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13 12:18:34

文档简介

(共91张PPT)
恐龙无处不有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点我视频
异齿龙
三角龙
鸭嘴龙
霸王龙
温馨一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学习目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潮汐( ) 尘埃( ) 携带 ( )
劫难( ) 追溯( ) 膨胀 ( )
致密( ) 趋势( )

劫难:
致密:
追溯:
字词音形义

āi
xié
jié

péng
佛教语,谓宿世恶业所致的灾难。
精致、紧密。
逆流向河流的源头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末。

zhì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
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点我朗读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我视频
3.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发现问题
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及说明顺序。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了主旨。
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突发议论,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从而说明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举例子,说明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也都”“遍布”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呼应文题。
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世上许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联系,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
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人类的好多未解之谜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
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
列数字,“四十多亿”“2.25亿”等具体说明了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次数之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以科学依据的充分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能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交代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
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
“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南极有丰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层覆盖。这是作者的推测,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总结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主旨,照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这表明每一个科学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1.“板块构造”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再读课文,探究思考:
3.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进而说明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 龙
板块理论
生物学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不同科学领域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实,证明了_________假说。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陆漂移
地质学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___、_________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
启示四:学会举一反三
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
(总起)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具体说明)
(总结)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1.体会下列说法的正误
A.板块构造理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
B.泛大陆: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拼合起来,而地 球则仅由一个陆地构成,人们称之为“泛大陆”。

C.恐龙为何无处不有:恐龙随陆地漂移到泛大陆 的各个地方,而那些泛大陆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适合恐龙生活。
(对)
(错)
(对)
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2)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成为“泛大陆”。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举例子
下定义
打比方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5)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打比方
列数字
3.比较下面两句话与原文的区别,说说哪个表达效果好。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原文: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破裂了。(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学实际。
4.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A、不同的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B、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C、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D、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E、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E)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4)位于南极中心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5.品味语言
(6)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侧,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短文二
地震
火山爆发
海 啸
恐龙的灭亡
大约一直到七千万年前,恐龙还是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六千五百万年前,它们全部灭绝了。而且,整个灭绝过程还很可能是在仅仅数月内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理论,来解释这灭亡之谜,如陨石撞击地球说、大规模火山爆发说、疾病说或食物中毒说……恐龙灭亡之谜,科学家仍在探索。
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点我朗读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撞击说
火山说
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
大灭绝:
是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的灭绝。
大劫难:
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
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撞击。“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火山说
(1)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
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科学家又是怎样举例证明“撞击说”的?
(1)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分析科学家的证明思路: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成为致密的“斯石英”
“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万年的反弹,又会变成沙子
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推断
结论
(2)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在新墨西哥州拉顿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证明思路:
作者在本文中意在得出什么结论?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简析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一个与题目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读完这段文字,读者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的确,它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再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段提到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地球可能遭到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举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第1~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第7~17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的结论。
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采用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照应题目)并解释了其形成原因。
第8自然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使作者表述的意思层层推进。
怎样理解第10自然段的介绍说明?
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准确直观,令人信服。括号中的句子是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这个句子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第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
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连用“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表猜测的语气,“肯定”表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的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理论,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而地壳深处就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17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灭绝的观点。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4.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5.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6.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7.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准确、严谨。
恐龙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
撞击说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科学家研究了拉顿地区的岩层。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悟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3)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同一个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两点结论:
本课的两篇文章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的异同。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 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在
引出说明内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总结说明内容—恐龙化石的发现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提出问题: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
分析问题:斯石英的性质及形成
撞击说
火山说
科学的实验
事实的证明
严密的推理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分类、发展及灭亡历程。
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些看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明确说明对象,能正确辨析文中使用的各种说明方法。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学法指导:
1.课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2.了解恐龙及其灭绝的情况。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3.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培养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前导学】
一、预习任务
1.带着文前“预习”2速读课文。
2.根据下面的问题细读课文。
《恐龙无处不有》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了什么事理?
(2)“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_________________的发现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学说的科普论文。
(3)第一篇第8-11段简明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 _______ 。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____________过多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了一个_____________由合而________的过程,成了地质演变历史的见证。
(4)(速读12-15段)“每一个大陆都__________着自己的___________而去”。 南极大陆,这个也曾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之舟”,由于它驶向了地球的极地而“最后成为_______________”,导致搭乘这班航船的大部分生物__________________,恐龙不过是它们之中较为显赫的。第15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理论(即“______________构造”理论或者说“大陆_________学说”)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5)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例子?

(6)学了本文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请你写下来。
 
《被压扁的沙子》
(1)这则短文的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被压扁的沙子”这个标题,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思考交流)
可能会介绍:“沙子_______________?”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______________ 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偏离主题了?我们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会不会更好?
(3)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4)本文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他的观点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推论出来的?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怎样理解这两句话?(提示:联系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作为示例,然后可进一步联系拓展。)

二、新知认知
1.“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鸟臀?????? (2)褶皱????? (3)潮汐
(4)劫难?????? (5)追溯????? (6)遗骸
2.解释词语。
(1)遗骸:???????????????????? (2)追溯:
(3)劫难:???????????????????? (4)致密:
(5)天衣无缝:
3.(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4.《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___________也不同。
5.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答案:
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
2.(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2)自贡
4.大陆漂移假说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
5.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课中导读】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2.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1)

思考: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2)
明确:(3)
3.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及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结构文章的?)(理解掌握)
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文中标记)
二、再读课文,内容探究
1.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圈点勾画)
2.第1自然段的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4.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6.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7.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8.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9.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圈点勾画)

10.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圈点勾画)

11.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掌握)
12.第11自然段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13.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14.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

15.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板块构造”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3.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6.简要概括《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的主旨。


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圈点勾画)
4.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
“大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圈点勾画)
6.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

火山说:(圈点勾画)
7.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理解掌握)
8.《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文中标记)
9.作者思路(理解掌握)
说明顺序: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简析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第二段提到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3.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圈点勾画)
4.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5.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6.第1~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文中标记)
7.第7~17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文中标记)
8.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9.第8自然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10.怎样理解第10自然段的介绍说明?

11.第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2.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连用“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13.第16自然段“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一句中的“确实”有何表达效果?

14.第17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理解掌握)

16.简要概括《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主旨。

三、体味语言(加点词)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4.“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这句话有何效果?

5.即非常纯的沙子。

6.“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7.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四、比较阅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3.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同一个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理解掌握)


4.本课的两篇文章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的异同。(理解掌握)

【课后导练】
(一)恐龙无处不有(节选)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4.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5.“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什么?

6.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二)被压扁的沙子(节选)
①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③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④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7.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斯石英比沙子要重。
C.“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斯石英是沙子组成的。
D.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8.第四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 )
A.说明金刚石是由碳构成的。
B.说明金刚石的珍贵,变成碳太可惜了。
C.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D.补充说明金刚石可以分解成碳,而斯石英只能分解成沙子。
9.第四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4.逻辑顺序。
5.泛大陆时期。
6.(1) “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
(2)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7.D???
8.C??
9.能换。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加速分离”,这是事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恐龙图片,谈话导入:2.5亿年前,地球上的霸主是恐龙。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上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恐龙留下的遗迹中,我们能发现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科普世界,去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骨骼(gé) 鸟臀目(tún) 岛屿链(yǔ) 深渊(yuān) 褶皱(zhě) 携带(xié) 覆盖(fù)
(2)词语释义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将来。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褶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带:随身带着。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覆盖:遮盖。
(3)词语辨析
“天衣无缝”和“完美无缺”两个词都有“十分完美”的意思。“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侧重指事物的细致周到,严密完备,找不出什么缺漏或弱点。“完美无缺”只形容极其完美,可用于人,而“天衣无缝”则不能。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本文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 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2.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1)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思考:作者由恐龙化石的发现联想到什么问题?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第二、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2)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3.理一理作者的行文思路及说明顺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结构文章的?)
答案示例: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答案示例: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点明中心,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佐证大陆漂移假说,印证主旨。
第三部分(15):总结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新的证据,结束全文,突出主旨。
二、再读课文,内容探究
1.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示例: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第1自然段的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开篇突发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产生影响”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中心内容。
3.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举例子,介绍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骨骼,从而说明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4.第3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案示例:举例子,说明在南极及地球的其他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也都”“遍布”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呼应文题。
5.第4自然段中“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答案示例:世上许多事物都存在互相联系,应当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想问题。
6.第5自然段在结构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是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承接上文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后一部分用设问引出大陆漂移假说。
7.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板块构造”理论为人类的好多未解之谜提供了答案,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8.第6自然段中“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如果换成“迁移”,就不恰当了。
9.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效果?
答案示例:第一句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一个“驮”字形象地说明板块运动的情况及对大陆的影响,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后两句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泛大陆及其形成和分裂的过程。本段形象地说明了大陆板块“分—聚—分”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10.第8自然段中“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语言有何特点?试作简析。
答案示例:列数字,“四十多亿”“2.25亿”等具体说明了泛大陆形成和分裂的次数之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以科学依据的充分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句中的“大约”一词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所以不能用准确的数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试分析第6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几乎”与第9自然段最后一句中的“似乎”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答案示例:“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侧,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确定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符,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12.第11自然段括号里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括号里面的文字是举例子补充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更令人信服。从中也表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发现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13.第13自然段中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答案示例:“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南极的寒冷和南极动物命运的悲惨。
14.如何理解第14自然段中“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这句话?
答案示例:“如果……就……”表示假设关系,说明南极有丰富的化石,只是被冰雪层覆盖。这是作者的推测,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15.第15自然段中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总结了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的重大意义,突出了主旨,照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这表明每一个科学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成为新的科学研究的基础,或者由此开辟出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者为已有的研究、假说提供新的证据,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展。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板块构造”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示例: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2.“板块构造”理论为地质界的哪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答案示例: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
3.为什么要写恐龙化石?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示例:写恐龙化石是为了利用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给大陆漂移假说提供有力证据,进而说明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4.“泛大陆”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示例: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答案示例: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大陆在迁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6.简要概括《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学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四、课堂小结(生谈启示,师小结)
这篇科普文章重在说明事理,采用逻辑顺序,层层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极联系起来思考,才会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生存,如何越过大洋的。由此可见,善于联系是研究发现的必要前提,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品质,我们才能在不经意的地方获得独到发现。
五、随堂训练
六、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
第二课时
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本文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原理。
2.学习阅读以论证为主的科普说明文。
3.体会作者准确平实、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一、课前复习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用什么说明顺序?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逻辑顺序。主要内容是: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二、新课导入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科学界历来说法不一。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阿西莫夫的解释。通过预习可知,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是哪两种假说呢?它们存在哪些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三、自主预习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铱(yī) 彗星(huì) 尘埃(āi)
抵达(dǐ) 劫难(jié) 二氧化硅(guī)
趋势(qū) 膨胀(péngzhàng) 追溯(sù)
衍射(yǎn)
(2)词语释义
劫难:灾难;灾祸。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词语辨析
“趋势”和“趋向”两个词都指“事情的发展方向”。“趋势”除了指事情发展的方向外,还可指历史发展的动向和江河水流的动向。“趋向”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向,但有动词用法,指“朝着某个方面发展”。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答案示例:恐龙灭绝的原因。
2.分组讨论: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3.文章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答案示例: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生物灭绝的原因。
4.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这句话中的“大灭绝”“大劫难”分别指什么?
答案示例:“大灭绝”是指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的灭绝。“大劫难”指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而引起火山喷发、大火、潮汐大浪等一系列灾难。
5.文章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表现这一内容的文字。
答案示例:“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灭绝的巨大灾难。”
6.什么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答案示例: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毁灭性的撞击。“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7.作者认为哪一种学说正确呢?是怎样证明的?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撞击说”是正确的。
(1)科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硅处在超高压下会变成斯石英,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证明自然界中不可能自然地产生斯石英。
(2)有力的事实证明: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后,产生了斯石英;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证明了自然界存在的斯石英是强大的外力造成的。
(3)严密的推理证明: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只能来自外星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8.《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9.作者思路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简析第1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一个与题目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读完这段文字,读者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的确,它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再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第二段提到金属铱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说明了地球可能遭到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
3.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使许多尘埃进入平流层,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4.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举例子。说明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5.作者认为研究“撞击说”和“火山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示例: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6.第1~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答案示例: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科学家为验证这两种理论一直在寻找证据。
7.第7~17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得出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的结论。
8.第7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采用举例子、作诠释、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照应题目)并解释了其形成原因。
9.第8自然段“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一句中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并不”“以至于”“最后”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使作者表述的意思层层推进。
10.怎样理解第10自然段的介绍说明?
答案示例: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斯石英只存在于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准确直观,令人信服。括号中的句子是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这个句子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11.第1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科学地说明了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
12.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连用“似乎”与“肯定”,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答案示例:“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似乎”表猜测的语气,“肯定”表不容置疑的语气。之所以用“似乎”,是因为作者并没有亲眼目睹斯石英出现在地壳深处,只好用猜测的语气。之所以用“肯定”,是因为根据科学理论,斯石英的形成必须具备巨大的压力,而地壳深处就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13.第16自然段“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一句中的“确实”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确实”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检测的结果,语言准确、严谨。
14.第17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推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1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答案示例: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6.简要概括《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文章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恐龙灭绝是由于撞击造成的,表明不同的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六、体味语言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答案示例:“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2.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答案示例:“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4.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答案示例: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5.即非常纯的沙子。
答案示例: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6.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答案示例: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7.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答案示例:“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果,语言准确、严谨。
七、本课小结
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令人信服。地球的秘密还有很多,期待同学们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去一一发现。
八、比较阅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示例: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悟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示例: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3.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同一个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答案示例: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两点结论: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4.本课的两篇文章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的异同。
答案示例:
说明内容:《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2)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印证观点。这是一种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和“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的运用。(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九、两文结构梳理
十、布置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恐龙的分类、发展及灭亡历程。
2.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些看法。
板书设计
被压扁的沙子
附录: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有很多,其中小行星撞击理论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但也有许多人对这一理论持怀疑态度,因为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熬过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1.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2.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3.大陆漂移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大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4.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5.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6.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基础知识(17分)
1.文学常识填空。(3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 》,作者阿西莫夫是 国著名科普作家和 小说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潮汐( )尘埃( )鸟臀目( )携带( )追溯( )陨石( )劫难( ) 褶皱( )
3.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将其正确的写在括号里。(2分)
(1)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 )
(2)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 )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所有陆地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风,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 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3)如果你反温度升得足够高,就 使这种变化加快。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 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这两篇短文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6.指出下面两句使用的说明方法。(2分)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2)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二、阅读理解(28分)
(一)(15分)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7.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2分)

8.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9.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其依据分别是什么?(2分)

10.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2分)
11.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2.第③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二)(13分)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3.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2分)
?
14.“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1分)
?
15.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2分)
?
16.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
?(2分)

17.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
(???? )(2分)
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8.本文说明的对象(原理)是什么?(1分)

19.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3分)

三、写作(15分)
20.“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写一篇200字的短文。
(15分)
参考答案:
1.新疆域;美;科学幻想
2.xī;āi;tún;xié;sù;yǔn;jié;zhě
3.(1)至-致(2)砥-抵
4.B
5.(1)(√)(2)(√)(3)(×)(4)(√)
6.(1)作比较(2)分类别
7.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
8.①‖②③④‖⑤ 层意略
9.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 撞击说 火山说
10.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11. 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
12.举例子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13.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
14.“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
15.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
16.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
?17.D
18.大陆移动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19.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20.略。举例要紧扣这句话且有代表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