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34张ppt+4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34张ppt+4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13 07:43:27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959年,后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训即位,年方7岁。
  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引军北上,行至陈桥驿,赵匡胤的胞弟赵匡义(后为宋太宗)和赵普授意众将士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率军回开封后,逼恭帝柴宗训禅位,夺取了政权,改国号为宋,建立了赵家王朝。引入新课学习目标 1.了解北宋的建立。
2. 掌握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措施和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宋朝的建立 宋太祖赵匡胤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宋太祖
政权:宋 (史称北宋)
都城:开封(东京)
方式:兵变武功很高大上:太祖长拳应源于赵匡胤祖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赵匡胤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宋太祖赵匡胤太祖轶事 文采一般般: 在《庚溪诗话》中记载,赵匡胤在没当皇帝之前,曾经写了一首关于太阳的诗: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上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赵匡胤作为唐末
五代十国混战局
面的终结者和宋
朝的开拓者,是
中国历史上一个
承前启后的重要
人物。他具有完
美的人格魅力:
心地清正,嫉恶
如仇,宽仁大度,
虚怀若谷,好学
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太祖轶事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
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相关史实南唐后主李煜 宋太祖赵匡胤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统一全国。3、中央集权的加强观察五代十国部分政权更迭时间表
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结论: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宋太祖同学那么聪明,不知想了多少夜晚,想出了一个万全之计。于是他把兵权、相权和地方的行政权和财权都牢牢的控制到了自己的手里。
首先下手的便是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
他自己本身也是通过兵变成了皇帝,从内心深怕自己身边的将领和地方官也会通过政变夺走他的帝位。
加强中央集权。目的:答:原因:相关史事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宋太祖是什么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呢?1.军事方面(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2)控制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4)定期换防。2.政治方面:在中央
目的: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
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我真心不愿意!副宰相们我们一起帮你分担哦!2.政治方面:在地方
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某知州 某通判 某转运使你来监督我,他来收财赋,我能干点啥呢?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答:职权:通判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的副官,与知州共同掌管户口、钱粮、赋役和诉讼等行政事务,并且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作用:分化了知州的权力,与知州形成制衡。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电视剧中的宋太祖:赵匡胤们!我们都很高兴!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形成: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2.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原因: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表现:
1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我们是个摆设?!真悲剧!2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改革科举制的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材料研读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答:宋朝为了防止武将跋扈,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地位高,待遇丰厚,掌握军政大权;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地位和待遇都比较低。重武轻文的影响:
积极影响: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2、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3、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冗兵,冗官,冗费;两积”。军队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低;财政支出增加。大量取士,当官待遇好。唐代每届取进士三四十人,宋朝动辄四五百人。宋初内外官不过三、五千员,到宋真宗景德年间就增到一万多;而在宋仁宗皇佑年间,激增为两万多员;
北宋募兵制。当兵有饭吃。宋太祖认为,募兵的一大作用就是把那些失业破产、游手好闲、危害乡里的各色百姓编制到军队中,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使流民减少,社会自然趋于稳定。每到各地出现灾害,地方官员便大肆招募流民从军,。宋太祖时养兵二十二万,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增至一百二十五万。材料研读课堂小结课后活动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指的是:行政、财政和军队。
措施: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行任期制,并设置通判加以制衡;掌握地方部分税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将地方精兵收编到中央。课后活动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 √ × 宋太祖设通判来制衡知州。武将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AC基础巩固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宗??B、宋徽宗?C、宋钦宗??D、宋高宗?
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
?C、武将专权制???D、宰相制度?ABB基础巩固7、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
8、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基础巩固CAD巩固提升1.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答:西汉和唐朝是通过农民起义建立的,而北宋是通过兵变建立的。
2.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答: 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而且升迁迅速。
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字分别叫什么????
名字:李世民 赵匡胤
(2)唐宗宋祖两位相同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