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null
《乐府诗集》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十五从军征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战争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导入新课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目标
乐府诗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中,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成《乐府诗集》(最为完备)。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推动了诗体的发展。
文体知识
汉朝时,北部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悲苦经历。
背景资料
松柏(bǎi) 冢(zhǒng)
累累(lěi) 狗窦(dòu)
雉(zhì)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
字音字形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坟墓
洞穴
回家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家乡。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墓坟众多。”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疏通文意
在路上
才
众多的样子
野鸡
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 旅葵。 舂谷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井台
沾湿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不知道送给谁一起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疏通文意
旅生,植物未
经播种而野生
同“贻”,送给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野葵,葵,一种蔬菜,嫩叶可以吃。
拿着
一会儿
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整体把握
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层次分明。请概况老兵的返乡经历和情感变化。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还有谁,盼望与亲人团聚(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满目荒凉)——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看)。
整体把握
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井台、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整体把握
齐读全诗,你认为最能概括老兵一生经历的是哪句?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相对照,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合作探究
老兵在回家路上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老兵心情喜悦、充满期盼。
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
合作探究
老兵满怀希望地返回家乡,他多么希望亲人早已在路旁迎接,老兵的愿望能否实现?
不能实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合作探究
老兵在回家路上,对家中景象可能进行了各种美好的想象,但他实际见到的景象是怎样的?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他实际见到的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荒凉破败的景象。
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的。
合作探究
回到家后,这位八十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1)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2)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3)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合作探究
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合作探究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合作探究
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作、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主人公是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合作探究
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合作探究
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回顾全诗想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有家的人变得无家可归,它让百姓饥寒交迫,尸骨遍野。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反映出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老兵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这首诗不仅写老兵一人的不幸,还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课堂小结
十五从军征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 心茫然
主旨: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罪恶,控诉战争,向往和平。
板书设计
积累写战争的诗,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人汉家。(李颀)
(3)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杜甫)
(5)烽火连三月,家书底万金。(杜甫)
(6)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抓住细节,将举目无亲、
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课堂检测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E.此诗与《采薇》同为战争题材的诗作,都表达了归途中急切、担优以及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B E
课堂检测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