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4-06 22: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案
第二节 血管 修改内容
一、课题: 第二节 血管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2)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2、能力目标:(1)通过描述血管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3)通过阅读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1)体验生命,关爱生命(2)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的测定,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五、教学重点、难点: (1)动脉和静脉的区别(2)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六、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利用学生爱动有爱静的生理特点,本节教学通过学生小活动、观看图片、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用具: 图片 小黑板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导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通运输系统可以各种生活用品送往人们需要的地方,也可以将人们制造的各种生活垃圾运走。其实在我们人体内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类似的运输系统,能够把氧气和食物中的各种养料送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也能把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个系统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血液循环系统。那么,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回答: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过渡: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血管,比如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眼睛上的血丝等,但对于一个盲人来讲,他看不到血管,你有什么办法能够让他感受到血管的存在吗?学生思考、交流:有一些血管能够跳动,可以让盲人摸一摸。(二)自学提纲:指导学生开展活动:1.在哪儿能够找到“跳动的血管”?2. 什么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3.动脉和静脉是如何定义的?4. 动脉、静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如何?5. 从挂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6. 毛细血管的特点是什么?7.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交换物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人的脉搏是恒定不变的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变化? 发生怎样的变化?指导学生分析小资料,得出结论:影响脉搏变化的因素有:性别、年龄、运动状况、体质强弱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就可以通过“切脉”的方法为人诊断疾病,被称为是“医祖”的是谁?“切脉”的位置在哪里?学生阅读小资料:扁鹊 (三)典例解析: 1.有哪些方法区别动脉和静脉?探索、总结判断动脉和静脉的依据:一是看血液流动方向:动脉:离心或由主干流向分支、血流快静脉:向心或由分支流向主干、血流慢二是从结构上进行区分:动脉:管壁厚、管腔小、弹性大静脉: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2.你是如何理解“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这句话的?(毛细血管有哪些特点与物质交换功能相适应?)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的特点:1.数量多、分布广;2.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3.血流速度最慢。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阅读资料: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分组讨论:怎样预防心血管疾病? (四)、能力提升:1.在人体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血管是(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主动脉2.脉搏指的是 ( )A.心脏的搏动 B.血管的搏动 C.静脉的搏动 D.动脉的搏动3.中医“切脉”的部位一般在( )A.上臂肱动脉 B.上臂肱静脉 C.腕部桡动脉 D.腕部桡静脉4.手臂上的一条条“青筋”其实是指(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神经5.下列有关静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静脉管壁薄、弹性小 B.静脉里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C.静脉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D.静脉分布得都较浅6.下列各项中,哪项不是毛细血管有利于人体内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 )A.通常位于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 B.分布广、数量多、呈网状C.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D.管腔细、血流速度很慢7. 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的特点: , , 。八、板书设计:血 管一、脉搏 桡动脉二、血管的类型1.动脉:离心、由主干流向分支 2.静脉:向心、由分支流向主干 3.毛细血管: 数量多、分布广;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心脏
复习提问:1、人体内血管有哪几种? 2、如何在血流方向上区分动脉和静脉?
引入:血液要能在血管中流动还需要动力,其动力来自什么?
学生回答:来自心脏的搏动。
板书:二、心脏
对于心脏,我们并不陌生 ,那么它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挂图(或看彩图一),让学生说出心脏的位置与形状大小,并在自身胸部摸到心脏的位置,感受到心跳。请一位学生用语言说明。
1、 位置: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
2、 形状大小:形似桃,与各人拳头大小相似。
3、 功能:血液流动的动力。
过渡: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昼夜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那么,心脏的结构是如何适应这种生理功能的?
4、 心脏的结构
让学生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结构的演示实验及心脏的挂图、模型: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把此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结合书及彩图来观察实物,并对照心脏的立体模型观察,搞清楚心脏的结构。)
方法步骤:
一、 观察心脏的外形:
1. 辨别心脏的前后(正反面),确定心底和心尖的方向。
(心底朝向右后方,心尖朝向左前下方。)
2. 识别房室沟和室间沟:
(近心底处有一环形沟——房室沟,此沟为心脏外面心房与心室的分界。
心尖的右边有一沟叫室间沟。它是左右心室的分界。)
3.把心脏的正面朝上放好(室间沟自右往左);辨别心脏的上下左右。
4.捏一捏室间沟两侧的软硬,比较上下心壁的厚薄
(左侧比右侧硬,因为左侧肌肉发达,上比下厚)
5.结合挂图观察上、下腔静脉、肺静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的位置。
挂图或模型反馈心脏外形的观察结果
二、观察心脏的结构(已解剖好)
(有条件的学校先用录像演示心脏的解剖过程,再指导学生解剖心脏后再观察)
投影写好观察提纲:
1.掀开心壁,验证心壁的厚薄,观察四腔:(上为心房,下为心室)
2. 手指从心房往下伸,观察心房和心室是否相通,再摸两个心房之间及两心室之间是否相通
3. 将手指从心室往上捅,找到与心室相通的动脉及与心房相通的静脉。
4.一根红线从左心室的血管穿出来,再拿一根蓝线从右心室的血管穿出来,把心脏正面朝上放好。
反馈:(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上讲台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对心脏结构的观察结果)
教师提问:心脏的四腔是如何相通的?
学生回答:左右不通,而是上面的心房与下面的心室相通。
教师提问:与心房、心室相连的血管都是哪种血管?
学生回答:与心房相连的是静脉,与心室相连的是动脉。
教师出示挂图,给学生讲清与心脏四腔相连血管的具体名称,并请学生指出血流的方向。最后老师小结并板书: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瓣膜:
观察提纲:
4. 观察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房室瓣:从打开的口往里看,找到膜一样的结构,而且被绳拉在一起连在心室壁上。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5. 观察动脉瓣:把动脉管提起来,拉开看动脉管基部是否有兜,数一数有几个兜?想一想这些兜有什么作用?
反馈:学生回答:心脏中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一些兜状结构。
教师指出: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瓣膜在心脏中起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教师用不带针头的注射器依次向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肺静脉内注水,让学生观察水从何处流出来。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向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内注水,水都从肺动脉流出来,向肺静脉内注水,水从主动脉内流出来。
教师再从各种渠道分别向心脏灌水:从动脉向心室内注水,从心室向动脉方向注水,从心室向心房注水,从心房向心室方向注水,让学生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无论向心脏如何注水,水只能由心房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动脉,
总结:心脏内血液流动的方向: 静脉→心房 → 心室 → 动脉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这样?心脏中有什么结构阻止了水(血液)从动脉流向心室,由心室流向心房?根据此演示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心脏内的瓣膜可阻止血液倒流。
教师最后小结心脏中瓣膜的种类与功能
最后教师用顺口溜来总结心脏的结构:
上房下室向下通
左右房室不相通——有室间沟、房室沟
房连静脉室连动
静房室动不倒流——有动脉瓣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下课。
教学设计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