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化学:第12课时 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的应用(课件 59张ppt word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0年中考专题复习化学:第12课时 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的应用(课件 59张ppt word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2 17:28:39

文档简介

课件59张PPT。2020年浙江省中考科学专题复习课件化学 |第一部分 考点过关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1)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辨认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①基本反应类型特点两种或两种以上一种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续表)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化合物交换成分化合物②基本反应类型规律
在4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一定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是   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的反应是 ? 反应,一定没有单质参加和生成的反应是     反应。?
(2)知道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
一般情况下,若反应物中没有酸,则其他反应物皆可溶;生成物中一定有   、
   或   。置换置换复分解沉淀气体水放出热量吸收热量(2)化学能及能量的转化
①化学能:物质发生      时所释放的能量。?
②能量的转化:
如:化学能→热能→机械能
化学能→电能→光能【注意】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能量的变化,有些反应要从环境中吸收热量,有些则要放出热量。如氧化反应总是向环境放出热量;光合作用要吸收利用太阳能,在黑暗的环境里无法进行;呼吸作用一般是缓慢氧化的一种,也释放热量。化学变化3.燃烧和缓慢氧化
(1)列举说出缓慢氧化现象
缓慢氧化是进行速度慢、不易察觉,没有发光但有放热的一种氧化反应。如:
      、呼吸作用和        等。?
(2)列举剧烈氧化的现象
①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   发生的一种   、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如:       、     等。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败氧气发光放热木材的燃烧天然气的燃烧②爆炸:燃烧引起的爆炸是由于      或       在有限空间内达到     ,遇到    迅速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   ,气体体积
     造成的。爆炸     (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 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    (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③自燃:因缓慢氧化积聚热量使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不经点火而自发燃烧起来。易燃物粉尘可燃性气体不一定爆炸极限明火热急剧膨胀一定④燃烧、爆炸、自燃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但反应条件、剧烈程度、现象不同。图H12-1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4)列举火灾自救的一般方法
①发生火灾时,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然后报警求助。
②楼内失火时,要关好门窗,以降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
③发现因电造成失火时,应先切断电源。
④室内浓烟密布时,应匍匐在地上爬行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⑤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⑥打开窗户,在窗前呼叫求救。4.催化剂
知道催化剂的概念;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    ,而本身的   和     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工业上称触媒)。催化剂在反应中起的作用叫     。【注意】(1)催化剂具有选择性,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 (2)应抓住“一变两不变”来正确理解: ①能    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注意不要把其中的“改变”片面地理解为“加快”; 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    ;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    。速率质量化学性质催化作用改变不变不变5.质量守恒定律?
(1)描述质量守恒定律
①内容:     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验证:当有气体参加反应或反应后有气体生成时,该反应必须在    容器内进行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③使用范围
a.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     变化,不适用于     变化。?
b.质量守恒定律指“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等。
c.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填“能”或“不能”)计入“总和”中。参加化学等于生成密闭化学物理不能(2)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    、    、    均保持不变。简略记法“二变六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均不变。?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现象种类数目质量6.化学方程式
(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①可以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物质,该反应需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②体现出反应物的一种化学性质,生成物的一种制法。
③表现出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      和    比。?
④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分子个数质量(2)正确表述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书写原则
a.必须遵守      。?
b.必须遵循        。?
②书写步骤
a.将    的化学式写在左边,将    的化学式写在右边,中间用短线连接,并在短线上方注明      。?
b.在化学式的前边配上适当的数字使短线两边各    的个数相等,体现出
       ,然后将短线改为    。?
c.若反应中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应在该化学式右边注明“  ”或“  ”;如果反应物也有气体或不溶性固体,则无须注明。客观事实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原子质量守恒定律等号↑↓(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①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一般步骤
a.设未知数(用x或y等字母表示);
b.正确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配平),同时注意标“↑”或“↓”等;
c.计算出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和之比),写在化学方程式相应的化学式正下方;
d.有关物质的质量比下面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e.将有关的四个量列成比例式,并求出未知量;
f.简单地写出答案;
g.单位问题——若设未知量时是“设××未知量为x”,则求出未知量时一定要有单位,如x=25 g,且单位左右不能加括号。②解题常见的错误
a.未配平或分子式写错;
b.求质量比时,忘记化学式前的系数,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计算错误;
c.填错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d.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纯度;
e.同一物质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与质量上下不对齐;
f.比例式无法处理或计算错误。考点1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1.[2019·梧州]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炼锡方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SnO2+2C Sn+2CO↑,该反应属于 (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A2.[2019·金华]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组成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如图H12-2是处理汽车排放的某种有毒气体的微观模型,请回答:
(1)用模型表示方框中的微粒    。?
(2)该反应属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中的     。?化合反应图H12-2考点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C考点3 燃烧和缓慢氧化
4.[2019·山西]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 ℃。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多;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 
[解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与支持燃烧的物质接触。土星上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
-150 ℃。它没有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③燃烧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没有适宜的温度就不能燃烧;④氧气能支持氢气和甲烷燃烧,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则燃烧不能发生。5.[2018·聊城] 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C考点4 催化剂
6.[2019·衢州]如图H12-3为小科与妈妈在牛排馆用餐的对话,小科叙述中的“?”可能是 (  )
A.加热还原氧化铜反应时通入足量氢气
B.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C.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
D.将氧化钙转化成氢氧化钙时要加入水[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加速了蛋白质分解的木瓜蛋白酶是生物催化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加入的二氧化锰同样能加快反应速率,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图H12-37.小慧同学在一次实验中误把高锰酸钾当成了二氧化锰加入氯酸钾中,加热时,氯酸钾的分解速率明显加快。于是她惊奇地告诉同学小华:高锰酸钾也可以作为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小华同学经过思考后,认为小慧同学得出的结论不科学。
(1)小华的理由是?  。
(2)如何证明高锰酸钾不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
?。?
(3)高锰酸钾能加快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原因是? ?
?
  。未验证反应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单独加热KMnO4能产生O2,说明KMnO4不是催化剂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所以高锰酸钾能加快
氯酸钾分解的速率考点5 质量守恒定律
8.[2019·张家界]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4Ag+2H2S+O2 2X+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
A.S B.SO2
C.Ag2S D.SO3C9.[2019·徐州]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和丙两物质中的元素种类与丁元素种类不同
B.乙一定是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一定是7∶1
D.甲、丁一定都是单质C10.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H12-4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C图H12-4考点6 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11.[2019·上海]一定量甲烷(CH4)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 (  )
A.1∶1∶2 B.2∶1∶4
C.2∶3∶6 D.3∶1∶8 D12.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1.5 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完全反应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21.9 g固体物质。计算制得氧气多少克?21.9 g固体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
重点一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例1 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
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
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B重点二 燃烧的条件例2 [2019·嘉兴]烟头掉落、炉火忘关……,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火灾。如图H12-5是某型号的干粉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某种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当干粉灭火剂喷射到燃烧区,即能灭火。已知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 +CO2↑,请结合燃烧的条件,简述干粉灭火器
灭火的原理。图H12-5[答案]碳酸氢钠喷射到燃烧物上受热分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水汽化吸热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又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而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绝氧气,从而起到灭火的作用。【变式1】[2019·北京]用如图H12-6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60 ℃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 ℃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图H12-6[答案]D 
[解析]升温至60 ℃的过程中,白磷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对比①③,白磷在较低的温度下就能燃烧,红磷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②中的红磷被沙子覆盖,不能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红磷露置在空气中与氧气接触,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中的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无烟煤属于可燃物,实验过程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其着火点。重点三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例3 为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图H12-7中的实验能否证明MnO2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并说明理由:                        。?图H12-7不能;因为没有确认MnO2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例3 为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数据记录表如下:
实验二 从表格的设计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 ?
  。?MnO2质量的多少对H2O2分解的速率是否有影响【变式2】[2019·金华]某品牌加酶洗衣粉使用方法中提示:用温水浸泡。某科学兴趣小组对该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与水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每次实验所选的衣料、奶渍的量、洗衣粉的用量和用水量均相同。在不同水温条件下,测得这种加酶洗衣粉除去衣服上奶渍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有关数据判断,能正确表示温度对该酶催化效率影响的图像是(  )B图H12-8重点四 质量守恒定律例4 [2017·杭州]小金进行如图H12-9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m1、m2、m3、m4和V(实验中操作正确, O2的密度为ρ g/cm3)。图H12-9(1)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m1、m2、m3、m4、V和ρ之间应存在的等量关系为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m1+m2+m3-m4=ρV图H12-9例4 [2017·杭州]小金进行如图H12-9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用电子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m1、m2、m3、m4和V(实验中操作正确, O2的密度为ρ g/cm3)。图H12-9(3)每次实验结束后,小金在拆卸装置时总能闻到刺激性气味。他将加热后剩余固体中的MnO2分离并测量其质量,发现总小于加热前MnO2的质量。查阅资料后发现,一般认为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反应过程如下:未参加后续反应,导致部分锰元素以K2MnO4形式存在,故剩余固体中MnO2质
量小于加热前MnO2质量部分Cl2散失,【变式3】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嘶嘶”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锡的燃烧是   变化。?化学【变式3】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嘶嘶”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
(2)罗蒙诺索夫分析数据后发现,生成白色物质的质量m3=     ,于是提出了“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物的总质量”的观点。?m4-m2+m1【变式3】以下是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曾开展的实验:
①先用天平称取质量为m1的金属锡粉;
②将这些锡粉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完全燃烧,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2;
③打开容器,听到了空气进入容器发出的“嘶嘶”的声响,称量所得白色物质的质量为m3;
④把白色物质放回原容器里(容器中空气的组成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称量容器的总质量为m4。(3)后经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最终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解释该定律:? ?
 。 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
数、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重点五 化学方程式计算例5 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H12-10所示数据:
(1)生成CO2质量为   g。?
(2)求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图H12-102.2例5 牙膏中的摩擦剂可以增强牙膏对牙齿的摩擦作用和去污效果。已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是CaCO3和SiO2(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为了测定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通过实验测得如图H12-10所示数据:
(2)求摩擦剂中CaCO3的质量分数。图H12-10
1.[2016·杭州]中国科学院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高性能锂空气电池,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2Li+O2 Li2O2。已知锂元素在化合物中显+1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物锂是金属单质
B.该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C.Li2O2中氧元素显-2价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C2.[2018·绵阳]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 ℃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A3.已知FeCl3与CuCl2对H2O2分解都有催化作用,为测定并比较二者的催化效率,需要控制的条件包括 (  )
①实验温度  ②H2O2的浓度
③催化剂质量  ④FeCl3与CuCl2的颗粒大小
A.①②  B.②③ 
C.全部  D.①②④C4.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化学反应的快慢
B.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C.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D.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A5.[2019·兰州]工业中利用如下反应合成SO3:2SO2+O2 2SO3。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投入SO2、O2、SO3、V2O5四种物质,在不同时刻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丁物质一定是催化剂V2O5
B.参加反应的SO2分子、O2分子的个数比为2∶1
C.丙物质是O2
D.d=15D6.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小龙和他的同学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10 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H12-11所示。
(1)上述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图H12-116.66.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小龙和他的同学用足量的一氧化碳与10 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H12-11所示。
(2)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图H12-11
课时训练(十二) 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化学反应的应用
(限时:45分钟)
|基础过关|
1.[2018·本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B.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
C.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2.以下是四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HK12-1中不同的圆圈代表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置换反应的是(  )
图HK12-1
3.下列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
图HK12-2
4.[2019·南宁]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厨房煤气泄漏,立即开启排气扇通风换气
C.烧木柴时把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在森林大火蔓延线路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5.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共同点是 (  )
①都需要达到着火点 ②都发光 ③都很剧烈
④都属于氧化反应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只有④
6.某课外小组取某“红色”水,加入适量纳米二氧化钛,进行“污水变纯净水”的趣味实验。纳米二氧化钛是一种新型材料,在可见光下能促使有色物质降解为水和CO2。据此推测,纳米二氧化钛在污水处理中可作 (  )
A.吸附剂
B.絮凝剂
C.消毒剂
D.催化剂
7.[2019·镇江]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酸雨形成的原因:CO2+H2OH2CO3
B.证明铜的活动性大于银:Cu+2AgCl2Ag+CuCl2
C.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3H2O
D.超氧化钾(K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氧气:2KO2+CO2K2CO3+O2
8.某实验过程如下:取a g锡粉置于密闭容器中,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b g,煅烧使锡粉与O2充分反应;冷却后打开容器时发现有空气冲入,待容器内气体组成恢复到反应前,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c g;取出所有固体,称得固体为d g,则c等于 (  )
A.d+b+a B.d-b-a
C.d-b+a D.d+b-a
9.120 ℃时,取3 g有机物R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将其燃烧产物依次通过足量的浓硫酸和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最终浓硫酸增重1.8 g;澄清石灰水中产生10 g沉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R的化学式一定是CH2O
B.6 g R完全燃烧消耗氧气6.4 g
C.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85.7%
D.R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其质量比为6∶1
10.某同学为了测定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将60 g稀盐酸分3次加入盛有4 g该样品的烧杯中(样品中只有铁与稀盐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20
20
20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2.6
1.2
0.1
A.第1次和第2次产生氢气的质量不同
B.第2次和第3次剩余固体中均有铁
C.第3次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只有FeCl2
D.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7.5%
11.[2018·台州]19世纪初,电灯尚未发明,煤矿工人在矿井中只能借助煤油灯照明。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戴维灯(如图HK12-3)。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1)甲烷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是因为甲烷燃烧释放大量的      。?
(2)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燃矿井中的甲烷,原因是?  。
图HK12-3
12.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后,为了进一步探究二氧化锰的用量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小明用如图HK12-4所示装置, 以及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进行实验。老师对实验的建议:①每组实验氯酸钾用量可取4 g,二氧化锰质量不宜超过2 g;②实验设计4组。
图HK12-4
(1)结合老师建议,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①之后的其他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2)实验结束后, 小明回收了二氧化锰, 如果要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还需验证二氧化锰的
          保持不变。?
13.[2019·绍兴]材料一 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与原来金属相比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 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锢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 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大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图HK12-5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填序号)。?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走进重高|
1.[2019·温州]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HK12-6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图HK12-6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                  。?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作出简要解释:?  。?
2.[2019·宁波]为了比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某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号和2号,向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中滴入2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③观察2支试管内产生气泡的情况;
④2~3分钟后,将点燃的卫生棉分别放入2支试管内液面的上方,发现2号试管的卫生棉燃烧得更旺。
查阅资料获知:每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中Fe3+微粒数大约是每滴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微粒数的25万倍,FeCl3溶液中起催化作用的是Fe3+。
请回答:
(1)写出2号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判断该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快慢是根据         现象来实现的。?
(3)小明认为:上述实验中催化剂的种类和数量(微粒数)都不同,没有控制好变量,得出的结论不令人信服。小芳认为:过氧化氢酶的微粒数比Fe3+的微粒数少得多,再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更能说明酶的催化效率高,你认同
    (填“小明”或“小芳”)的观点。?
3.小林同学在做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称取2.4 g镁条在点燃的条件下与充足的空气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完毕后,称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小于4.0 g。?
提出问题 固体质量为什么会小于4.0 g呢?是否发生了其他反应呢?
查阅资料 镁在空气中燃烧时,除了镁与氧气反应外,还可发生反应:①2Mg+CO2C+2MgO;
②3Mg+N2Mg3N2。
猜想与假设 反应后固体质量小于4.0 g是由于发生反应    (填“①”或“②”)造成的,其理由是 
? ?? 。?
 图HK12-7
实验探究 根据初中化学所学知识,用图HK12-7所示装置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得到氮气(含少量稀有气体)。可燃物应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
A.木炭 B.红磷 C.硫粉
选择的理由是  。?
将点燃的镁条伸入所制得的氮气中,镁条在氮气中剧烈燃烧。
实验结论 2.4 g镁在空气中完全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小于4.0 g,是由于生成的产物是    的混合物所致。?
评价与反思 通过上述实验,小林对燃烧有了新的认识:  。?
4.在实验室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实验分析:称取试剂19.8 g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2 g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 g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图HK12-8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25
25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
75
100
a
150
172.8
197.8
(1)a的数值为    ,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   ? 。?
(2)b的数值为     。?
(3)计算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C 2.B 3.B 4.B 5.D 6.D
7.C 8.D 9.B 10.D
11.(1)热
(2)戴维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由于金属能够吸收热量并散发到空气中,使金属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12.(1)②取4 g的氯酸钾与0.5 g二氧化锰,均匀混合后加入试管中,连接好装置;③开始加热试管,用秒表记录量筒收集一定体积氧气的时间;④换用三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4 g氯酸钾,分别与1 g、1.5 g、2 g的二氧化锰均匀混合,用相同装置重复步骤②③;⑤比较实验记录的四次时间大小,判断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与二氧化锰用量的关系
(2)质量和化学性质
13.(1)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2)空气
(3)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ACD
走进重高
1.(1)小玻璃罩中蜡烛燃烧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在顶部聚积并逐渐下沉
(2)探究小玻璃罩内蜡烛燃烧对周围空气温度的影响
(3)大玻璃罩内蜡烛燃烧时,产生热的二氧化碳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而从周围下沉,导致玻璃罩底部二氧化碳积聚并逐渐上升,所以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
2.(1)2H2O22H2O+O2↑
(2)观察卫生棉的燃烧情况 (3)小芳
3.2Mg+O22MgO
猜想与假设 ②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2.4 g镁与氧气完全反应产生MgO为4.0 g,2.4 g镁与二氧化碳完全反应产生4.0 g的氧化镁和0.6 g的碳,而2.4 g镁与氮气完全反应产生3.33 g的Mg3N2,空气中氮气的含量大,因此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小于4.0 g
实验探究 B
只有红磷和氧气反应不产生新的气体
实验结论 氧化镁和氮化镁
评价与反思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氮气也能够支持燃烧等)
4.(1)125 滴加盐酸至100 g时,开始有CO2生成,证明有CaCO3存在 (2)2.2
(3)解:设参加反应的CaCO3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 g
10044=x2.2 g x=5 g
Ca(OH)2的质量为19.8 g-5 g=14.8 g。
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4.8 g19.8 g×100%≈74.7%。
答: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