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日期 学科 物理 授课教师
课型 新课 课时 1 课题 杠杆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
2.理解力臂的概念,掌握用作图的方法寻找动力臂和阻力臂。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教学重点 1.识别杠杆,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利比概念的理解
项目及要求 项目一、阅读课本P76,了解什么是杠杆,根据杠杆的概念判断组内所给工具是否是杠杆,如果是,请你说明理由。项目二、利用生活实际或实验说明,杠杆的平衡受什么因素影响?项目三、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项目实施——交流展示——评价激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魔术:“隔空吊钩码”怎么回事呢?(头发丝)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是本节课的主角————杠杆。【项目设置一】阅读课本P76,了解什么是杠杆,根据杠杆的概念判断组内所给工具是否是杠杆,如果是,请你说明理由。 【指导调控】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硬棒、绕固定点转动、动力和阻力【归纳总结】 【项目设置二】利用生活实际或实验说明,杠杆的平衡受什么因素影响? 【归纳总结】影响杠杆的平衡的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指导调控】演示实验:固定阻力和阻力所在位置,右端用弹簧测力计施加拉力,使拉力的方向始终与圆相切(圆心在支点),三次实验发现力的大小相同。分析问题: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都在改变,但是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却相同,那么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什么? 【归纳总结】1.总结:说明影响杠杆平衡的除了力的大小外,不仅仅是力的方向或作用点,而是方向和作用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动力臂: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22.力臂的画法 力臂的画法:1、确定支点、动力和阻力2、虚线画出动力、阻力的作用线3、做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即为力臂 一找点、二画线、三做垂线段【项目设置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指导调控】 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自主完成】1.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什么是杠杆。【小组合作】1.尝试使用组内所给的工具,并依据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判断这些工具是否是杠杆。2.交流你的判断结果。【交流展示】 生1.使用羊角锤起钉子时,在手拉力的作用下,绕着与桌子接触的点转动,所以羊角锤是杠杆。(阻力是哪个力?)钉子对羊角锤的压力为阻力。生2:用镊子夹东西时,在手对它压力的作用下,绕着后面的点转动,手对它的压力是动力,物体对它的阻力是杠杆受的阻力,所以说是杠杆,(几个杠杆?)两个。生3:生活中的例子,用撬棒撬大石头时,在撬棒下方放小石块,人向下压时,撬棒会绕着与小石块接触的点转动,人对它的压力为动力,大石块的重力为阻力。(同意他的说法吗?)补充:大石块对杠杆的压力为阻力,因为动力和阻力都是对于杠杆作用的力,所以受力物体是杠杆。…… 列举生活中的杠杆:跷跷板、筷子、剪刀、天平、钓鱼竿…… 【自主完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利用生活实例或实验,说明杠杆的平衡的影响因素【交流展示】1. 玩跷跷板时,两个重力相当的人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而重的人和轻的人跷跷板向一个方向转动,说明杠杆的平衡与力的大小有关。2.玩跷跷板时,始终重的这边偏,但要是重力大的人向支点靠近,力的作用点离支点近时,可以又一次平衡。说明杠杆的平衡与力的作用点有关。3. 实验探究:(1)利用秤杆左边挂物体,右端弹簧测力计测出当杠杆平衡是力的大小,改变力的大小,杠杆不平衡,说明杠杆的平衡与力的大小有关。(2)保持方向向下,力的作用点远离支点,力变小才能使杠杆再次平衡,说明杠杆的平衡与力的作用点有关。(3)固定力的作用点,改变施加力的方向,发现力的大小改变,说明杠杆的平衡与力的方向有关。 【小组合作】思考交流:如图(3)所示,同时改变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但始终沿圆的切线方向,力的大小不变。请你分析分析原因吧! 【交流展示】生:第一个图,改变作用点,力离支点远了,杠杆再次平衡时,力变小了。第二个图,作用点不变,改变力的方向,由竖直位置向左偏时,力离支点近了,再次平衡时力的大小大了。前两个图,力的作用点或方向改变了,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就会改变,实际上是因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变了。最后一个图,方向和作用点都改变了,但是当力的方向总是与以支点为圆心的圆相切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变,则力的大小不变。 巩固练习: 学生展示作图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步骤:1、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静止,达到平衡状态。2、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3、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把F1、F2、l1、l2的数值填入表中。4、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5、分析数据的规律。 数据整理: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1 2 3 分析数据并总结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生展示数据并分析 思考:实验中,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
作业布置 课本课后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杠杆 一、杠杆: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二、杠杆的五要素支点: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
动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动力臂: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2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来验证正确的观点,有肋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较好,对教材的挖掘把握适中,注意了前后知识的照应。但对个别学生的引导不够,对“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强调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加以改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语言的严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