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4课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其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解放大西南》《鹿衔草》《滇缅铁路祭》等。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作者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1977年,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照料小茅屋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到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景材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理解标题的含义。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记叙的顺序,理解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对善良、朴实等美好人性的歌颂,学习文中人物助人为乐的精神。
重点字注音
陡峭(dǒuqiào) 太阳寨(zhài)
露宿(lùsù) 竹篾(miè)
火塘(táng) 撵走(niǎn)
麂子(jǐ) 香气四溢(yì)
菌子(jùn) 修葺(qì)
驿路(yì) 恍惚(huǎnghū)
重点词语解释
【陡峭】 (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露宿】 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竹篾】 劈成薄片的竹条。
【火塘】 室内地上挖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
【麂子】 一种小型鹿类动物,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
【哈尼】 哈尼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几个州县。
【恍惚】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 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约莫】 大概。
【菌子】 指蘑菇。
【驿路】 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就文章的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或:你最想从文章的题目知道些什么)?
1.“驿路”指什么?(确切解释)
2.“梨花”指物还是指人?
如果指物:(驿路的)“梨花”是怎样的?
如果指人:(驿路的)“梨花”又是怎样的人?
3.“驿路梨花”的结构是怎样的?
4.这个题目的出处?以“驿路梨花”为题的意义?
自主探究
读完文章,解决了你的哪些疑问?
(即开头对文章的题目的思考)
那么,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
(即给文章分层,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1.写“我们”在深山中行走,在梨树林中发现小茅屋。
2.写小茅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3.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主人名叫梨花。
4.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5.最后点题点人。
速读课文,读后指出课文中写了哪些人?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列出他们的名字?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目的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指出上述人物依次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试填写下表)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目的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方便过路人
瑶族老人 送米、修葺小茅屋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方便过路人
哈尼小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姐姐学习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梨花)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
方便过路人
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上个月
几年前
十多年前
顺 叙
倒 叙
想一想,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
(解放军)
都是主人
快速浏览课文,小组讨论,试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中心。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神州人人学雷锋
梨花 洁白如雪
香气四溢
梨花姑娘 照料茅屋
方便路人
解 放 军 建造茅屋
梨 花 妹 照管茅屋
瑶族老人 送米、修葺茅屋
“我”和老余 修葺茅屋
雷锋
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助人
为乐
学习
雷锋
结构脉络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深处梨树林边一座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热情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写作特点
1.结构巧妙。
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料,顺叙之中又有插叙,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全文结构巧妙。在行文中扣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核心,多次巧设悬念,推动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2.以花喻人。
文中四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是因为它给人以希望,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第二次描写梨花,是以自然环境的优美烘托人物心情;第三次梦见梨花,是虚写,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洁白的梨花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第四次写梨花,花与人相映生辉,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
拓展阅读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选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一。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西京,即洛阳。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在诗中,他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一朝破灭。陆游认为,这胜利是宋代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人间洒下的雨露,此后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天下从此太平。写到这里,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课堂小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陡峭(qiào) 掩映(yǎn) 修葺(róng)
B.火塘(táng) 悠闲(yōu) 菌子(jùn)
C.撵走(niǎn) 简陋(lòu) 驿路(yì)
D.晶莹(yíng) 竹篾(miè) 麂子(jǐ)
【答案】A 【点拨】葺—qì。
2.对下列语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A.“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写出了瑶族老人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B.“老人严肃地说”中“严肃”表现了瑶族老人不苟言笑。
C.“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
D.“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