zēng
jǐng
jiǔ
jǔ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解释下列词语
悚: 掳: 诘问:
惧惮: 郑重: 渴慕:
惶急: 烦琐: 空前:
疏懒: 粗拙:
磨难:
疮疤: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霹雳:
害怕。
把人抢走。
追问,责问。
害怕。
严肃认真。
非常思慕。
惊慌急迫。
繁杂琐碎。
前所未有。
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粗糙低劣。
重点字词
整体感知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又是如何的?重点写哪些事情?
初步感知
整体感知
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不佩服)
②限制我的行动(讨厌)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非常讨厌)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空前敬意)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重点
初步感知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
2.如何划分段落?
局部探究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文中找句子,分析阿长的形象。(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提示: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局部探究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局部探究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2.依照文中时间的顺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局部探究
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3.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局部探究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4.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总结拓展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怀着诚挚的感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实、热情,有着憨厚、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撼的原因。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总结
总结拓展
文中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遍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拓展
总结拓展
拓展
《山海经》插图
1.完成 “基础测试”部分。
2.想象阿长买《山海经》时的情景,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作业设计
长妈妈:无知可笑、愚昧落后、不拘小节;诚恳、热情、宽厚、善良
感 情: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上节课的作业同学们完成的如何?
导入新课
《山海经》插图
导入新课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试着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品味语言
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局部探究
品味语言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跌宕起伏。
局部探究
品味语言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1)传神的描写:①细节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描写。
(2)对比、映衬法。
(3)先抑后扬法。
局部探究
预设1: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
品味语言
局部探究
品味语言
局部探究
预设2: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品味语言
局部探究
预设3: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品味语言
局部探究
预设4: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学习写法
局部探究
参考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参考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学习写法
局部探究
参考C.先抑后扬法:课文开头先写她的诸多不好之处,后面表达对阿长的赞美,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学习写法
局部探究
总结拓展
再次研读课文,总结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特色等。
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大”字形的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总结拓展
(1)“切切察察”时,她“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
(2)夏天睡觉,在床中间摆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
总结拓展
本文中还有哪些细节描写特别形象生动?你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文章写法:欲扬先抑
人物写法: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映衬
语言特色:诙谐幽默,感情浓烈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