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中考复习科学(讲解+作业本) - 第36课时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课件 23+58张ppt 2份word)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浙江省中考复习科学(讲解+作业本) - 第36课时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课件 23+58张ppt 2份word)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13 11:09:22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第三篇 物质科学(二)第36课时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
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
考点1 知道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________转变为_______,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给动、植物利用,同时又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燃料燃烧等方式释放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光合作用有机物考点2 知道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 和物质的
等而减少,但又随着植物的 而增加,
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___。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燃料燃烧;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
④其他氧化反应(如:生锈、食物腐败)。呼吸燃烧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1.(2018·潍坊)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A2.大量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控制大气中CO2含量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 。大气中部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出来。适合“捕捉”CO2的溶液有 。(写出一种)光合作用CO2+H2O===H2CO3NaOH溶液(合理即可)(3)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的屋顶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 。
(4)假定一台空调使用时的平均功率为2千瓦,我们每天少使用空调1小时,据表计算,一个月(以30天计)可减少CO2排放 千克。植物的蒸腾作用(合理即可)57.6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考点3 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1.金属→______________→碱,如:Ca→CaO→Ca(OH)2
2.非金属→______________→酸,如:C→CO2→H2CO3。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3.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注意:(1)极少数非金属
氧化物不与碱起反应,
如CO等。
(2)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
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
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3)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
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物质的可能制法。3.(2019·金华、义乌、丽水)A、B、C为初中科学常见的三种无机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C是气体,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B所属的物质类别和组成元素都相同,则A→B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MnO2(2)若A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与B属于不同物质类别,B和C属于同种物质类别,A、B、C三种物质都含有相同的元素,则C可能的物质类别是 .
。 酸或碱或盐4.如图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 (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
。H2H2SO4+CuO===CuSO4+H2O(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三者的大小关系为 。mA=mB>mC

高频点1 物质的转化与制备
★例1 (2019·昆明)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A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B、C、D,常温下C和D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其中C可用于灭火,E在空气中的含量居第二位。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CH4
B.E→B、E→C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E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
D.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为CO2+C===2CO高温B【解析】A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故A是甲烷,A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B、C、D,则是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常温下C和D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其中C可用于灭火,故C是二氧化碳,D是一氧化碳,B是水,E在空气中的含量居第二位,故E是氧气,带入框图,推断合理;A.A是甲烷,正确;B.E→B、E→C不一定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错误;C.E是氧气,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正确;D.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为CO2+C===2CO,正确;故选B。高温1.(2019·台州)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不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有①②
B.实现③转化,可通至氯化钠溶液
C.实现⑤转化,可加入碳酸钙粉末
D.实现⑥转化,可加入氢氧化钾溶液A高频点2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例2 (2019·济宁)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Cl-、CO、SO、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Mg2+和Cl-Na+(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 .
.
。 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和CO,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解析】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Mg2+,不含Fe3+;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SO和CO;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Cl-。★2. 某钠盐溶液中含有Cl-、OH-、CO三种阴离子,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利用下面的试剂与操作就可将溶液中的三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③②①②④    D.④②③②①B【解析】检验氯离子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氢氧根离子可用硝酸镁溶液;检验碳酸根离子可用硝酸钡溶液;由于碳酸根离子能与硝酸银溶液、硝酸镁溶液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银沉淀和碳酸镁沉淀,故要先检验碳酸根离子,再检验氢氧根离子、氯离子,由于氢氧根离子与银离子结合成的氢氧化银极不稳定,故要先检验氢氧根离子。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可先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过滤,向滤液中滴加Mg(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氢氧根离子;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氯离子;故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④②①②③。故选B。高频点3 物质的鉴别
★例3 (2018·陕西)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氯化钾、氢氧化钠、硝酸钠和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 性质得出该结论的。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法不能确定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
(2)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Ag2SO4微溶于水)物理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以上实验,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

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 .
。2NaOH+CuSO4===Cu(OH)2↓+Na2SO4NaNO3或硝酸钠排除SO42-的干扰(合理答案即可)【解析】(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得出该结论的;(2)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 === Cu(OH)2↓+Na2SO4;②由白色粉末加足量水,过滤得到蓝色沉淀、滤液A可知,原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向滤液A中加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和滤液B可知,将硫酸根离子反应完;再向滤液B中加AgNO3溶液得到白色沉淀可知,原白色固体中含有氯化钾。故通过以上实验,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NaNO3(或硝酸钠);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排除SO42-的干扰。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白色沉淀A与稀
盐酸反应的化学反
应方程式为
。BaCO3+2HCl===BaCl2+H2O+CO2↑(2)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填化学式)组成的。CaCO3BaCl2和Na2CO3【提醒】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还原铜的氧化物实验的注意事项,物质组成的确定方法等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实验的学习,有利于解答。★例4 (2018·扬州)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
增重4.4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B【解析】A.装置A中的反应是CuO+CO===Cu+CO2,Cu2O+CO===2Cu+CO2,反应中没有生成水,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CO2,错误;B.一氧化碳是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排尽玻璃管中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正确。C.由题意可知装置B增重4.4g,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4.4g× =1.6g,铜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2∶1,所以确定该固体为高温高温Cu2O或Cu和CuO的混合物或Cu2O、Cu和CuO的混合物,错误;D.若缺少装置C,装置B增重的质量偏大,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低,错误。故选B。 【提醒】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硫酸钾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例5 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钾、氯化钾、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小王同学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可能有氯化钾
②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③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一定没有碳酸钠
④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3种情况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B【解析】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硫酸钾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①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钾,故正确;②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可能含有硫酸钠、硫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故错误;③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一定没有碳酸钠,故正确;④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硫酸钠,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氯化钾,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硫酸钠、氯化钾6种情况,故错误。故选B。例6 (2018·杭州)碱式碳酸锌[Znx(OH)y(CO3)z]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Znx(OH)y(CO3)z→ ZnO+CO2↑+H2O(x、y、z为正整数)。小金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燃烧(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 。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填“200”、“300”或“1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吸收反应生成的CO2300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 .
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小金取54.7g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放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g。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 .
。 一段时间,A装置中的长导管管口不再有气泡冒出5∶6∶2
(友情提示:本栏目建议午休时间完成)
1.(2018·嘉兴、舟山)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
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D2.(2019·百色)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HgO→Hg     B.NaNO3→NaCl
C.K2CO3→BaCO3     D.P→P2O5B3.(2019·深圳)关系图中“-”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放出热量
B.反应②所得溶液可呈中性
C.反应③可得NaOH
D.不能将图中稀盐酸换
为稀H2SO4D4.(2019·杭州)有一种在古籍里称为鋈的银白色铜合金,是古代云南、四川地区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炼制时需要黑铜矿(主要成分是CuO)、硫化镍矿(主要成分是Ni2S3)等多种矿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鋈属于金属材料    
B.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能全部溶解
C.Ni2S3中镍元素呈+3价    
D.黑铜矿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B5.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无色溶液B的溶质是硝酸钙
B.原溶液中的杂质一定是氯化钙
C.原溶液中的杂质可能由三种物质组成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C6.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铁、氢气、氧化铜、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铜。它们进行击鼓传花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花束能从A传到G。其中A的固体俗称干冰。
请回答:
(1)氢氧化钠应放在位置____上。第6题图B(2)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类型为 反应。上述物质除了发生从A到G的
化学反应外,常温下还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_。
(3)当G换成另一个同类别物质时就能将花传回起点
A,它是____(写名称)。CuCl2+Fe===FeCl2+Cu置换B与E碳7.(2019·湖州)图中的a、b、c、d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c中含有三种元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
(1)c的化学式是 。NaOH(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c与d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Fe+2HCl===FeCl2+H2↑复分解反应8.(2018·衢州)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
(1)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氨气分子在运动。
(2)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
=====2N2+6H2O,把图乙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试管B中白色棉花变红点燃【答案】如图
★9.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NO3)2、Na2SO4、Na2CO3、NaNO3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了确定其组成,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如表实验:
(1)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 ;
(2)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
。二氧化碳样品中一定有Ba(NO3)2、Na2CO3,一定没有Na2SO4,可能有NaNO3【解析】根据“取样品加入足量水,充分振荡,静置”,“有白色沉淀产生”,则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钡、硫酸钡;根据“过滤后,往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因此推测沉淀为碳酸钡,无硫酸钡,因为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则推测样品中一定有Ba(NO3)2、Na2CO3,一定没有Na2SO4,可能有NaNO3。10.(2019·嘉兴)小明发现某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袋,上面标有“成分:生石灰、铁粉;作用:防潮、防氧化”等字样。他想了解袋内粉末是否已失效,取少量粉末在水中充分溶解,滴入无色酚酞发现不变色。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常温下铁在空气中不能反应生成Fe3O4和FeO。于是对粉末成分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CaCO3和Fe;
猜想二:可能是CaCO3和Fe2O3;
猜想三:可能是 。CaCO3、Fe2O3、Fe【实验设计】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与分析】
(1)向A装置中加入稀盐酸,B装置中出现浑浊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CaCO3。
(2)若粉末中含有Fe,装置E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无水硫酸铜变蓝色【评价与反思】
上述实验中,如果将E装置去掉,是否还能验证粉末中含有Fe,请说明理由: .
。 能,因为仍能够通过D中的CuO的颜色变化来判断11.(2018·嘉兴、舟山)洁厕灵是常用的陶瓷清洗液,小彭同学对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研究。
(1)查阅资料得知:洁厕灵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通过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来测定,其他成分均不参与反应。请完成HCl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l+NaHCO3===NaCl+ +CO2↑。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滴管和 。
(3)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克该品牌的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H2O量筒、玻璃棒中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试分析计算下列问题:
①第一次实验时,所加NaHCO3溶液中溶质质量是多少克?
②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答案】①CO2的质量:100克+40克-138.9克=1.1克
设第一次反应中,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HCl+NaHCO3===NaCl+H2O+CO2↑
   84     44
   x     1.1克
x=2.1克
答:第一次反应中,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1克。
②CO2的质量:100克+160克-255.6克=4.4克
设该洁厕灵中HCl的质量为y
HCl+NaHCO3===NaCl+H2O+CO2↑
36.5     44
y     4.4克 y=3.65克
HCl%= ×100%=3.65%
答: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为3.65%。第36课时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
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给动、植物利用,同时又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燃料燃烧等方式释放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__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__等而减少,但又随着植物的__________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燃料燃烧;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④其他氧化反应(如:生锈、食物腐败)。
1.(2018·潍坊)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二中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2.大量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得到公认。控制大气中CO2含量刻不容缓。
(1)在自然界碳循环中,大气中CO2被消耗转化为有机物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大气中部分CO2会溶解于水,导致海水酸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提出用某些溶液来吸收CO2,从而将CO2从工业尾气中“捕捉”出来。适合“捕捉”CO2的溶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
(3)一些城市在大型建筑的屋顶种植当地草类、花卉等植物,并配置相应的传感器与灌溉技术来降温,从而减少空调使用。这种“绿色屋顶”可以降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假定一台空调使用时的平均功率为2千瓦,我们每天少使用空调1小时,据表计算,一个月(以30天计)可减少CO2排放________千克。
项目
使用量
CO2的排放量(千克)
家庭用水(米3)
1
0.93
家庭用电(千瓦时)
1
0.96
家用天然气(米3)
1
2.77
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考点3 说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说明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1.金属→___________→碱,如:Ca→CaO→Ca(OH)2。
2.非金属→___________→酸,如:C→CO2→H2CO3。
3.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注意:(1)极少数非金属氧化物不与碱起反应,如CO等。
(2)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3)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物质的可能制法。
3.(2019·金华、义乌、丽水)A、B、C为初中科学常见的三种无机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C是气体,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B所属的物质类别和组成元素都相同,则A→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与B属于不同物质类别,B和C属于同种物质类别,A、B、C三种物质都含有相同的元素,则C可能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为铜片A的系列变化,据图回答问题:
(1)若方法1中的X物质为常见气体,且发生置换反应,则X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方法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铜片A、铜片B、铜片C的质量分别为mA、mB、mC。其中方法1和方法2均完全反应。则mA、mB、mC三者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昆明)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A在空气中不完全燃烧生成B、C、D,常温下C和D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其中C可用于灭火,E在空气中的含量居第二位。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CH4
B.E→B、E→C只能通过化合反应实现
C.E是由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
D.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为CO2+C2CO
1.(2019·台州)如图,给出了三种物质可能存在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的物质性质及化学变化规律,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不能一步实现转化的有①②
B.实现③转化,可通至氯化钠溶液
C.实现⑤转化,可加入碳酸钙粉末
D.实现⑥转化,可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2019·济宁)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Cl-、CO、SO、Na+、Mg2+、Fe3+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请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钠盐溶液中含有Cl-、OH-、CO三种阴离子,仅用一份样品溶液,利用下面的试剂与操作就可将溶液中的三种阴离子依次检验出来,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
①滴加Mg(NO3)2溶液 ②过滤 ③滴加AgNO3溶液
④滴加Ba(NO3)2溶液
                                                    
A.①②④②③ B.④②①②③
C.③②①②④ D.④②③②①

 (2018·陕西)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氯化钾、氢氧化钠、硝酸钠和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__________性质得出该结论的。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法不能确定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
(2)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Ag2SO4微溶于水)
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以上实验,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白色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________。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组成的。
【提醒】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还原铜的氧化物实验的注意事项,物质组成的确定方法等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实验的学习,有利于解答。
 (2018·扬州)铜元素有多种氧化物,如CuO、Cu2O。称取14.4g仅含Cu、O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采用如下装置实验(夹持装置省略)。测得实验前后装置B增重4.4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B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H2O和CO2
B.实验开始前应先关闭K2,打开K1,让CO通一段时间
C.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可以确定该固体为Cu2O
D.若缺少装置C,则实验所得Cu、O个数比偏高
【提醒】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硫酸钾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钾、氯化钾、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小王同学按照如图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可能有氯化钾
②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
③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一定没有碳酸钠
④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3种情况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18·杭州)碱式碳酸锌[Znx(OH)y(CO3)z]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Znx(OH)y(CO3)zZnO+CO2↑+H2O(x、y、z为正整数)。小金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________℃(填“200”、“300”或“1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小金取54.7g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放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g。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本栏目建议午休时间完成))
1.(2018·嘉兴、舟山)二氧化碳气体既是温室效应的元凶,又是一种潜在的碳资源。实验室里,科学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一种简单有机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该新型塑料在投入工业生产前,以下不是科学家重点考虑的问题是(  )
                                                      
A.如何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D.新型塑料生产是否影响碳循环
2.(2019·百色)下列变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HgO→Hg B.NaNO3→NaCl
C.K2CO3→BaCO3 D.P→P2O5
3.(2019·深圳)关系图中“-”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第3题图
A.反应①放出热量
B.反应②所得溶液可呈中性
C.反应③可得NaOH
D.不能将图中稀盐酸换为稀H2SO4
4.(2019·杭州)有一种在古籍里称为鋈的银白色铜合金,是古代云南、四川地区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炼制时需要黑铜矿(主要成分是CuO)、硫化镍矿(主要成分是Ni2S3)等多种矿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鋈属于金属材料
B.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能全部溶解
C.Ni2S3中镍元素呈+3价
D.黑铜矿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
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第5题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无色溶液B的溶质是硝酸钙
B.原溶液中的杂质一定是氯化钙
C.原溶液中的杂质可能由三种物质组成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
6.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铁、氢气、氧化铜、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铜。它们进行击鼓传花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花束能从A传到G。其中A的固体俗称干冰。
第6题图
请回答:
(1)氢氧化钠应放在位置________上。
(2)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反应。上述物质除了发生从A到G的化学反应外,常温下还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当G换成另一个同类别物质时就能将花传回起点A,它是________(写名称)。
7.(2019·湖州)图中的a、b、c、d是初中科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连线的两物质(或其水溶液)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分别生成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部分生成物已经略去)。其中甲是标准状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乙为氯化物,是家庭做菜时必要的调味品;a为常见的单质,它的制品在生活中应用极广,其组成元素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所必需的;c中含有三种元素,c和d相混时会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物丙。
 第7题图
(1)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与d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8·衢州)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
第8题图
(1)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氨气分子在运动。
(2)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2N2+6H2O,把图乙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Ba(NO3)2、Na2SO4、Na2CO3、NaNO3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组成,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如表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步骤1
取样品加入足量水,充分振荡,静置
有白色沉淀产生
步骤2
过滤后,往滤渣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并有气体产生
(1)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9·嘉兴)小明发现某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袋,上面标有“成分:生石灰、铁粉;作用:防潮、防氧化”等字样。他想了解袋内粉末是否已失效,取少量粉末在水中充分溶解,滴入无色酚酞发现不变色。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常温下铁在空气中不能反应生成Fe3O4和FeO。于是对粉末成分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CaCO3和Fe;
猜想二:可能是CaCO3和Fe2O3;
猜想三: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第10题图
【实验与分析】
(1)向A装置中加入稀盐酸,B装置中出现浑浊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CaCO3。
(2)若粉末中含有Fe,装置E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上述实验中,如果将E装置去掉,是否还能验证粉末中含有Fe,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8·嘉兴、舟山)洁厕灵是常用的陶瓷清洗液,小彭同学对某品牌洁厕灵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进行研究。
(1)查阅资料得知:洁厕灵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通过已知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来测定,其他成分均不参与反应。请完成HCl与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l+NaHCO3===NaCl+_________________+CO2↑。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滴管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一锥形瓶中加入100克该品牌的洁厕灵,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NaHCO3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NaHCO3
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反应后溶液
的总质量/g
138.9
177.8
216.7
255.6
295.6
试分析计算下列问题:
①第一次实验时,所加NaHCO3溶液中溶质质量是多少克?
②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参考答案
课前预热
考点1 光合作用 有机物
考点2 呼吸 燃烧 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
【考点真题】1.A 2.(1)光合作用 CO2+H2O===H2CO3 (2)NaOH溶液(合理即可) (3)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水分蒸发吸收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合理即可) (4)57.6
考点3 1.金属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
【考点真题】3.(1)2H2O22H2O+O2↑
(2)酸或碱或盐 4.(1)H2 (2)H2SO4+CuO===CuSO4+H2O (3)mA=mB>mC
课堂突破
例1 B 例2 (1)Mg2+和Cl- Na+ (2)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和CO,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例3 (1)物理 (2)①2NaOH+CuSO4===Cu(OH)2↓+Na2SO4 ②NaNO3(或硝酸钠) ③排除SO的干扰(合理即可) 例4 B 例5 B 例6 (1)吸收反应生成的CO2 (2)300 (3)一段时间后,A装置中的长导管管口不再有气泡冒出 (4)5∶6∶2
【变式拓展】
1.A 2.B 3.(1)BaCO3+2HCl===BaCl2+H2O+CO2↑ (2)CaCO3 (3)BaCl2和Na2CO3
校内作业
1.D 2.B 3.D 4.B 5.C
6.(1)B (2)CuCl2+Fe===FeCl2+Cu 置换 B与E (3)碳
7.(1)NaOH (2)Fe+2HCl===FeCl2+H2↑
(3)复分解反应
8.(1)试管B中白色棉花变红 (2)如图
9.(1)二氧化碳 (2)样品中一定有Ba(NO3)2、Na2CO3,一定没有Na2SO4,可能有NaNO3
10.CaCO3、Fe2O3、Fe 【实验设计】(2)无水硫酸铜变蓝色 【评价与反思】能,因为仍能够通过D中的CuO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11.(1)H2O (2)量筒、玻璃棒 (3)①CO2的质量:100克+40克-138.9克=1.1克
设第一次反应中,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
HCl+NaHCO3===NaCl+H2O+CO2↑
 84 44
 x 1.1克
= x=2.1克
答:第一次反应中,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2.1克。
②CO2的质量:100克+160克-255.6克=4.4克
设该洁厕灵中HCl的质量为y
HCl+NaHCO3===NaCl+H2O+CO2↑
36.5 44
y 4.4克
= y=3.65克
HCl%=×100%=3.65%
答:该品牌洁厕灵中HCl的质量分数为3.65%。
第36课时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
1.(2019·鄂州)甲、乙、丙、丁都是含碳的物质,它们有如下关系:①甲与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②乙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丙;③常温下丁能分解生成丙。则甲、乙、丙、丁分别是(  )
A.C、CO、CO2、CaCO3 B.C、CO、CO2、H2CO3
C.CO、C、CO2、CaCO3 D.CO2、C、CO、H2CO3
2.(2018·襄阳)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3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H、Na+、NO、CO
B.NO、Cu2+、SO、OH-
C.Mg2+、K+、SO、Cl-
D.Ca2+、Na+、HCO、Cl-
3.(2019·临沂)鉴别物质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
B.
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C.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分别滴加BaCl2溶液
D.
鉴别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第4题图
4.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
C.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5.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现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该固体最可能是(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该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
固体不溶解
取该固体于试管中,加盐酸、振荡
固体溶解,无气泡产生
一氧化碳通过炽热的该固体,称固体质量、检测尾气
固体质量减轻,尾气中只检测到CO与CO2
A.碱 B.盐
C.金属单质 D.金属氧化物
6.(2018·贵阳)某干燥剂含有CaO、NaOH和CaCl2中的两种物质,为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第6题图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溶液一定只含两种溶质
B.b溶液中一定有NaOH和Na2CO3
C.白色固体一定不是纯净物
D.干燥剂一定由NaOH和CaCl2组成
7.(2019·苏州)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
A.SSO3H2SO4
B.CaCO3CO2CO
C.CuCu(NO3)2CuSO4
D.Na2SO4Na2CO3NaOH
 第8题图
(2019·济宁)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可以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省略),下面选项中不能按图示转化关系实现的是(  )
选项



A.
H2SO4
H2
H2O
B.
NaOH
NaCl
NaNO3
C.
Na2O
NaOH
Na2CO3
D.
Ca(OH)2
CaCl2
CaCO3
(2019·台州)某同学对Fe2O3做了如图探究活动,已知氯气在水溶液中能将Fe2+转变为Fe3+,且每一步都充分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第9题图
A.无色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黑色粉末是Fe3O4
C.①过程Fe2O3中的氧元素全部转入无色气体
D.②过程有置换反应发生
10.(2018·杭州)CO2的转化和利用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2016年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呼吸CO2”的电池,放电时该电池“吸收CO2”,充电时该电池“放出CO2”。放电时,金属钠和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非金属单质和一种常见的盐,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年5月,某杂志介绍了我国的一项研究成果:在一种新催化剂作用下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相关反应如图所示,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第10题图
11.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图:
第11题图
已知:Sn+SnCl4===2SnCl2
(1)SnCl4中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锡离子可表示为__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第12题图
12.(2018·金华、丽水)A、B、C、D是初中科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B属于相同物质类别的化合物,C、D物质类别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如图。图中“→”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C是二氧化碳,B是氢氧化钙,则B→A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若C是锌,A和B都属于酸,写出D可能的化学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类别不同的两种即可)。
13.(2019·衢州)某KCl固体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杂质,实验室提纯氯化钾的流程如下。(氯化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第13题图
(1)沉淀a是____________。
(2)操作Ⅰ是________。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    ②蒸发结晶
(3)若KCl固体样品中还含有少量杂质K2SO4,小科认为提纯该样品只要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增加一步实验:在“加入过量K2CO3溶液”与“过滤”操作之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小江认为这种方案不合理,会导致所得KCl固体中含有新的杂质,新杂质是___________。
14.(2019·温州)过氧化氢溶液保存时,因缓慢分解导致质量分数变小(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为探究酸碱性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每次实验往锥形瓶中加10克30%过氧化氢溶液,再滴加调节剂,使其pH分别从3依次调至13,在60℃反应温度下进行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乙。
第14题图
(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本实验结果,对实验室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次实验中,当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0.32克氧气时,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滴加的试剂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计算结果精确到1%)
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D 6.B 7.B 8.B 9.B
10.(1)4Na+3CO22Na2CO3+C (2)1∶3
11.(1)Sn4+ (2)弱 铜 (3)2SnCl2Sn+SnCl4
(4)污染小
12.(1)Na2CO3+Ca(OH)2===CaCO3↓+2NaOH[或K2CO3+Ca(OH)2===CaCO3↓+2KOH] (2)Na2CO3、CuO、NaOH(或其他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碱的化学式)三种中的任意两种
13.(1)碳酸钙(CaCO3) (2)② (3)硝酸钾和硝酸钡
14.(1)氧气不易溶于水 (2)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 (3)设当产生氧气0.32克时,消耗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0.32克
=,x=0.68克,剩余过氧化氢质量m=10克×30%-0.68克=2.32克,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H2O2%=2.32克/(10-0.32)克×100%=24%,答: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
课件23张PPT。第36课时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1.(2019·鄂州)甲、乙、丙、丁都是含碳的物质,它们有如下关系:①甲与丙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乙;②乙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丙;③常温下丁能分解生成丙。则甲、乙、丙、丁分别是( )
A.C、CO、CO2、CaCO3 B.C、CO、CO2、H2CO3
C.CO、C、CO2、CaCO3 D.CO2、C、CO、H2CO3B2.(2018·襄阳)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3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H4+、Na+、NO3-、CO32-
B.NO3-、Cu2+、SO42-、OH-
C.Mg2+、K+、SO42-、Cl-
D.Ca2+、Na+、HCO3-、Cl-
C 3.(2019·临沂)鉴别物质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B第4题图4.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
C.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A5.(2017·丽水)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现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该固体最可能是( )
A.碱 B.盐 C.金属单质 D.金属氧化物D6.某干燥剂含有CaO、NaOH和CaCl2中的两种物质,为探究其成分,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溶液一定只含两种溶质
B.b溶液中一定有NaOH和Na2CO3
C.白色固体一定不是纯净物
D.干燥剂一定由NaOH和CaCl2组成B第6题图7.(2019·苏州)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
A.S SO3 H2SO4
B.CaCO3 CO2 CO
C.Cu Cu(NO3)2 CuSO4
D.Na2SO4 Na2CO3 NaOHB★8.(2019·济宁)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可以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省略),下面选项中不能按图示转化关系实现的是( )第8题图B【解析】A.硫酸(甲)可以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乙),和金属氧化物或者碱等反应生成水(丙)。氢气(乙)和水(丙)可以相互转化。可以实现;B.氢氧化钠(甲)可以和盐酸或者某些可溶性金属氯化物如氯化铁、氯化铜等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乙),和硝酸或者某些可溶性金属硝酸盐如硝酸铁、硝酸铜等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钠(丙)。氯化钠(乙)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丙)和氯化银,但是硝酸钠不能转化为氯化钠。不可以实现;C.氧化钠(甲)可以和水生成氢氧化钠(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丙)。氢氧化钠(乙)和碳酸钠(丙)可以相互转化。可以实现;D.氢氧化钙(甲)可以和盐酸或者可溶性金属氯化物如氯化铁、氯化铜等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乙),和二氧化碳或者可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钠或者碳酸钾溶液等生成碳酸钙(丙)。氯化钙和可溶性碳酸盐如碳酸钠或者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丙),碳酸钙(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乙)。可以实现。故选B。★9.(2019·台州)某同学对Fe2O3做了如图探究活动,已知氯气在水溶液中能将Fe2+转变为Fe3+,且每一步都充分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无色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黑色粉末是Fe3O4
C.①过程Fe2O3中的氧元素全部转入无色气体
D.②过程有置换反应发生第8题图B【解析】A.由于氧化铁不含碳元素,且是高温隔绝空气加热,所以不会生成二氧化碳,无色气体为氧气,所以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错误;B.由于是每一步都充分反应,所以不会有生成的氧化铁,根据铁元素守恒,可得黑色粉末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所以黑色粉末是Fe3O4(因为3∶4还可以是氧化铁和铁的混合物,由于排除了氧化铁剩余,所以只有四氧化三铁)。正确;C.根据B分析可知,氧元素在黑色固体中有。错误;D.由于是四氧化三铁和盐酸反应,所以不存在置换反应。错误;故选B。10.(2018·杭州)CO2的转化和利用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2016年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呼吸CO2”的电池放电时该电池“吸收CO2”,充电时该电池“放出CO2”。放电时,金属钠和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非金属单质和一种常见的盐,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第10题图4Na+3CO2===2Na2CO3+C 放电(2)2018年5月,某杂志介绍了我国的一项研究成果:在一种新催化剂作用下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相关反应如图所示,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1∶311.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Sn+SnCl4===2SnCl2
(1)SnCl4中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锡离子可表示为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第11题图Sn4+弱铜(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的主要优点是 (回答一点即可)。
2SnCl2======Sn+SnCl4通电污染小12.(2018·金华、丽水)A、B、C、D是初中科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其中A、B属于相同物质类别的化合物,C、D物质类别不同,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如图。图中“→”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C是二氧化碳,
B是氢氧化钙,则B
→A的化学方程式是
.
。第12题图Na2CO3+Ca(OH)2===CaCO3↓+2NaOH[或K2CO3+Ca(OH)2===CaCO3↓+2KOH](2)若C是锌,A和B都属于酸,写出D可能的化学式: .
(物质类别不同的两种即可)。 Na2CO3、CuO、NaOH(或其他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碱的化学式)三种中的任意两种13.(2019·衢州)某KCl固体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杂质,实验室提纯氯化钾的流程如下。(氯化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
(1)沉淀a是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Ⅰ是________。
①冷却热饱和溶液    ②蒸发结晶第13题图碳酸钙(CaCO3)②(3)若KCl固体样品中还含有少量杂质K2SO4,小科认为提纯该样品只要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增加一步实验:在“加入过量K2CO3溶液”与“过滤”操作之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小江认为这种方案不合理,会导致所得KCl固体中含有新的杂质,新杂质是
________________。硝酸钾和硝酸钡14.(2019·温州)过氧化氢溶液保存时,因缓慢分解导致质量分数变小(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为探究酸碱性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每次实验往锥形瓶中加10克30%过氧化氢溶液,再滴加调节剂,使其pH分别从3依次调至13,在60℃反应温度下进行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乙。第14题图(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本实验结果,对实验室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提出合理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次实验中,当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0.32克氧气时,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滴加的试剂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计算结果精确到1%)氧气不易溶于水在pH约为3~5的酸性条件下保存【答案】设当产生氧气0.32克时,消耗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x 0.32克

,x=0.68克,剩余过氧化氢质量m=10克×30%-0.68克=2.32克,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H2O2%=2.32克/(10-0.32)克×100%=24%,答: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