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三课时)导学案+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三课时)导学案+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3 17:38:32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至今记得美女蛇的传说,寿镜吾老先生,今天我们随着《社戏》再一次走近鲁迅,去感受儿时的快乐。1 社 戏第一课时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
2.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初步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容于融于作品中。归 省( ) 行 辈( )
惮 ( ) 絮 叨( )
怠 慢( ) 撺 掇( )
凫 水( ) 潺 ( )
歌 吹( ) 蕴 藻( )
家 眷( ) 皎 洁( )
漂 渺( ) 纠 葛( ) xǐngdàndàifúchuījuànpiāo miǎohángxù daocuān duochányùn zǎojiǎojiū gé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居住区域。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结构。线索:社戏。1)盼看社戏。(1-4节)
2)到赵庄看社戏。(5-30节)
3)怀念社戏。(31-40节)打开电子书,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第一部分文本细读
“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亲归省平桥村小住的?(可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因而能够看到“春赛”的社戏,吃到罗汉豆。思考: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归纳总结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 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巩固拓展1.给加点的字注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纠葛:jiū gé
怠慢:dài 潺潺:chán 漂渺:piāo miǎo
蕴藻:wēn 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3.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 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归航偷豆 六一送豆预习指导学习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谢谢大家!再见。课件21张PPT。1 社 戏第三课时1.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2.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3. 体味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检查复习:背诵课文第11、12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检查复习:背诵课文第22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写看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怎样刻画“六一公公”的?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大碗罗汉豆来。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 作用:深化主题。第三部分文本细读六一公公的性格(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淳朴、好客 (4)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讨论:我们把文章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提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我”却有这种感觉?)明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体现了“我”与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来,当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因此,“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讨论:“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这段生活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探究,梳理详略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A.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情节顺序是:G、F、C、B、A、D、E
详写的是: A、B、C、D
略写的是: E、F、G情节把握: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随母归省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看社戏前的波折
月夜出航/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详略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船头看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归纳总结1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景 美人 美生活美情意美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特色:选材有详有略 详写去看社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去看社戏的全过程中,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也不多,作者用了不少笔墨写农村小朋友的活动和景物,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因为我怀念的并不是看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过程中与农家小朋友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家的自由生活,“社戏”只是一条线索,在课文中起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但课文略写的部分又是必不可少的,如课文开头三段虽然没有写到社戏,但却为对社戏的盼望作了很好的铺垫,展现了去看社戏的环境;最后写看社戏后的余波,突出对社戏的怀念,使得文章余味无穷。积累拓展一、阅读电子课本,完成课后练习4题。(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阅读电子课本,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思?给加黑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 行(háng )辈 泊( bó ) 弥(mí )散 旺相(xiàng) 中(zhòng)状元 潺潺( chán ) 凫(fú )水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家探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絮叨:来回地说。
依稀:隐约,不清晰。
弥散:弥漫消散。
凫水:游泳。解释下列词语谢谢大家!再见。课件27张PPT。1 社 戏第二课时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第二部分文本细读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抄写下来)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赵庄看社戏(14—21)深夜归航(22—30)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

戏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二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看社戏的波折(4—9)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赵庄看社戏(14—21)深夜归航(22—30)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生活的怀
念,特别
是对农家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眷恋。掌握全文的结构层次并抄写下来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
②不准和别人去;
③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②与我同去;
③保证不出事。思考: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4-9节)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善解人意、通达聪慧的品德,也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扣人心弦。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点磕退后上前架 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作者抓住哪些动词描写他们开船的,有何作用?(10--13节) 阅读10~13段,思考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当堂背诵并默写)月夜行船视 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嗅 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 觉:感 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现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思考: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当堂背诵课本第11、12段,默写。 阅读14~21段,,讨论: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
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四是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侧面描写)既然戏不好看,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明确:偷罗汉豆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第22节,回望戏台的这一段描写,有何作用呢?(当堂背诵并默写) 朗读22~23段,思考: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物美,船快。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读这一段话,体会其作用?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小 结分角色朗读24~30段,讨论:写偷豆要表现什么。第三部分文本细读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优秀品格。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 ”出了欢乐。文章描写偷豆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双喜的性格(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聪 明(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考虑事情周到(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考虑事情周到做事有始有终(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反应灵敏桂生:机灵勤快。(例:托桂生买豆浆,去了一刻没买到,他立即想到再去舀水给“我”解渴。)
阿发:纯朴、无私、憨厚。(例:阿发先说“且慢”,观察过后,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足见其细心、无私、纯朴、憨厚可爱。)桂生和阿发的性格 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总结:这一部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在赵庄看戏,看戏后月夜归航,偷豆四个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朋友天真活泼,机灵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可爱性格。其中关于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的景物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完成《社戏》导学案第三课时。
默写第22段。谢谢大家!再见。1《社戏》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结构。
2.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初步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一.预习检查
课前根据电子课本,你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能给下列加点字写出拼音吗?
归省: 行辈: 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二.新知研习
1.本文的标题叫《社戏》,你能说出“社戏”是什么吗?
2.对于本文的作者鲁迅,你了解多少呢?
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的线索是:
(1)
(2)
(3)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明确:
(2)“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亲归省平桥村小住的?可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回答。
明确:

(3)学生阅读文章(1—3节),思考: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怎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明确:
(4)“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6.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四、巩固拓展
1.阅读电子课本(已发到群里)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月夜行船

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预习指导
学习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社戏》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 体味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习过程:
一、新知研习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写看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怎样刻画“六一公公”的?
2.讨论:我们把文章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提示: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我”却有这种感觉?)
4.讨论:“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A.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情节顺序是: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二、积累拓展
(一)阅读电子课本,完成课后练习四题(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二)阅读电子课本,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
《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思?
三、综合训练
(一)给加黑的字注音。
归省( ) 行( )辈 泊( ) 弥( )散
着旺相( ) 中( )状元 潺潺( ) 凫( )水
(二)解释下列词语。
归省: 撺掇: 絮叨
依稀: 弥散: 凫水:
(三)填空题:
1.在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动词。
三四人径奔船尾, 了篙, 退几丈, 转船头, 起橹, 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2.选词填空
(1)那时我的祖母 还康健, 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 夏 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所以 但 因为 虽然 因此)
(2)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因为、但、但是、却、虽然)
(3)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句子中省略了的词语补充出来。
于是 架起两支橹,一支 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 ,有嚷的 ,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四)阅读理解
茶灯
1茶灯的乡村的文化气息,随着新年的渐近,各路戏家的相继露面,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
2茶灯、龙灯、木偶戏、半班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戏曲节目。当人们忙着采购年货时,另一批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些传统曲目的排练。茶灯也许是我们这里特有的剧种吧!这种用方言唱出来的戏曲,非常具有地方特色,老人孩子爱的就是那么一种情趣。《少妹子》中可爱多情的“少妹子”和风趣幽默的“米筒哥哥”,《采茶戏》中勤劳善良的赣南采茶妹,都风情万种,贴近老百姓生活,让老百姓觉得可亲可爱。
  3茶灯并不是灯,它不同于元宵热闹时的各种花灯。但是,这种以灯命名的乡村戏曲确是必有“茶灯”才配得上这称号的。茶灯演出班是自发组成,班主往往是一个年纪稍大的老演员担任,既任导演又任演员,带着三两个小伙子、三五个大姑娘,再雇上两个唢呐手,一个鼓手,一个敲磬子的,一个拍钹的,就组成了一个茶灯班子。白天排练,晚上演出。
  4茶灯组很讲究规矩,演出前的三五天,必定要派一个人到各村去发“帖子”,“帖子”上注明什么时候的几时几刻来演出,详细的还注明演出曲目,班主是谁,主要演员有哪些。有些茶灯班子年年来演,演出村村落落的交情了,连送“帖子”的能沾了光,临走时能喝上几碗自酿的米酒。
5演茶灯其实真的很辛苦,一个晚上有时演上十几场,走村串户的。只要“帖子”上标明了戏团是哪天几点钟到,哪怕是遇上雨雪天,也风雨无阻。当半夜里听到“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当当当”的磬子声和热闹脆亮的唢呐声时,大人小孩们便再也不贪恋被窝的温暖,一骨碌爬起,迅速把衣服套上,把门“砰”一关就赶着去看了。
6祠堂里早已灯火通明,大大的蜡烛点起,全场挤得密不透风,穿着大红客家礼服的班主先向祠堂正前方的神位鞠躬行礼,然后开始拖长声音唱道:
  “茶灯迎春闹连连,
  风调雨顺又是太平年!”
 7 “嘿哟(是啊)~~~~”在几个苍老的声音的带领下,整个厅堂的应和声整齐而响亮。
 8 “今年茶灯舞得好哟喂,
  五物里格丰登笑呀笑开颜!”
  9“嘿哟,嘿哟~~~~”
  “茶灯迎春闹台台,
  男女老少人人乐开怀!
  今年茶灯舞得好哟喂,
  健康里格长寿幸福来!”
  “嘿哟,嘿哟~~~~~”
  今年茶灯舞得好哟喂,
  新春佳节到处喜呀喜洋洋,
  荣华富贵里格万呀万年长!”
  “嘿哟,嘿哟~~~”
 10 鞭炮声又一次雄壮地响起,唢呐声起劲地吹,锣鼓咚咚地敲,钹儿、磬儿闹得欢。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的情绪无不被调动得高昂起来。
  11当二胡悠扬的曲调响起,伴着脆亮亮的唢呐伴奏声,化着浓妆的茶妹子婀娜地扭着腰肢上场了,有时候嗓子唱哑了,也没有人责怪,相反,观众自发地帮唱起来,茶妹子扭得更起劲了,观众帮唱得愈发响亮了。
 12 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再看不见了。最后一次看茶灯,是在十年前,当我远远地站在稀稀疏疏的人群之外,听见了熟悉的唱腔,心里翻滚起儿时逐渐远去的记忆:雨雪中,一群孩子正跟在敲锣打鼓的队伍后边,挤在密密的人群中,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唱着相同的剧目。
13随着文化娱乐节目的宣传渠道不断拓宽,人们对传统的“土剧目”早已不感兴趣,对妹子的浓妆重彩不再欣赏,花灯和龙灯、木偶戏、半班一样,拥有的观众除了好奇的小孩和怀旧的老人外,能欣赏和理解它们的人越来越少了。偶尔有茶灯来了,人们也只是敷衍敷衍,包个红包,放串鞭炮,点上香烛,在小小的庭院里粗粗糙糙地舞弄舞弄,权当是新年佳节讨个吉利,吉祥话的应和依旧,由衷的喝彩不再。这多少让看客们和茶妹子们觉得无奈而无趣。
14当电视上鲜活的龙和狮子舞得正欢,电视前不知是谁说道:“好多年都没看过龙灯和茶灯了……”
15那渐远的茶灯,那渐远的茶妹子,也许,已经成为了永远的历史回忆。
①.什么是“茶灯”?整体感知全文,试对“茶灯”一词作出简明的解释。
茶灯是:

②.请概括文章有十一段分别写了有关“茶灯”的哪些内容。


③.第(5)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④.文章在叙写“茶灯”的过程中,不少语句折射出乡村淳朴的民风民情,请从文中列举一例。


⑤..结尾句“那渐远的茶灯,那渐远的茶妹子,也许,已经成了永远的历史回忆”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品味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一、新知研习
1.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明确:一层 :
二层:
三层:
四层:
2.请让学生浏览课文5—9节,思考: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3.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动词进行详细地描写,以突出小伙伴去看戏时的心情的?(从文中找出)
明确:
4.齐读、自由朗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11—13节,并要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像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思考:
A.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B.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好看。原因是:
6.既然戏不好看,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些什么呢?
明确: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明确:

8.偷吃罗汉豆,刻画了哪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结合电子课本详细回答)
明确:
桂生:
双喜:


阿发:

五、巩固拓展
1、文章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当堂背诵并默写第11节。(先预习也可提前背诵)
作业
1、预习第三部分内容,并思考作者真的是怀念“社戏”吗?
2、完成《社戏》导学案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